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中风误区害人无数

 文力文 2016-05-27

中风即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它常常突如其来,让人们措手不及。但是人们对中风却不怎么了解,很多人对中风的存在误区。任何一个中风误区,都可能是致命的。

中风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中风只是高血压患者的高发病,低血压或者血压正常者不会患病。

真相:中风和脑动脉硬化有着密切关系。而脑动脉硬化,和血压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低血压以及血压正常者,也可能出现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者管腔狭窄,或者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以及高脂血症,就有可能在血压正常甚至偏低的情况下,出现脑动脉堵塞,形成缺血性脑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可以自行恢复,无关紧要,不必担心。

真相:很多中风患者在发病前都会有小中风发作的现象,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伴有说话不利索、吐字不清等现象。但是症状在数分钟之内就会消失。这类患者经过检查,往往头颅CT无异常。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患中风的风险。临床观察统计,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小中风发作者,会在五年内出现中风。

误区三:如果感觉良好,阿司匹林能少吃就少吃点。

真相:阿司匹林是一种预防脑血栓的常用药物。对此,不少人觉得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症状不明显,感觉良好的时候,可以减少服用量,晚上一片就够了。实际上,目前国际公认的有效剂量为每天晚上服用50到75毫克。以25毫克为一片的阿司匹林为例,每晚最好服用2到3片。

误区四:只要长得瘦,就无需担心中风。

真相:凡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便身材消瘦,也有发生中风的危险。无论胖瘦,我们都该预防和控制中风的诱发因素,比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糖等等。

误区五:多吃某些特殊食物可以显著降低中风的发病几率。

真相:纳豆、卵磷脂、健身茶等,目前都没有大样本调查,支持它们可以明切地降低中风的发病几率。特殊保健食物至多会在减轻诱发因素的诱发作用,和改善中风症状方面具备一定效果。吃了号称可以保护脑血管的食物,其效果不如改善一些固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吸烟、久坐不动、精神焦虑、经常熬夜、多食肥甘厚味等。

误区六:多吃活血的中药材,就能融化血栓。

真相:三七、野生银杏茶,的确具备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现代医学发现,利用它们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是很难实现的事情。服用活血化瘀类中药,能达到的作用只有更好地预防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中风发作后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是最好的办法。

误区七: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出现脑中风。

真相:有些人觉得,中风病灶出现在颅内,因此只要脑血管没问题,就不会出现中风。其实,有相当多的脑中风患者病根在心脏。比如,房颤日久不能很好控制,就会有血栓进入颅内形成中风。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脑血管状态良好而忽视脑中风的发病几率。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生脑中风,不分性别和年龄,只是原因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加强对中风的认识,其实也有很多人在中风康复后,却没有那么积极地去做康复治疗。其实中风康复后的治疗也是不容忽视的,你有没有陷入这五大误区呢?

中风康复后治疗的五大误区

卒中后康复介入的程度并不都是越强越好,越积极越好。为每一个卒中患者度身定做一个近、中、远期康复计划是关键,而计划制定的前提基础则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评估时的考量不仅要遵循卒中的自然演变规律,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家庭条件、卒中前状态、个人的康复期望值以及对康复的配合程度。

误区1:中风偏瘫了,回家请个保姆照顾就行了,干嘛要多花钱去做康复治疗?

大部分老百姓对康复认识极为不足,甚至很多中风后的患者压根就没做过任何康复治疗。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康复科主任徐武华说,据统计,大约有70%的中风患者从来没有进行康复治疗,他们出院回家后要么自己颤颤颠颠地走动,要么坐轮椅完全要人照顾。实际上,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非常复杂、任务艰辛的系统工程。假如把卒中当成一场火灾,那么康复就好比灾后重建。康复不仅仅是要恢复患者肢体功能,还要减轻卒中后受打击的精神压力和认知障碍。

徐武华说,研究发现做不做康复治疗,患者的恢复差异是很大的。而且越是年轻的、病情轻的患者做康复治疗的效果越大,因为这类病人通过康复治疗,有的人不仅恢复肢体功能,还能流畅地说话,日常生活甚至不需要他人来照顾,有的还能重新走到工作岗位上来。

误区2:等病人出院后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拖到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开始。

不少中风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康复治疗要等待病人从神经科出院之后才开始进行。以至于患者拖到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能进行康复治疗。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但是好多人都因为这种观点而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

徐武华说,现代卒中康复的观点是,“卒中发生的那一刻,就应该是康复介入之时”。而且越早开展,患者的获益越大。比如,正确地摆放偏瘫的肢体以避免关节因为肌肉无力而出现脱臼和僵硬在一个非功能状态就是一种康复。“一切让患者减轻、弥补、纠正卒中损伤本应导致的各种功能丧失都是康复。”他强调,“绝不是等出院了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的。”

误区3:康复治疗很简单,不就是躯体上活动胳膊、拉拉腿,这些我们家属都会做的。

这是最严重错误的观点。徐武华说,康复训练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必须在经过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具体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都不是随意的。

否则,肯定会出问题的。临床发现,不少中风患者自行在家做康复,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问题,以致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基本说病人这个胳膊、这个手就残废了。所以,康复治疗不能自己来,一定要按照医生、治疗师、护士的指导来做。

误区4:勤快积极地做练习,我训练的强度越大,恢复越快。

卒中后康复程度并不都是越强越好,越积极越好,而是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例如,一个80岁的老伯做康复治疗时,就不能对其要求太高,还要充分考虑到他的神智、精神状态、理解能力、心肺功能等。

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减少并发症上,等患者病情稳定,神智和精神改善之后才开始实施行走、肢体主动移动等方面的康复。一般来说,半身瘫痪的病人进行康复时,应优先考虑下肢(下肢决定了活动的范围)。在中风半年后,多数患者已经进入康复效果平台期,此时偏瘫的肢体大多已经开始进入痉挛状态,康复重点则应该放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上,以使患者尽可能适应新的生活。

误区5:注意力全放在病人的躯体活动上,完全没有关注到病人的抑郁情绪。

中风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对男人而言,他们常常会因为中风而变得抑郁。据统计,40%-70%的卒中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性格改变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家属不及时察觉和干预,不仅严重影响康复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徐武华称,有一些病人中风后,由于完全由家人照顾,自己从来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大脑出现了认知障碍,人也变得懒惰、不爱说话、抑郁等,故在康复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考虑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认知上的问题。

中风后的康复需要我们坚持全面、综合、全程的原则,要摆正态度,不能随便对待。在中风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只要我们发现有中风的先兆时,要及早诊治与治疗,尽量防止中风发生。也要注重中风的康复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