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观书有感》

 zhihui2016 2016-05-25
《读书有感》

南宋 朱熹
 读品 VS 非常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非常
的题目是《观书有感》,这首诗是讲观书的,简单地理解,就是讲如何看书的。
为什么叫“观书有感”,而不说“读”书有感?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人用词是极为讲究的,读书就是读书,观书就是观书。
“观”
什么叫“观”?
非常
接的意思就是仔细地看、谛视。“谛”就是仔细,又有纵观、广博的意思。
我们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这是“观”的一个方面,但是站在高处,还要看得仔细,这又是“观”的第二个方面。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既有大局的“览”,又要有仔细的“瞪”,才能叫“观”。
所以,“纵览群书”不是“观”。有好多孩子就是属于“览书”。书“览”了不少,但没有仔细,没有瞪眼,看多少书都没用,有用的是要会看,若只讲看书要广博,或是看书要专精,都是片面的,会看书是要会“观书”。
“感”
什么是“感”?
非常
就是要发自本性,是真心的,是心之所得。
“心”是什么?“心”就是“真”,试想,若心里想的东西是假的,能叫“感”吗?把心里想的假的东西讲出来、表示出来,《论语》叫“巧言令色”。
所以,“感”是真心的,真心的才是“感”,不是真心的感动不了别人,也感动不了自己,真心所得,才是真真切切的感悟。
浅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非常
“半亩”指的是什么?是“心”、“心田”,简单地说,心不能野,心不能放纵,心是要受到约束的,心只有充分的约束,才有充分的自由和逍遥。
心要受约束,就要处下,就要示弱,就要退让。所以“半亩之心”没关系,但一定要“一鉴开”,要透亮、要清澈。
心里受到约束了,就透亮清澈了。心透亮清澈了,就心底无“丝”天地宽了。
浅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非常
为什么这样清澈呢?回答是:因为源头有活水。解题时指出,“观书有感”的源头是指书,因为源头在“观书“,所以“心田”才“一鉴开”。
书的源头是什么呢?是经典。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反复强调:要让孩子从经典里汲取作文的内功与营养。越是源头的,越是接近于根部的,就越是有养分。
书有了,源头有了,就要“观书”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要把死书读活,就是活水,读经典的书,观经典的书,读出自己的活来,于是才有了清渠。因为有了清渠,所以才心胸开阔,才能”天光云影共徘徊“。
小结
反观自己
非常
观自己,我们读了不少书,一讲道理全明白,但是心里是不是开朗?是不是”一鉴开“?不能做到”一鉴开“,不能做到清澈、透亮,学富一动车也不是活水啊!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了,就“近道矣”了,这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道理是一样的。
读书,若不能明性,那最多,只能算是一些知识的卖弄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