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齐物论》笔记之四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2.5彼此,是非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万物无不是相互为彼,万物无不是相互为是,自我为彼是不成立的,自我明白就懂得。所以说:彼出于是,是也源自彼(彼是区别,是为确认,如两个人互为“彼”互为此,又互相确认是);彼和是也是缘起产生的说法。虽然如此,缘起缘灭,缘灭缘起,刚说可以又说不可以,刚说不可以又说可以;因为是产生非,因为非产生是。所以,圣人不会如此而是依照天地规律,也就是顺其自然。如果是依此为彼,以彼认为是,彼也就有一切是非,此同样有了一切是非,果真存有彼比之别吗?果真没有彼此之别吗?彼此如果没有相对,就可谓道的枢纽,道枢才开始处于圆环正中,可以应对无穷的彼此是非,是也会没有穷尽,非也会没有穷尽,所以说“莫不如心里明道”。

 想法:“彼此、是非”都是对立统一,非彼、非是就是无穷尽的方生方死;方生方死就似佛家语“缘起缘灭”,因缘和合的大千世界。方生方死就似弹指一挥间,人的生命就在当下,而当下转瞬即逝,这个转瞬从时间理解,衔接过去和未来,而庄子言圣人不会如此,从道的角度,没有彼此、是非,只有“方生方死”的现象,放弃自我的主观,没有主体客体之分,宇宙为一体,不存在“彼宇宙、此宇宙”,万物生灭是形态变化,属于流变的过程,最终回归宇宙本体,没有生灭;所以“莫若以明”,是庄子强调的体道、悟道、明道。

从哲学角度思考本段,先从人的常识切入一组AB关系,有了这个关系就产生了矛盾,始终处在无穷循环中,较前一段“随成心而师.自以为是”更深入,哲学“唯心论、唯物论”处在此消彼长,现代以唯物主义为科学认定,按庄子思想“唯物唯心”二者应该“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