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考堔的回答(63票)】: 首先如果你准备跨专业考研时,请务必搞清楚心理学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学的分支很多,临床心理学只是心理学众多领域中的一个。比方说北大心理系就一共有4个方向:脑与认知,发展与教育,工业与组织管理,临床。 第二,几个心理学的基础科目需要务必了解,包括心理统计和研究方法,这些都是研究生阶段必备的技能,无论你学习的是哪个方向。没有这些基本技能,很难想象你可以毕业。因为心理学并不是很多国产电视剧所演绎的那样,对着一个或一些非正常人类分析他是什么性格之类的。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数据说话的——如何科学地收集数据,这牵涉到研究方法,如何理解数据,这就牵涉到心理统计。所以务必了解心理统计和研究方法,务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三,个人体会,英语能力和讲故事水平也很重要。可能这属于一种锦上添花的能力吧,但如果掌握好了,你的研究生阶段会过得特别舒服。英语能力不用多说了,现在的学术界,大家都是奔着SCI,SSCI去的,英语说不好,别说写英文文章了,可能就连看都吃力吧。而且学好心理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的,写作就更是如此了。(我听说过有老师组会让学生背英文文章的)。 为什么还要提讲故事能力呢?其实这里并不是要求你去编造数据或者写小说,而是给你的数据找出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大家收集的数据质量内容都相仿,为什么有人能发到牛期刊,而别人不行呢?其差异就在于对数据的解释,也就是你编故事的能力,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和解释你的数据可能就决定了你的层次。 【刘考堔的回答(36票)】: 在[在行]上和很多想跨专业考研的朋友聊过,最常见的误区是,大家对于心理学这个专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不了解学校里搞的心理学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心理学研究生实际在干些什么。 下面是一些关于这个专业的碎碎念,如果其中的某一条对你来说很新奇,那么建议多做一些功课,再做决定。 关于心理咨询
关于跨考
关于心理学研究生究竟在干什么
关于出路
关于在职硕士、专业硕士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
【Frankie的回答(36票)】: 先把统计学了,如果你还想考的话,那就考吧 【刘考堔的回答(66票)】: 虽然我没有考过心理学研究生(我是保送的),但是毕竟在心理系呆了这么多年,很多内行门道还是有所知道的。所以我想提供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考研既然是应试的一种,那就用应试的方法 而应试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刷真题。 我 n 年前,曾经和几个人一起编过一本心理学考研辅导书(现在这书早没了),就是汇聚了国内各主要心理系的历年考研真题,当然后来有了全国统考就有统考真题,然后对每一道真题不仅提供答案还有解题思路。对于跨专业考心理学、没有「心理学感觉」的考生来说,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还是很必要的。 当然研究、吃透大纲,掌握大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做到无一遗漏,也很重要。 所以选择一到几本心理学考研辅导书是非常必要的。今天题主来知乎问,想得到过来人的建议,但大家也只能泛泛地去说下,其实更多的过来人的建议或者成功经验都已经内化在这些辅导书里了。 二、站在导师的角度去思考,导师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考研不仅是看笔试成绩,还有面试,导师对学生主观上是不是看好也很重要。而客观地讲,导师对什么样的跨考生是有一定的偏向的。 心理学教授要研究、发论文、做项目,肯定希望学生能多派用场。也就是说,你得是一个好劳动力呀,而就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来说,有以下「长技」者更易让心理系导师们无法拒绝:
除此之外,谦逊好学、耐心肯干、口头表达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等其他素质也是比较重要的。 跨考心理学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肯定无法和科班生相提并论,那么教授们肯定希望你在其他地方有长处,不然为什么要招你啊?像浙大心理系的老师一般会对数学和工科背景的跨考生更偏好一些。 所以如果你有如上长处之一,然后又能有合适的参考书,投入足够的时间,考上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文适的回答(28票)】: (每年跨考心理学的同学是不是多于别的专业呢?好想做个调查……) 1. 请忘记你的跨考身份。先看下面一个问题: “你好,想请教一下心理学考研的问题。” “你说。” “我是跨考生,什么都不懂……请告诉我blabla……” 我认为,在考试面前,特别是初试,没有什么跨考与非跨考这一说。大家都是一样的准备,专业课就那几门,参考书就那几本。在选择考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信息,明白心理学是干嘛的。千万千万不要yy一个心理学,然后就去考了,这样风险太大。很多同学都是大三开始准备考研,如果你的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我建议去这个专业听听课感受一下,去读一些教材体会一下,这样才叫掌握信息。还有就是要对院校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比如专业的排名,特长,是否统考等等。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就去跨考,容易摔跤。 2. 我大胆臆测一下,可能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这三科目是跨考同学比较担心的。因为另外的几门(普心,发教)基本是记忆的成分比较多。我认为,可以报一个辅导班,帮助梳理知识点。特别是实验和统计这部分。我自己也带过一些学生,发现确实这部分很不好搞。要么是机械地把公式记住而不会应用,要么是知道一堆实验设计的标准然而就是设计不出来实验…… 3. 安利几本书,不仅仅是跨考的同学,本专业的也可以看。 ![]()
这是我必须要强推的一本!谁用谁知道! 我大四保研之后读了这本书,突然感到统计开悟了……第一次完整地写下来方差分析的公式,且自己都会推导了,激动cry!所以,但凡有童鞋问我心理统计看哪本,我好不犹豫地推荐这个…… ![]()
坎特威次的实验心理学,赞的不要不要的!特别是对实验设计和心理物理法部分地阐述,清晰流畅,简单易懂。坎特威次的实验心理学,赞的不要不要的!特别是对实验设计和心理物理法部分地阐述,清晰流畅,简单易懂。 ![]()
心理学与生活,叫我如何不爱你……心理学与生活,叫我如何不爱你…… 我认识一个朋友,本科是河南某高校,大三的时候决定考研,报考北师大脑所,他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把一本心理学与生活都快翻烂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直接看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或者心理学导论呢? 他给出了两点理由,我深以为然:1. 心理学与生活是经典教材,里面例证非常多,一边读一边积累素材,积累感觉;2. 语言通俗易懂,看多少遍都不觉得累。国内教材,呵呵…… 所以,我强烈建议各位考生放一本镇宅之宝,复习记忆累了,就来翻翻这本书,不需要你刻意去记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找感觉。 我们常说,英语学习要积累语感,其实心理学学习也要积累“心感”! ![]()
这本书我推荐过多次,后来我发现在心理学与生活里,作者也推荐过!这本书我推荐过多次,后来我发现在心理学与生活里,作者也推荐过! 写的真好,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你对心理学的很多疑问就将会得到解答。 ![]()
来,我们谈谈真实而有趣的实验心理学! 这本书配合坎特威次的书来看,真是棒棒哒!来,我们谈谈真实而有趣的实验心理学! 这本书配合坎特威次的书来看,真是棒棒哒! 4. 如果你顺利通过初试,来到复试阶段,请记住,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你的本科专业!我常常给我的学生(其实也是小伙伴啦)讲,你们一定一定要记得,本科专业将是你们复试阶段的法宝。心理学实在是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因此什么学科都能扯上点关系。想想,如果你本科学的是英语,学的是计算机,学的是数学,那简直是老师眼中的大宝贝啊!说个例子,有个小伙伴跨考心理学,本科专业是金融,她来咨询我。我问她,你统计怎么样。她说很好,年级第一。我告诉她这就是你的亮点!正经统计啊,比心理统计高的不知哪里去! 最后,祝福各位考生,无论你是跨考还是本专业继续深造。 【任ws的回答(41票)】: 刚好在别的问题的评论中被问到这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情况回答一下。我本科是广告学,非211非985,跨专业考心理学,不过不是国内的考研,而是出国来日本。其他国家的情况不清楚,但是就日本来说,对想跨专业的同学而言还是有一些特别的吸引力,那就是日本大多数国立大学和优秀的私立大学都有的“研究生制度”。 虽然都是“研究生”这三个字,但是日语和中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中文里的研究生大家都明白,就是graduate student,英式叫postgraduate student,大家所说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是这个意思;但是日语里的“研究生”的英文翻译却是research student,是正式进入graduate student学习之前的一个预科阶段。而中文的研究生,在日语里则叫做“大学院生”,所以中文的研究(生)院顺其自然在日语里就叫做“大学院”咯~~是不是有点云里雾里呢,如果用表来总结一下就是下面这样了。没有在英语国家上过学,英文表述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
好了,上面是前提,下面说说跨专业考日本的心理学研究生的问题。因为单词表现比较错综复杂,下面的文字带引号的一律都是日语,而中文则会用括号标注~~ 首先说说日本的“研究生”制度。众所周知国内的考研就是每年年初举行的那次全国统考。跟高考国考一样,考研也是一锤子买卖,成败与否,一年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考不过,要么放弃,要么寒窗苦读一年后重整旗鼓。初试复试结束之后,才能正式在每年开学季(9月)进入大学的研究生院,成为一名光荣的硕士研究生。而日本的“研究生”则完全不同,只是“学部生(本科生)”和“大学院生(研究生)”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日本的“研究生”一般都是半年到两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研究生”可以进入将来希望进入的某个研究室,跟研究室的教授和其他“大学院生(研究生)”一起上课、开seminar。虽然不属于大学的正规学生(因此学费和学生证也跟正规的“大学院生”有区别),但是可以用这段时间熟悉研究室的环境,建立人际关系,恶补专业知识,做一些初步的实验并找到自己将来的课题。 “研究生”制度的建立跟日本的就学观念有很大的关联。国内的就学观念最近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是以“一条不间断的直线”为王道的。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不间断的升学过程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最理想的吧。而日本则不同,义务教育阶段都是人人必修,但是从高中开始就会出现很广泛的分流。所以日本的大学院生有很多都是本科毕业后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对这些人来说,在考取硕士研究生之前需要重拾以前学过的东西,或者尝试新的专业,这就需要充足并且有专业性指导的准备时间,这个准备时间就是“研究生”啦。 对留学生而言,这段时间则可以用来适应日本的语言、环境以及研究室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研究氛围。如果是跨专业的学生,那么这最长可达两年的“研究生”时间则是恶补心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因为大家知道,即使是大学四年,前面的两年也会用在基础教养(英语啊马毛邓之类的),真正学习专业课都是从第三年开始的。而“研究生”是真正挂靠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室里的,所以如果自己认真努力,学习的效果将会远远超过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的两年。 就读“研究生”对于将来“大学院生”的入学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可以用这两年的时间跟导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日本的“大学院生”考试跟中国的考研不同,每个学校的每个研究生院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如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可以得到教授的肯定,那么“大学院生”的考试难度则会大大降低。有很多国立大学的“大学院生”入学考试连笔试都没有,直接presentation你“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将来硕士阶段的研究计划。除了presentation要言之有物真的是在“研究生”的两年里做了充分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和研究计划能得到教授的中肯也是很重要的。 这么说来,大家是不是觉得日本的考研有失公平呢。其实并不是这样滴。首先,教授在接收“研究生”的时候是相当谨慎的。因为毕竟是接纳他们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学习。对责任感爆表的日本人而言,接收一个“研究生”就要负责把将来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大学院生”。加上每个研究生院能接纳的“研究生”数量本身也是有限的,从结果来看,“研究生”的入学概率并不比国内的考研高到哪里去。尤其是以旧帝大为首的国立大学和名门私立大,“研究生”申请成功的概率更低,而且,在日本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有这个制度的。 那么作为跨专业的留学生,应该怎样申请日本大学的“研究生”呢。呃,首先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因为“研究生”的申请都是通过直接联系教授,获得教授许可之后才会联系学校解决手续问题,所以只要你不断发mail,不断被拒或被无视,总会有一天会有天使般的教授降临哒。当然,一颗坚强的心只是最基本的条件,最重要的还是写好自己的mail和CV,好好研究一下教授和研究室的课题和方向,然后跟自己的专业尽量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我的本科专业是广告学,虽然是跨专业,但是广告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联还是很多的,结合教授现在正在做的课题或者有兴趣的领域,把这些关联说清楚,辅以充分的证明自己本科阶段很优秀的资料(毕业作品集、英语或日语成绩、资格考试证明、奖学金记录神马达都可以),希望还是蛮大的。 最后,不太建议找留学中介申请“研究生”。日本的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院还是很反感“中介”这种销售模式的。所以即使是中介,也只能伪装成你个人的身份去申请,换句话说,中介申请跟你自己申请从本质上没啥子区别(只是你自己不需要一颗坚强的心且省事而已)。而对中介而言,“研究生”申请不但油水少,而且特别麻烦,要尝试很多次才能提高成功率。所以一般没大有职业素质的“中介”都会推荐你先来日本读语言学校(=中介的吸金桶),先把语言搞上去才能找到好学校好教授哦~日语不行怎么能够怎么能够去日本读研哦~blablabla。大家千万不要上当哦!千万不要上当哦!!千万不要上当哦!!!(重说三)因为即使你来日本读了语言学校,那将来语言学校毕业后还是要自己去找教授的,而读语言学校的这一年两年的青春,只是为中介把麻烦事儿转嫁给你自己省好多事赚好多钱的不负责任买单而已(说到这儿,这应该是本文最“内行”的建议了)。至于语言问题,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有时候中介staff们蹩脚的日语还会起到反效果。所以如果你日语不好或者根本不会,那就大大方方用英语做CV发mail吧!在日本崇尚欧美的社会大环境下,对很多日本人而言,华丽的英文绝对能比蹩脚的日文赢得更多好感,况且对于心理学而言,将来的业绩(论文)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所以一个良好的英文基础也是很多导师所看重的哦!(我个人的博士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Paper也都是英文杂志。) 至于来日本读“研究生”会不会比在中国读研浪费时间。的确,“研究生”不算是正规学生,而且也不能保证“研究生”之后一定能考上“大学院生”,但是这种制度毕竟为想跨专业考研的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缓冲期。而且从时期上讲,考虑要不要来日本读“研究生”完全可以在中国考研结果出来后开始准备,所以对国内考研落榜并且打算明年再战的同学而言,是毕业后辛苦自学半年好呢,还是来日本进研究室接收专业指导好呢,这个就需要大家自己综合各方面考虑明智选择了。还有日本的“修士课程(硕士研究生)”与国内不同,统一都是两年时间(医学等个别专业除外)。即使你拿出一年半来读研究生,那跟要读三年的的国内研究生同学还是可以在同一个年度毕业的,所以整体来看不会浪费你许多青春哒! 哦对了,对于本专业直接考日本研究生院的同学,可以跳过“研究生”直接考取日本的“大学院生”哦。虽然有点跑题,但是还是要说明一下~~ 最后上一张照片,来日本第一个月的时候在留学生会馆拍的。留学生会馆是我们大学专门为留学生提供的住宿设施,房租特别便宜,但是只能住一年,相当于为留学生适应日本(当时的)高物价社会提供的一个缓冲期,门外就是AEON mall,怀念当初每晚9点过后去搜罗打折便当的日子(笑)。再后面蓝蓝的就是大海了。不要吐槽清晰度太低,这是用2005年的手机拍的哦~~ ![]()
以上,长文失礼! 【西門Sir的回答(1票)】: 这个问题被问的次数还真不少…… 1.想清楚。包括考什么?学硕还是专硕?为什么考?喜欢心理学,想做研究还是为学历证书?考哪个方向?咨询,发展与教育,人才测评,认知神经?毕业了继续读博还是工作?想做什么工作? 2.看清楚。不要光看那种所谓关于心理学的畅销书,而是去看看考研参考书目等等的专业书,你还有兴趣和信心扎进心理学坑吗? 3.了解清楚。和了解想考的学校想学的方向甚至想跟的导师的人问清楚任何你想知道的信息。 我一般都建议谨慎做决定,倒不是说心理学坑人神马的,我还是很喜欢心理学的,也还要继续学;但是身边不乏劝别人别学心理学的同专业同学,说实话,特别是毕业生,常常后悔学心理学,抱怨找不到工作。因为现在存在太多对心理学的误解了,不要等到盲目决定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 【巽未已的回答(5票)】: 请务必学好统计实验测量 【Julie的回答(1票)】: 选个好老板! 看过一些人品无下限的,so...千万小心!先和课题组里面的人聊聊,哪怕请他们吃顿饭。。 切忌不要考完试了才去考虑老板,你是跟着老板读书,不是跟着系读书 【刘考堔的回答(12票)】: 我是过来人,下面从多个因素讲一下跨考心理学的注意事项。 一、对心理和对心理学的认识 Ⅰ.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也包括了口语和常识范畴内对“心理”的理解,比如“想法”“心思”“脾性”等。 但有时掌握并预测这些东西,不是学习心理学的充要条件。比如老江湖、老司机具备的洞察力,不一定要通过学习心理学才能达到。同时,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没有义务与人比较这些方面。 Ⅱ. 心理学可以大致理解为研究人类意识与行为的学科。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它实际上由自然科学的地核,社会科学的地幔,和玄妙与荒唐的地壳外衣共同构成; a.自然科学成分包括对行为与意识的生理结构的探索(生理学、神经科学等),对心理指标的测量仪器的设计原理(心理物理学),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学、测量学),等等; b.社会科学成分较为显眼,比如社会心理学就结合了社会学,而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读者可以甚至从字面直接找出来; c.心理学多年来存在着多种误读与偏见,如果你有一位心理学专业的朋友,你会问他什么?你给我算算命看看手相吧,女朋友不理我你给我分析分析吧,你们学心理学的是不是都有点变态呢,你们是不是经常研究精神病啊,等等。如果你对心理学的认识目前处于此阶段,实际上是不足为奇的,在目前的中国大陆这些都是有相当代表性的大众观点。心理学本是一门挣脱出哲学怀抱的伟大学问,这些说法则显然有着深刻的“中国特色”,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题主谢绝讨论体会,那么此处从略。 Ⅲ.心理学是psychology,而大多数人接触的则是流行心理学,pop psychology。 后者长期被我视为是快餐文化的延伸,一句话,这是生意,不是科学。流行心理学的实质是借用心理学的神秘气质,披上心理学的概念、专业术语的外衣,以匹配目标受众的通俗易懂、信息转化率颇高的表达方式,进行文字生产工作,而非严谨的学术知识的传播。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产出,大众想了解心理学,实际也没有义务去读津巴多和彭聃龄,它的存在意义值得讨论。 如果你严谨地拜读了数本流行心理学读物而对心理学芳心暗许甚至决定跨考,恳请三思。你能读破《影响力》《重口味心理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你能不能读下去《心理学与生活》《行为科学统计》?这就像读《三国演义》和读《三国志》的区别。文化产品可以在无形之中架空你的自我觉知,这种错觉和用刷知乎代替读万卷书是异形同质的。接近知识就代表掌握知识,和接近权力就仿佛握有权力在幼稚程度上没有本质区别,何况它们还不是知识,而是商品。 接受心理学的科班教育,或者说赢得接受心理学科班教育的入场券(考研)所具备的知识与思维,是前面的书给不起的。你需要在流行心理学的洗礼中考证一下自己对心理学是不是一夜情。 二、对跨考心理学的认识 Ⅰ. 跨考心理学意味着你选择考研,考研对一个人的智力、自律性、时间管理能力,和目标选择能力等等有着无形的要求,并相对可信地体现在初试成绩中。 Ⅱ. 学习心理学也对一个人有无形的特质要求,最基础的一点是对抽象概念的认知能力。我们几位录取的考生事后发现大家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结果,第二维度绝大部分都是N型(直觉型),虽然尚缺乏严谨的论证,但依然能体现一定的问题。 Ⅲ. 学硕目前最流行的专业课考试是312心理学综合,又叫“统考”,因为它是教育部出的统考试卷,好处是目标志愿学校范围较广。2014年起绝大多数自主划线院校已经退统而自主命题,比如北大606,北师大765等。如果你的深造愿望较强,可以挑战非统考院校,并好好学英语。如果只是选择心理学专业作为研究生专业,建议选择312统考中的一本院校。 专硕目前流行347应用心理硕士,大家共用同一代码,但参考书目不同。专硕情况了解有限,请翻阅其他答案。 三、对准备成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认识 Ⅰ.如果你决定考研,你最需要思考的,是“考上”的情况。 你要确定研究方向。心理学不给人算命的,心理学也不光研究神经病,也不是随便哪个学生都能拉过来给你做心理咨询,因为方向太多了。确定研究方向时不要凭字面理解。研究方向和学科分支是一对多、多对一的映射关系,比如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可以同时被人事测评方向纳入,而发展病理学、临床心理学这两个方向也可以同时包括变态心理学。 Ⅱ. 你需要接触大量文献,参与大量的实验设计工作。 篇幅有限,现只讨论其中一点。以后可能更新完毕。 英语。 本科之前(包括考研)的英语很大比重是筛选作用,而研究生阶段显得更加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要忍受很多东西,比如为什么老得读写英文文献?那还不是因为我们目前研究不过人家?从这个角度考虑,英语已经超出了被界定为是“筛选”还是“实用”的幼稚范畴,它像计算机一样成为了基本技能,内化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之中。 【莫逆的回答(3票)】: 专业相关:应用心理学 老师总说,心理学的两把刷子:测量与实验 我的理解是:技术与理论 简单讲来,你会spss,会统计分析,这是技术上的,不管你是学生还是做心理学相关的职业,这就像对于许多人要求你具备office办公软件能力一样,对于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是稀疏平常的。技术走到哪里都会吃香。 第二点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吧。与技术不同,他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说,个人认为最大亮点无非是冯特开启了实验心理学的大门,一百多年的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细细品来,对我们学生族来说锻炼你的思维逻辑缜密性有很大的帮助。(目前的体验来看 )特别是当你内化的那种思维逻辑去提出问题以及分析他时,不管你的实验是否成功,你就已经走上一个历练进步的大道了。 总结:刷子还是两把一起来用的好。实践出真知! 小女子大三 才学浅薄 欢迎指正! 【宋玉的回答(26票)】: 作为一名心理学本科生来回答一下。 大学专业是我自己选的,心理学,向往很久了,源于初中看毕淑敏的《女心理师》,觉得真tm神奇。高中看了《二十四重人格》就是觉得人的心理怎么可以这么分裂。总而言之就是觉得心理学很牛逼也很能装逼。 如愿学了心理学。大一上学期,普通心理学不说,统计学,面对大数据的计算公式,懵逼;解剖学,面对各种脑神经生物名词,懵逼。然后陷入低潮,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呢。。⊙▽⊙ 然后我的朋友们以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们,知道我的专业,第一句问的是,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_⊙拜托,心理学不是读心术好吗!! 现在混到大三了,也在大二就考到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听起来很牛逼其实不然……)也决定踏上考研不归路。。是的还是心理学。在接触了这么久,慢慢了解之后,越发觉得自己对心理学的掌握和理解还很浅薄。嗯,心理学本科能学到的东西真的挺广也挺浅的。 我专业的心理学是偏教育的,有幸去台湾交换了一学期,才真的接触到心理咨商(我们叫咨询,台湾叫咨商)的实际训练。讲真,没有三五年慢慢磨慢慢练习和积累,真的很难独立去完成一个咨询疗程。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也有很多自我的东西要去解决。 在别的回答里,认同 心理学不论是之后打算从事科研还是咨询,都不是读个研就掌握其中能力的,还需要更漫长的(熬经验……?) 所以,还是慎重吧。。 ps,比起统计,实验心理学更让我崩溃(︶︿︶)=凸 考研狗深夜手机码字,先这样,有空再来整理修改。以及,我只是学渣一枚,上述有任何不恰当,欢迎大神指正!感谢。 【刘考堔的回答(3票)】:
【Yirgacheffe的回答(1票)】: 首先,心理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帅。 如果你是看了一堆美剧、英剧、破案神剧,觉得里面的主角屌帅酷,单凭微表情啥的就识破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然后贸然选择心理学——那只会是一个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制造者还不少,身边有跨考的同学学了一两年就嚷嚷为什么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其实,只是你只是用一个错误的方式打开心理学而已。 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对心理学真有兴趣的话 是不是先好好研究 什么是心理学? 你以为你所爱的真的是你所爱的吗? 等你想清楚,你是真的想跳进心理学的这个坑 你可以: 1. 看一些心理学科普文、书籍《对伪心理学说不》之类的 2. 尝试去看科普文所介绍的实验的英文文献 3. 多分析总结英文文献所运用到的实验设计、统计方法、不足以及可以改善的地方 【Snowing的回答(5票)】: 考个一般的学校不难,混毕业也不难,科研和咨询,哪个方向往深了走都非常难。 【王富强的回答(14票)】: 背景:本科化学,研究生华南师大心理硕士。属于跨专业考心理的“内行”。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提一些小建议吧。 建议:1假如是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跨考生,请选对导师。运气最好的也就是挑中搞咨询的老师,Ta可以给你提供观摩咨询现场的机会,提供各种工作坊的参与机会,你会有一些在心理咨询行业有着资深经历的师兄师姐。运气不好的就是只能跟科研导向的导师,更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只能是后者。如果你成为了科研大牛的学生,一般是他们对你放任自流,Ta用不了你,你也从Ta那里学不到你想要的知识。不过你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提高自己的心理咨询技能。资源包括:①有机会获得各类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助理岗位。②很多学校会给研究生开心理咨询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如果运气好遇上能认真给研究生上课的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收获。运气最不好的就是跟着很较劲的科研青椒,Ta需要你在科研上助Ta一臂之力,这时你的整个心理学研究生生涯估计只能自求多福了。 2假如是对心理学感兴趣,还想在心理学科研之路走地更远的同学,请做好虚心学习大量统计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的准备。这时,你肯定会选择一个科研导向的导师。不过也需要谨慎,挑选导师有3个建议:①选择与学生关系不紧张的导师(这点需要与老师所带的学生先好好聊聊)②选择有学术追求的导师(了解近3年的文章发表情况,期刊的水平等)③有条件的话选择有深造资源的导师(如课题组有海外念phd的传统,课题组近5年选择继续读博的学生比例较大)。心理学的研究,问卷离不开SPSS,结构方程,实验目前常用Eprime,MATLAB,ERP(事件相关电位),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眼动设备,以及SPSS等软件。 3假如是对单纯觉得心理学研究生相对而言更容易考上,混个硕士文凭好找工作。那么在研一最迟是研二,你就应该最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目前本人已经是处于毕业找工作的最后阶段,环顾四周发现,同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的出路大都限于:中小学心理学教师、大专院校辅导员、互联网行业的运营或用研、EAP公司、咨询公司、心理测评公司、培训机构讲师、淘宝店主等。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找到让你觉得自己心理学研究生没白念的工作会更难得。所以建议跨专业过来的同学更需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在整个研究生过程中注重去选择性积累自己的本领。 每次有跨专业的师弟师妹过来咨询备考经验的时候,我内心无数次想劝阻他们赶紧回头是岸。但想想读研之前的自己,我就会明白即使前人告诉你前方尽是沙棘石砾,一个决心跨考心理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跨步向前。所以我都会认真给他们备考建议,并为Ta加油。虽然旅途的目的地并不如人意,但这个过程可能成为让很多人享受的,实现梦想的旅途。 【漠梓依的回答(7票)】: 1.学习心理学和接受心理学服务是两回事,很多人心理学博士但依然有心理问题。 2.心理学不等于心理咨询,你研究生学10门课都不一定有一门能和心理咨询直接挂钩。 3.改善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接受心理咨询,性价比最高。注意!是性价比! 4.如果有人问我他想跨考,我会问他为什么要跨考。如果他是希望解决心理问题,例如题主朋友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想吃宫保鸡丁,不一定要去新东方,楼下川菜馆也能满足你,而且花不到20元”。 我的意思是,学心理咨询,要是想能真正达到助人的水平,10万学费是起步。如果换算成500一次的咨询相当于200次咨询,每周一次不停大约能连续做4-5年,这几乎是处理人格障碍的量级了。 未完待续 微信公众号:tianjinpsy。天津本地心理学沙龙及进修平台。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