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先生今晨去世 | 曾在苏州度过求知若渴的少年时光

 日月经天负耒人 2016-05-25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时,杨绛女士离世,享年105岁。她是著名翻译家,代表译作西班牙文学经典《堂吉诃德》,也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我们深刻地缅怀她。




透过浩如烟海的档案,

我们依稀能了解杨绛先生在苏州度过的少年时光。



||  小巷深处有人家 ||


庙堂巷10号,是杨绛幼时的居所。


杨绛在家中排行老四,出生的时候,父亲给她起名季康,兄弟姐妹们“季康季康”叫得快了,就发成“绛”的音,后来她写的话剧公演时,索性把“杨绛”取为自己的笔名。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江浙著名的大律师,曾是南洋公学第一批留日的学生,清朝末代状元张謇推荐他担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杨家在那个时候便举家来到苏州,但居地不祥。后来父亲又辗转至上海,担任申报社副编辑长兼律师,但不久即厌倦了上海滩的复杂,决计定居苏州。杨绛便随家人重新回到这座水边之城。那一年,她12岁。




1927年在苏州老宅内照了一张全家福,后排左二是杨绛



杨家购得位于庙堂巷的范宅,经过一番整修,起名“安徐堂”。一家人终于安定了下来。钱钟书曾在信中回忆过这座园林式的宅子:“苦爱君家好苍坊,无多岁月已沧桑。绿槐恰在朱栏外,想发浓荫覆旧房。”




如今老宅已成杂乱的民居,不复当年的模样



与许多旧式家庭不同的是,杨绛的父母亲是平等相待、尊重爱护的关系,这在夫权为主的旧社会是很难得的。父亲对杨绛也是疼爱有加,杨绛说父亲是“凝重有威”,她尤其喜欢饭后替父亲去果皮,还喜欢在父亲读书的时候伴读。父女俩亦师亦友,感情深厚。


《听杨绛谈往事》中记载,杨先生曾说:“在庙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闲、清净、丰富、温馨。庙堂巷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的日子。”



|| 求知若渴的学生时代 ||


从12岁入学振华女校,到21岁从东吴大学毕业,杨绛人生中最求知若渴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的


早在杨绛搬到苏州之前,父亲就已经拜托她的三姑母杨荫榆为她选学校。三姑母是有名的教育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长,她最初选择了自己的母校——景海女中,但一次被邀请去振华演讲后,她深深为振华的育人氛围所打动。她说,振华比景海好,于是杨绛和她的三姐便考入了振华女校。


杨绛在振华时,校长是明代大学士王鏊的后代、留美博士王季玉先生。那时的校舍,是十全街的王家老宅,周围加盖了一片简陋的建筑。虽然条件简陋,但振华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王季玉先生想方设法聘请名师来讲学,教科书采用外国中学教科书的最新版本。平时,校长老师与学生们相处时间很多,共同进餐,经常交流,所以比一般的师生关系亲密许多。而且振华提倡劳动,讲究自我治理,所以杨绛也在这里培养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005年12月,苏州第十中学(原振华)的柳校长一行人专门前往北京拜访杨绛。百岁老人杨绛为母校写下“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她说,季玉校长每天朝会向同学训话,开头第一句就是:“昵(苏州方言,我们)振华要实事求是。”

杨绛先生书写的“实事求是”就坐落在现在十中的校园里,落款则是“杨绛敬録”。

十中校园内的己巳亭,这是当年毕业时杨绛全班送给学校的礼物。



学生时代的杨绛,在文学上已初显才情。1927年《振华女学校刊》第一期发表了杨绛的两首五古诗,16岁的她已经能写出“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世事舟移壑,天道太不公”这样悲悯而有气魄的诗,不得不令人赞佩。


1928年,杨绛考入东吴大学,入学政治系。这段时间,她积极参加各种校内活动,演讲、体育、文学,无一不是兴趣所致。费孝通是杨绛在中学和大学的同班同学,一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东吴大学女子篮球队”的合影,杨绛为前排第一人



东吴最后一学年,学校闹学潮罢课,杨绛于是转到清华大学旁听。在那里,她与钱钟书相识,并迅速坠入爱的海洋。



|| 悲喜人生 ||


1933年的寒假,钱钟书来到苏州,拜见未来的岳父大人。单独谈话后,杨绛有些忐忑,问询父亲对钱钟书的印象,父亲说:“人是高明的。”钱钟书得知后,心中有了底气。这年暑假,他毕业了,便跟随父母亲从无锡来苏州提亲。不久,这两个相爱的人就订婚了。


两年后,钱钟书考取庚款留英。出国留学之前,两边都办了婚礼。无锡的一场是旧式的,苏州的一场是新式的。至于钱钟书结婚时是多么紧张,已经被他偷偷写进小说《围城》里了。




订婚后的家庭大合照



学成归国已是1938年,苏州已经沦陷。母亲在逃难中离世,三姑母被日军杀害,庙堂巷旧宅寥落不堪,花木尽凋,家国已是面目全非。抗战胜利前夕,父亲中风去世,杨绛一家从上海赶回来奔丧。她在旧宅里怔怔地难过,一个人到厨下给父亲泡一碗他最爱的盖碗茶,端到破桌上,坐在门槛上呜呜地哭起来。


苏州给杨绛太多往事,她在这里求学,日后严谨治学态度、恬淡的写作风格已初显端倪;她在这里成长,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她在这里婚嫁,与钱钟书誓定盟约,这一守就是一辈子。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先生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