分享

《庄子》优游自得的哲理

 红谷斋主人 2016-05-25

《内篇·第二·齐物论》四


                     大辩不言

 

引言:这一段,还是讲“主观意识”。《庄子》说:“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歧”。怎么理解?宇宙间的事物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发展,去变化的。因此人的认识,就要要去掉先入为主,去掉条条框框,摒弃主观武断,丢掉“想当然”,丢掉“大概其”,不要事先拟好的发言稿,一切靠事实说话。

主观武断是认识的大敌。主观武断就有偏颇,有好恶,有框框,有局限,有成见,有是非。“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就是认识上有偏差了,各执一词,各抒己见,不能统一,执“坚白”之论,毫无结果的争论。

有意识地去做某一件事情,不一定成功,歪打正着的事情常常有之。昭文善弹琴,后来他不敢弹了,因为“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征,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1]你按一个音符1,音符3就丧失了;按一个音符6,音符5就损失了。你什么音符都不按,不发出任何声音,那么“五音”还在那里,一个也没有丢失。会辩论的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昭文之子,继承父志,学习弹琴,脑袋里头先有了一个继承父志的念头,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越雷池一步,陷进去了,拔不出来了,所以一事无成。办事要去掉主观武断,读书要问其旨意,学习要提出疑问,发言要知道局限,否则永远不能自明。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至,造极之名。”[2]有所至,就是有一个最高的目标,最理想的境界。)恶乎至?(怎样达到呢?)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不是说宇宙不存在,宇宙间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此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觉其一身,故能旷然无累,与物俱往,而无所不应。”[3]这种境界,这种认识庄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是最高的认识。)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次一等的认识,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但是他们之间是没有什么分界线的。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再进一步,则认为万事万物是有区别的,但是没有是与非的不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自从有了是非,就有了偏好;有了偏好,就有了褒贬;有了褒贬,对“道”的理解就不正确了,于是就产生亲疏,有了恩仇。)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偏离“道”,就有了私心,有了意识,有了主观。意识决定行动,关乎成败,关乎盈亏,关乎成毁。)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氏,“姓昭名文,古善琴者。”[4]后来他害怕主观意识,就不弹琴奏乐了,因为“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征,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5]你按一个音符1,音符3就丧失了;你按一个音符6,音符5就损失了。你什么音符都不按,不发出任何声音,那么“五音”还在那里,一个也没有丢失。意识是有局限性的,局限于你的思想,你所处的环境,你所接触事物的性质,关乎私利的程度等等。)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乐师。“枝,柱也。策,打鼓枝,亦言击节枝。旷妙解音律,晋平公乐师。”[6]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庄子的好朋友。学问渊博,庄子说他“历物十事”。愤怒出诗人,不平有艺术。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靠梧几高谈阔论,这三个人的智慧到了极致了,享有盛名,流传后世。但是他们有无意识的一面,“善辩者有不辩之时,枝策者有不击之时”[7],弹琴者也有休止符。突然的无意识,暂时的无意识,或者下意识,使得乐曲更美妙,雄辩更加有力,鼓声更加振奋。)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艺术大家与别人是不一样,独出机杼,独具慧眼,独辟蹊径,见旁人之未见,睹旁人之未睹,书旁人之未书。)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坚白”指公孙龙子的“坚白论”。“公孙龙,赵人。当六国时,弟子孔穿之徒,坚执此论,横行天下,服众人之口,不服众人之心。”[8]他的“坚白论”其观点就是“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9]说石头的颜色,或者说石头的坚硬程度,都不能离开石头,公孙龙子则把“白”和“坚”孤立于石头之外来谈,能得出什么结果吗?)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纶,绪也。言昭文之子亦乃荷其父业,终其纶绪,卒其年命,竟无所成。况在它人,如何放哉?”[10]昭文之子,继承父亲的弹琴事业,结果一无所成。学习前人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有创新,有创造,有独到的见解,“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11]脑袋里头先有了一个继承父志的念头,前怕狼后怕虎,琴能弹得好吗?“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近代大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名言。昭文一味地模仿父亲,一心想着弹得琴很像父亲,结果学死了。)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如果弹得像了,就算是成功,那么天下就没有不成功的人了:如果这不算成功,其实就是不成功。“当知以我逐物,皆是无成也。”[12]你被牵着鼻子走算成功吗?不能成一家之言算成功吗?)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鄙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不要被那些花言巧语,奇技淫巧所迷惑,那些东西都是圣人所鄙视的。艺术创作上耍个小聪明,弄个小技巧,炫耀以下,卖弄以下,都没有用处。而那些灵魂深处的一闪念,那些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东西,其实都是有用处的,抓住那些一转念的东西,一闪现的念头,才是明,才是方向,才是出路。)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很多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先问问,是不是与我一类,相同的,是不是同道,先有个是非之心,先入为主,分个彼此。)虽然,请尝言之。(那么你说说看,为什么是彼?为什么是此?“至理无言,言则与类”[13]。一分彼此就陷进是非之中了。)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人的意识,大致分三种:“有始”,意识到了;“未始”意识到了,还没有说出来;“未未始”既未说出来,心里也没有想到。)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你心里有是非好恶,它就有是非好恶;若心里没有好恶是非,它就没有好恶是非。你是是非之人,就生是非;你不是是非之人,就没有是非。)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有时候这样说,有时候又那样说,“然有者或情已竭,无者或意未尽。”[14]都是主观意识在起作用,都是认识上的偏差。)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观意识没有得到检验,不知道符不符合客观事实。一切都是相对的,“秋豪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15]没有一块块的石头,成不了大山;没有一棵棵的小草,成不了草原。没有小孩子的夭折,就没有彭祖的长寿。“无小无大,无寿无夭,是以蟪蛄不羡大椿而欣然自得,斥鴳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1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不同,与人相通;天地有异,天人一理。“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17]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既然物、我没有什么两样,还有必要发表你的见解,提出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意见吗?换句话说:客观事实才是事实,客观真理才是真理,用不着你说什么。)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否则,话一旦说出来,就会产生歧义,可能彼,也可能此;可能是,可能非。一句话,有两种解读法,三种解读法,甚至有无数种解读法。)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複将后时之二名,对前时之妙一,有一有二,不谓之三乎?从三以往,虽有善巧算曆之人,亦不能纪得其数,而况凡夫之类乎!”[18] 如此下去有谁能说得清楚。起因是什么?就是各执其能,起因就是你自己。)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道是无所不在的,言论也是无常的。“畛,界也。”[19]对错,是非谁能说得清楚它们的界线,它们的标准。)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是左,还是右?是人伦,还是大义?是分,还是辩?是竞赛还是争论?这里谈到了道的八个方面,八种表象。为什么是这八个方面?“德者,功用之名也。群生功用,转变无穷,略而陈之,有此八种。”[20]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何谓“六合”?天地加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就是六合。“六合”之外的事情,感受不到,看不见,摸不着,论也是空论;“六合”之内,各种事物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道理,免不了去谈论它,但是不下定义,不做结论,用事实说话。)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对于远古历史,“圣人议论,利益当时,终不取是辩非,滞于陈迹。”[21]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有区分,又没有区分;有辨别,又没有辨别。自己去看,去品,去悟,去体会。)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圣人“以不辩为怀耳”[22],圣人不作结论,不下定义,只是把事实摆出来。“夫达理圣人,冥心会道,故能怀藏物我,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无分别矣。”[23]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歧。(客观真理,宇宙法则无所不包;善于辩论,就是不辩;大的“仁慈”,就是“泛爱”,不是小恩小惠;最大的廉洁,就是万事虚空,“知万境虚幻,无一可贪,物我俱空,何所逊让?”[24]最大的勇敢,就是无害人之心。)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歧而不成。(炫耀道,不是真道;善于辩论,也有说不明,道不白的时候;有仁爱,必有照顾不周的时候;宣称自己清廉,内心如何又不一定;说自己勇敢,心生歧见,也就不勇敢了。)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这五个方面“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近向方,不可行也。”[25]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谁能领会“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道理,就接近了天道,接近了真理,接近了宇宙法则。)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懂得了宇宙法则,就灌不满,舀不干,取不尽,用不竭,“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26]

 

 



[1]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2]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3]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5]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6]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7]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8]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9] 《公孙龙子》

[10]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11] 汉·蔡邕《笔论》

[12]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1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1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15]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16]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17]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18]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19] 《广雅》

[20]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21]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2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2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2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25]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2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