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与恶

 武当书苑 2016-05-25
善与恶
何永炎

◎ 何永炎

国学启蒙读本《三字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反映了中国人向善的膜拜。

其实,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古往今来争论不休。西哲亚里士多德说过:“有人天生就是奴隶……而奴隶只是一种工具,并不是人。”但是他又说:“当人的善的本性,亦即理性超越统御恶的本性时,人才是高尚的人,伟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类和世界的人。”

中国西汉的扬雄、东汉的王充对此也有比较全面的回答。扬雄在《修身》篇中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圣人,修其恶则为恶人。”王充在其《论衡·本性篇》中指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由此可见,人性之善与恶与后天养成有很大关系,不能绝对化。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都有片面性。因为他们都不懂得(两千多年前不懂得不可苛求)人的天然的具有科学思维的大脑组织结构。人的善恶观念还是由此而生的。其根源除了知识一面的界定,还有感情、性格一面的界定。现代科学表明,人有善恶基因,有善心有道德感的生理机能。其中有是非观念,感同身受的悲悯,公平公正,对慷慨气度的赞赏,权利和义务,耻辱之心等等道德化是人性善的表现。人的精神现象十分复杂。今天,我们赞同人的灵性智慧(有人称之为“神性”),是由内在大脑潜质产生的。

不过,一般来说,西方学者强调人性恶的居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基督教的影响。他们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们要重视自己的罪恶,警惕罪恶的发生,从而去恶从善。因此,西方哲学突出人性恶,强调防恶、惩恶、止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由此创造出法律、制度等措施和理论以正人之恶性。英国民谚就这样说:“人行不义的本能,使民主成为必要;人行正义的本能,使民主成为可能。”

与西人不同,中国人从来更看重善。所谓“从善如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善始善终”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以善良为本位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大条目,重心中心是以“诚意、正心、修身”为目的,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需以“诚意、正心、修身”为基础,不然将一事无成。中国自古以来,判断价值标准,总是追求这个善为多。儒家的“修辞立其诚”,这个“诚”是道德范畴(价值论范畴)而非理论范畴(认识论范畴)。因此,诚信已成为当代价值观的核心范畴之一。

人性有恶,肯定无疑。但绝不能由此否定人性还具有善性。古今中外,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是肯定人性善之存在的。苏格拉底说:“善即知识。”休谟说:“我认为人类除了对自己以外,对其他人和事物,也是怀有爱的。”休谟的话与孔子的“泛爱众”的说法相一致,与孟子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也不谋而合。柏拉图指出,正义的表现就是为不公道主公道,为弱者鸣不平,这是一种“德性”,“一种责任”,“一种情操”。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中国孟子的“恻隐之心”、“怜悯同情”是一脉相承的,真可谓东洋西洋,此心攸同,国粹西髦,古人同慨。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彰显的一条真理是,人的善性总是在不断地向人的恶性挑战。为了防止人性恶作祟,特别是防止权力恶性的出现,人类发明了宗教、道德、法律、制度、伦理、风俗、习惯等等对应之术。人性恶曾使一些人误入歧途,作恶多端,但人性之善,让更多的人分清是非,弄清真伪,远离邪说和不义之利,能理智、忍让地和谐生活。百岁老人周有光说:“人类的理性已经提高,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人类在进化。”(《漫谈太平洋》)人的智慧思维和创造,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疑难问题,因为大家都要生存。事实证明,人性善不断地占据上风(优势),人性恶不断地走下坡路(劣势)。周有光说,苏联解体并没有扔原子弹,人的头脑毕竟是清醒冷静的。人类愈来愈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广袤大地硝烟味越来越少。虽然暴力与战争还存在,但它的范围小了,它的价值走向也不同了。当今世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协商、谈判与和平方式解决。冷静而不冲动,是当今人性善的最大亮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