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崆峒山

 旷野苍狼图书馆 2016-05-26

作为道教最早的名山,崆峒是个令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中国,名为崆峒的山有好几座,甘肃的、河南的、山西的甚至广东的,甘肃平凉和河南汝州崆峒都在说自己是黄帝问道处,不过,根据崆峒向来是西极的说法,恐怕还是平凉崆峒更靠谱些。

从平凉城到崆峒山很方便,有公交车直达,下车后再往前走不短的一段路才到大门,售票处工作人员告知,买不了网上订好的优惠票,因为此处东门,和其他地方没联网,要买优惠票需返回途中的崆峒古镇,另外搭车去南门,太坑了,只能全价购票入内。

从东门上山,行人步道正在修葺,只能走汽车道。本来但凡有汽车道的山,大都灵气尽失,浊气扑鼻,不过崆峒却是个异数,一路走到了中台,沿途芳草碧树,重峦叠翠,令人神清气爽。

崆峒景区占地广大,方圆数十里,景点以从游客中心开始的东西南北中五台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主峰马鬃山,从朝天门到皇城一段,朝天门门前碑上有任法融老先生题的“普济三界”,进了朝天门后的石壁上亦是他题的“道源圣地”四个字,这也表明此山在道教的正宗地位。

走过药王庙后就到了著名的“上天梯”,300多级台阶,不算太多,但是坡度很大,据说最陡处超过了70度。正好有个旅游团到来,可以免费蹭点讲解听听。导游煞有介事地说,上天梯是对大家问道诚心的考验(事实上,这通往峰顶的天梯最早却是一个和尚凿的),于是周围的一干游人跃跃欲试,但走不多远就累得直哼哼。

上天梯的途中要经过一个可歇脚的地方,山壁上有个小小的神龛,相传此处即为黄帝问道广成子处,那个小神龛是广成子遗蜕的悬棺,而对面破落的小庙里有个小山洞即为广成子修炼的洞窟。在《庄子》里,黄帝问道的故事写得颇为有趣,黄帝首次拜访广成子,是以帝王的身份,问至道之精何以养天下万民众生,结果广成子懒得理他,于是黄帝退回,弃置朝政,独居三月后,再度探访,这次很恭敬地跪行前往,没问天下,而是问修身的问题,广成子这才兴致勃勃给他讲了一大通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道理,黄帝于是叹曰:“广成子之谓天矣!”世人都是老庄并提,其实,老子五千言,除了那个充塞天地的“道”之外,还讲了很多治国之理,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而庄子提倡的大多是个人的修为与自由,对于政治他是鄙夷的,所以,有上面的故事,所以,在《逍遥游》中,尧帝也去访姑射仙人,“杳然丧其天下焉”。这也是图书馆馆长与漆园小吏的差别吧。

在悬棺的下方有四个字“鹤飞龙翔”,导游介绍说这是清朝时的平凉知府特意写的回文,非常有特点,顺序倒序都能读得通。仔细一想,四个字也敢叫回文,太能扯了,以古汉语的各种前置后置的语法,任意两个动宾结构的词连一起几乎都可以构成这种所谓的回文,比如殚精竭虑,比如潜龙飞凤……

从此处可以有另外一条道上山,不去和那些游客比心诚,我选择了这条易行的路。这边通向棋盘岭、雷声峰等,绝岭危崖,深谷掩翠,风景堪称殊胜,而一些庙殿建筑也很有特色,大都筑于悬崖之上,火灵圣母殿正门不开,却在殿后设了两门供人出入,而三星殿则是穿过类似地道的一条通道才可到达,也是依山筑庙的巧智。

在磨针观歇脚时,和正在此上香的两位道士聊了聊,中年道长告诉我,其实崆峒山的主神也是真武大帝,只不过在此山被称为无量祖师,这令我不免惊异,世人都知晓真武是武当主神,想不到也是崆峒的,由此也可见崆峒的衰落,不和政治挂钩的宗教还是不行啊。另外一位年轻道士看来刚入道门,竟然连真武大帝的事都不甚了了,听我和中年道长聊,很感兴趣地问这问那。看他的年纪非常轻,不超过20岁,如果不是他师父在旁,我倒是真想问问他是因何而信道的……

在途中还要经过一个三教洞,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和孔圣人,彰示本地三教共存,其中老君居中,呼,我大道教终于扬眉吐气一回!

爬上最后一段75度的台阶后,就到了峰顶皇城,这是一组建筑集群,各种庙殿,各路神仙齐集,愿意听讲解的话,跟着导游,可以把常见的道教神仙了解个七七八八。我自顾逛着,偶然听到导游讲解玉皇殿时差点没笑出声来,她说当初姜子牙封神时,玉皇大帝的位置空缺,他本想自己上的,但是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大家问他到底谁来当时,他随口答道:“自然有人来当!”结果,一个姓张,名自然,号友人的人当上了玉帝!太无厘头了!这导游怕是周星星的影迷吧!

整个崆峒山景区,仅门票上列出的景点就有六七十个,且围绕着中台,东西南北台是在不同的方向,也不互通,得沿原路才能返回,相当于每条道得走两遍,而各道很长,又有分岔,所以几乎一刻不停在行走。不过,走在山中,不论是攀爬还是平行,哪怕已走很久,丝毫没有累的感觉,只觉清气溢胸,爽意畅快,这在我登山的经历中很少有。景区倒也贴心,在很多景点设置了呼叫器,上面有LED显示当前位置,当游客迷路不知该往哪里走时,可以通过呼叫器召唤景区的工作人员给予指导。

用了数个小时,堪堪把山上各个景点逛遍,很多庙殿都是破落或重修中,既无游人,也无僧道,倒是清静得很。其中西台栖云寺后有个舍身崖,完全垂直的山壁,铁索铁梯往上爬,其险堪比华山,犹豫了半晌,想起当年去华山,因为风大没敢去栈道,一直引以为憾的事,咬咬牙还是爬上去了,上去后腿都有点抖。北台通往千手观音殿有座修渡桥,钢筋水泥葺成木桥的样子,据说当年真的是一根独木搭在深谷之间,好人可安然通过,坏人则会失足葬身谷底,站在桥上想想,自己大抵还算个好人^0^ 修渡桥好歹只有数米长,另有座通天桥,通往天台山,也是悬于两山之间,长达数十米的铁索拉桥,下临百米深谷,低头看去,真有几分胆寒,不过环顾青山翠谷,又觉身在半空,飘飘欲仙。

在游客中心东北面有个法轮寺,规模不小,不出所料,寺名又是赵老先生题写的……里面有个祖师殿,供了九位高僧,但是看不出来是谁。有个僧人打水走过,就拦住问他,想借此了解一下这里是哪个宗派,他愣了一下,说:“你看说明啊,说明里写的是谁就是咯。”我说没有说明才问他的,他道:“那就是各个宗的都有了。”想了想,可能觉得这种说法太过荒唐,又不好承认自己不懂,又说:“其实哪一宗都一样,反正拜佛修持都是求得往生极乐,你说是不是?”我只好苦笑着点点头,目送着他拎着水到旁边专心地洗鞋洗衣服去了。回来后查资料才知道这里供奉的是天台宗的九祖,因此寺住持妙林大和尚乃是天台宗传人。

崆峒山在当代的名气,更多地恐怕不是来自于它的宗教地位或是自然风光,而是是来自于众多武侠小说中都写到的那个“崆峒派”,在游客中心那里就有一石碑,上面是金庸先生题写的“崆峒武术 威峙西陲”,不过,在山里逛了许久,大小庙宇几乎都走到了,却没看到练武之人。在我往南台方向去瞻仰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墓却寻之不见时,正好看到有个道人路过,向他问路并借机探问崆峒派的现状,他说,作为武术门派的崆峒派其实从明朝才产生,而且到了燕飞霞就是最后一代,现在的崆峒武术只是一些爱好者在自行习练,宗派传续已经没了。唉,远去的江湖,逝去的武林。

返程下山时鬼使神差居然走了到东门的行人步道(上山时封了不许走的那条),除了修路的几个工人外,基本没人,幽风飒飒,木影萧萧,清气满乾坤,深吸一口气,四肢百骸都轻松起来,混忘了自己还在走路,忘了生活中还将面对的种种烦恼。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如果“秀”和“幽”都已经被占了的话,那么,崆峒应该可以叫“天下清”。

其他图片,一并放在下面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