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国学文化——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道德经学用 2016-05-25

先来看看我们的儒家文化,尊崇的是“百事孝为先”;讲仁、义、礼、智、信……而这一切,都是做人必备的道德和做人起码的知识,确实也是巩固家庭、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根基。而且,我们都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正由于这种历史文化的断层,已造成了社会一种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不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千年以来启蒙教育孩童学生的《弟子规》,唤醒了无数无知的成年人,带来了社会好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的至关重要。

 

回头再看老子,《道德经》以直指人心根谛的深层次高度,透过表面现象,来揭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真相,所以和儒家文化从仁义礼智信的层面上讲真善美有所不同。

比如老子认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为什么?

因为这不但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模式,而且与一般的认识完全相反,所以老子认为“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这犹如今天所说的法治与道德普天下,虽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要能最终达到和谐大顺,还是必须要经过“常有司杀者杀”的法治过程,这就是玄妙之德。

再联系老子说过:“智慧出,有大伪”。可见老子说的“智”,不是指悟性方面的智慧,而是针对机巧虚伪的才智名利而言。再如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段话,老子用三个“绝”字告诉了我们一个本质:只有在不用表面文告去宣传那些圣、仁、义、智、利、巧等“有为之美”时,人民才会真正的少私寡欲,回归到内在的纯真朴实,社会才能真正达到自然的和谐。

 

老子还站在一个超越社会常规的高度指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这句话里,不是礼有什么问题,而是讲在提倡讲“礼”的时候,往往是社会开始缺失忠信、重大问题出现的之时……这难道不正是一种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辩证法吗?!

 

今天,我们都还在传颂老子几千年前的那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老子所说的“正言若反”——有些看似错误的语言,其实只是去除了粉饰之词,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直达真理深度的风格;这就是“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也正是我们读《道德经》时,不能不知的辩证思想体系。

 

记得我第一次看《道德经》,读到这句:“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时候,我对老子文化充满了不解和疑问。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每个人生命中所有的问题的发生,都是这个人曾经或是当下创造的杰作,是他必然、必须的一个经历。

假如天地有了凡人所谓的“仁慈”之心,它就只能成为无所适从人类欲求的工具。当我有一次发现自己对他人自作多情的帮助,其实是在剥夺他成长的机会和权利之时,我对一些似乎值得同情的问题,开始有了全新的思考:许多人真正需要得到的,不是有限的物质资助,或者是搀扶一把的临时帮助,因为每个人,其实都需要去超越自我!人们所最缺失的,往往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弘法教育。

 

对人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老子还提出了:“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放下自我灾祸焉存,以及人生使命是利民为公、爱心天下的大道思想。

对此,我个人觉得,如果把儒家文化看成是人生景观的一层楼最高处,那么老子文化同样既有一层楼里眼前的风景,又有二层楼上的千里景象,而且还有三层楼上不可用语言描述的奇妙风光。

 

儒家文化等国学文化,是我们中国历史文化中宝贵的财富;《道德经》这部讲述自然规律、生命规律、宇宙规律的经典,亦是国学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根文化。

文化不分高下!这世界上的一切,有太多的殊途同归。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儒、释、道三家,本来就没有圣凡、高下、好坏等各种分别和对立,这些都是导人向善,全可触类旁通,都是圆融一体,包容一切,故世称一家。所以大家各取所需,何来上下?!

其实,只要是正法、善法,只要是我们学习之后能落实到生活中,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能创造更多快乐、积极、担当、自在的正能量的,这些就都是最好的!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学习一切文化的根本发心,必须是:回馈社会,利益他人——这本就是天地的品格,生命成功的规律。也唯有如此,我们所学才是有意义的!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作者:国良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