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逝世 她与钱钟书的“清华之恋”缘于苏州一头条关注

 五半人 2016-06-01

杨绛今日逝世 回忆她在苏州走过的足迹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家中,小时候的她爱笑、活泼、充满活力和决断力。她在家中排行老四,兄弟姐妹们“季康季康”叫得快了,就发成“绛”的音,后来她写的话剧《称心如意》公演时,索性把“杨绛”取为自己的笔名。

  这位百岁老人与苏州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我们仿佛依稀能看到那个名叫杨季康的女孩在苏州走过的足迹。

  幼时居所:“安徐堂”庙堂巷杨绛故居

  杨绛故居位于庙堂巷10号,原为范姓医生住宅,也为杨绛的幼时居所。1921年杨季康随父母重迁苏州。到了苏州,杨家起先租借房子,不久得知庙堂巷有一所明朝旧宅要出卖,这房子有一间很高大的厅堂已经歪斜。但此厅颇有来历,据说魏忠贤当权时,有人诬告“苏州全城皆反”,苏州几被屠城,幸亏光禄卿徐如珂挺身而出,力争十万吴民无罪,后来苏州全城老百姓一人捐出一文,建造了“一文厅”献给这位恩人。女孩杨季康就住进了这么一座惊艳了苏州岁月的名人故宅中。只是此时房屋已然破败,杨家得先好好修葺一番,于是拆掉搭在厅中的小破房子,扩大了后园,花费两年工夫才算修建完毕。杨宅落成时,朱栏宽廊,整个厅堂张灯结彩,大厅上悬挂着张謇题写的匾额“安徐堂”,俨然一个书香门第。

  无忧无虑的杨季康在“安徐堂”一天天快乐地成长,与弟妹们抓鼻涕虫,用鱼缸底下的雪做冰激凌,偷厨房里的鸡蛋做“叫花蛋”,趣事种种。对于女儿的教育,父亲杨荫杭很是宽松,他认为读书门门得100分其实是另一种低能,季康在高中时还不会分辨平仄声,他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季康果然开窍了,父亲很高兴,以后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问她某字何声,无论答对答错他都一笑置之。父女俩亦师亦友,感情十分深厚。

  后来在她的回忆文中,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对苏州那段岁月的眷念,这里有许多不可磨灭的人与事。而她日后的文风也磨练得与苏州一味,恬淡而隽永、幽雅而含蓄,迂徐不迫、意味深长。

杨绛今日逝世 回忆她在苏州走过的足迹

  振华伴随了她整个少女时代

  振华伴随了她整个少女时代,对于她成长中的意义不亚于“安徐堂”。杨绛女士在《漫谈红楼梦》中写道:“苏州织造衙门是我母校振华女校的校址。园里有两座高三丈、阔二丈的天然太湖石。一座瑞云峰,透骨玲珑;一座鹰峰,层峦叠嶂。”苏州十中的前身就是1906年建校的振华女中。杨绛是苏州十全街旧校址老振华女学校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那届学生毕业后,学校就迁到在清代苏州织造署遗址上改建的新校舍里来了。杨绛和那一届的毕业生一道,为母校捐建了己巳亭。为了修整梅岭,杨绛还没少来拔草捡砖。而毕业生为母校捐建的传统,也是从杨绛那一届学生开始的。

  杨绛到振华读书,是她的三姑妈杨荫榆的意思。那时的振华校舍很破旧,杨绛开始很不习惯,但振华的种种好处,随后她就慢慢体会到了。她说:“王季玉先生办学有方,想方设法延聘名师来校任教,教科书采用外国教科书最新的版本,学业成就是一流的,学风朴实务实。”

  西花园有一处廊亭,为 “季康亭”,是以杨绛的字“季康”命名的。长廊上镌刻着十多位学校名人的名字,其中有著名文史学家王佩诤、中国油画大师颜文樑等,这两位都曾是她的老师。说到王佩诤,杨绛想起一段往事。杨绛的个性,是本真的个性,在振华读书时就呈现了。早在振华读书时,杨绛这种“清水芙蓉”般的倔强性格就开始铸造了。

杨绛今日逝世 回忆她在苏州走过的足迹

  她与钱钟书的爱情二三事

  1928年,杨季康从伴随她八年读书生涯的振华女校毕业,来到东吴大学(即为现今的苏州大学)。在苏州的那段岁月里,杨季康积极参加校内各种活动,演讲会、文学社、校球队,到处都有她的身影。因为她姓杨,又长得娇小可爱,同学还给她取了一个贴切的外号,叫“洋囡囡”。她在同学中颇有人气。

  季康在东吴大学读的是政治,却一心想攻读文学。1932年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眼看开学无期,季康便去北京借读,借读手续就是老同学费孝通帮忙办理的。在清华校园里,她遇到日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钱钟书。翌年杨季康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研究院,得以与钱钟书谱写了一曲珠联璧合的“清华之恋”。

  1933年,她与钱钟书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订婚仪式,双方亲友来了不少,场面相当隆重。两年后二人正式结婚。婚后不久,夫妇俩一起从无锡出发去欧洲留学,途经苏州,季康忍不住想跳下火车,跑回家再看父母一眼。但终于还是载着浓浓的乡愁离开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锺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锺书的一生。“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钱钟书曾写给杨绛的“赠语”。

杨绛今日逝世 回忆她在苏州走过的足迹

  回忆:母亲病死父亲中风去世

  1938年季康回国,此时苏州已经沦陷,母亲在逃难时病死于苏州郊外香山。姑母杨荫榆亦因谴责日军的为非作歹而惨遭屠杀。曾经美丽的“安徐堂”在劫后一片狼藉,花木干枯、杂草丛生,室内凌乱不堪,陈设一无留存。然而此时的苏州杨家已不复往昔风光。抗战胜利前夕杨荫杭突然中风去世,已改名杨绛的季康赶回苏州出席了丧事,将父母合葬于灵岩山。这次是她最后一次来到苏州旧宅,在这个盛满她少年时欢声笑语如今却变得空荡荡的地方,她像从前那样到厨房去泡了一碗酽酽的盖碗茶放在桌上,然后坐在门槛上哭了一场。

杨绛今日逝世 回忆她在苏州走过的足迹

  迷恋书的世界 成名早于钱钟书

  难得的是,杨绛在文学史上的身份,不止是钱钟书的妻子,更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杨绛和钱钟书,有着世间罕有的“势均力敌”的爱情。杨绛在创作上成名其实早于钱钟书。当《围城》出版的时候,人们在问“钱钟书”是谁——杨绛的丈夫。1943年,还在小学教书的杨绛创作的第一部剧《称心如意》上演大获成功,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

杨绛今日逝世 回忆她在苏州走过的足迹

  “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出版《我们仨》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2003年,杨绛93岁,她出版了作品《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我们仨》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结语:苏州留给杨绛太多的回忆,从青涩到沧桑,有苦涩也有甜蜜。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而她与苏州的渊源也并未从此割断。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多年前,钱钟书老先生便已经给了她这一生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