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星期都在出差,不一定能保持每天更新,不更新的时候,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历史文章 目录、菜单、历史信息、Menu 收到读者 @潇湘木儿 投稿,分享了她在阅读上的探索和尝试,跟我一直强调的观点类似,不动笔纸不读书。以前也就这个话题写过一些文章,阅读之后可以把扩展阅读中的文章也都一起阅读一遍,可以文章中的建议去行动。 正文作者:潇湘木儿 微信公号:多情笔记(soulwrite)
身边几个朋友最近都感叹,为什么我每次啃完一本书,没多久就忘光光? 唉,谁没在这个老大难问题前死命挣扎过呢? 想想自己那些年读过的书,说起时大多就剩下一句:这书我看过,贼好! 人家好奇地问,哪儿好?讲啥的? 当时一翻两瞪眼,回忆加支吾半天,也没说出个一二三来。
要么就是跟人聊天,突然灵光一现:你讲的这个我前两天看到书里也写过一句,特精辟!咦……怎么说来着?额……噢!就是那个,那个那个谁说的?就在嘴边的——哎? 搜刮半晌,你终于扫兴地投降。回家不甘心地把书翻来倒去三五遍,愣是没找着。 艾玛,一想都是泪。
最近一年多尝试 N种办法集中攻坚,最后算是基本拿下了这个小山头。整理了一下作战心得和破解路线图,慰劳忘光族屡败屡战的勇士们。
一切不做笔记的读书,都是耍流氓 光读不记,怎么可能记得住?靠潜意识和被动接受能达到的理解和记忆显然是有限的,必须经过有意识地咀嚼和自主加工后,书上的信息才会真正变成属于我们的知识。 很多人不做读书笔记,要么是不知道怎么做,要么是嫌费时费力。 网上现成的读书笔记模板多得是,我综合了几个版本的长处,目前采用的版本如下:
简单说明一下。其中前4项都是基础信息,复制粘贴5分钟即可搞定。 第5项主题,就和小学概括中心思想差不多。只要自己用一句话提炼过,下次就能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别人。
第6项自己的评点,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但凡是过了脑子写下来的,基本都不会忘。一本书好不好,究竟好在哪,作者的哪些观点最触动你,你是否认同,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这些都可以成为书评的内容。 如果是很水的书或一般的小说,写一二百字的简评即可。稍有价值的,我最少会写三点。比如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花半小时总结了读史的三大价值:戳破历史幻象、打破制度迷信、认清进步规律,每一点分别花二三百字展开。就算别的方面不记得了,以后说起来,至少这三点就可以言之凿凿与人分享。
第7项摘抄,通常比较费时,大家都懒得做。这里推荐几种亲测的方案: (1)电子书建议用Kindle看。不管我依然多么爱纸质书,自从买了啃豆神器,还是被它的轻便彻底降服。将无限的书放在你的手掌上,那随时随地都可以是博尔赫斯所说的天堂——没有Kindle的人生实在不值得一过! Kindle边读可以边标注(Highlight),之后用剪贴神器Clippings,就可以把这些标注的句子按书目归类,还可以一秒导出到印象笔记或 Word文档。 真是方便省时到感天动地啊有木有!万字摘抄都是这么做的。具体操作参见此链接:http:///post/20.html (手机打开有时不能完全显示,建议用电脑访问)
(2)纸质书,边读可以边划线,加上一些重点或星形符号标注,也可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评注,但这些摘句之后最好电子化。有以下几种选择。 A、利用网上现成资源。豆瓣读书里有笔记摘抄,直接筛选并Copy,效率非常高。手脚利索的话,一本书摘抄大概半小时即可完成。虽然省时,不过记忆效果较差,需要后期重温复习。另外根据大家的整理和欣赏口味的不同,有些句子会重复整理,有些句子会漏掉。 B、利用讯飞等语音输入软件。依次读一遍摘抄句子,90%的内容即可准确转化为文字,之后标点和识别的错别字再花点时间改一下。时间成本和记忆效果较平衡。 C、自己打字整理一遍。时间成本较高,但记忆效果最好。 D、个人不喜欢用涂书笔记,只能一条条笔记分享,不利于统合,搜索和导出都不方便。
第8项是其他相关资源可作为补充,特别是一些好的导图和PPT。当然也可以自己做,效果更很好,但相应地花费时间就更长。不过得失总是相匹配的,别人整理的贴来记十遍,效果可能也不如自己亲自加工做一遍。
读完一本书还要做笔记,表面看来确实费事。但通过工具的优化,一本书除评点之外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小时以内,加上书评2小时也足够了。而一旦积累起来,就成为自己的资料库。以后不但重温一本书将变得高效易行,而且写文章引用时也可以信手拈来。所以这笔投入还是极为划算的。
从书里领悟的道理,也可以主动与人分享。读书本质还是听别人讲,故事永远是人家的。只有自己主动兜售,那才会内化成自己的。去年听完明朝那些事儿,对知行合一的几条原则极爱,一有机会就不厌其烦地讲给各种人听,念叨过三五遍,想忘都难。
一字一句慢捡芝麻,小心丢了西瓜 一遇到好书,不少认真的小伙伴就和我一样,恨不得把每句话掰成八瓣,揉碎吃透,怕错过了一点点精华。结果芝麻最后捡了一筐,但因此导致读得很慢,到后来已经记不得前面讲了什么,很难把握最核心的观点和全书脉络。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习惯“观其大略”,我们也切不可指望一次榨干某本书。 第一,万一是本很水的书,细读就太亏了。 第二,即使是好书,也不会每一部分都是精华。根据二八定律,80%的价值是由20%的内容创造的。 第三,只精榨一遍的收益-时间比还不如高效地多榨几次。 第四,无论第一遍读得多仔细,100%榨干也不可能,没有宏观的理解,对细节的吸收也会打折。
因此一定要保持基本的读书节奏和速度,可行办法包括: (1) 宏观视角 随时提醒自己所读部分在全书中的角色和分量,当判定它并非那决定性的 20%而是较不重要的80%时,就不必都搞懂,大致能理解即可。这样就不会纠结于某一页或几页的阅读困难和低效。 (2) 清醒专注 阅读低效往往发生在自己陷入困倦或走神时,可以用规定时间和页数的办法自我提醒。设定番茄钟、起身站立阅读等有助于保持清醒和专注。除非特别艰深的书,我一般尽量保证1分钟1页,每天2个番茄钟(1小时)即可完成60页,平均1周一本书应该没问题。如果是比较轻松的书,1小时应当做到80-100页。一周即可读大约2本。 (3) 先易后难 一个领域入门书的选择很重要,如果第一本书太枯燥生涩,不仅会读得很慢,还可能完全毁了这方面的探索兴趣。去年对曾国藩很感兴趣,先读梁启超编的《曾文正公嘉言钞》,满篇文言,虽配有译文,但由于对曾公的人生经历不了解,很多良言的背景和人物往来一无所知,所以读起来就很吃力。后来闺蜜推荐了唐浩明的《曾国藩》,虽然三卷本有1000多页,但历史小说的写法很好读,10天就搞清了文正公的人生历程、主要事件和相关人物。这时回头再去翻《嘉言钞》,2天就读完了,方觉其中妙处。
想看一遍就记住,当自己是鸠摩智吗? 年初读《耶路撒冷三千年》,历史人物琳琅满目,可惜我一个都没听过。作者讲得再精彩,我也搞不清大卫王、希律家族、萨拉丁都是什么鬼。 就记得耶路撒冷很悲催,原来修个圣殿挺高大上,结果各个宗教打打杀杀都争这一块宝地,把它搞得伤痕累累。结怨最深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俩最能打,犹太人真可怜。 还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在中东和欧洲你来我往,他们之间啥关系,看完还是满脑子浆糊。当时真以为白读了。 结果最近看《西方哲学史》,讲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争斗之时的历史人物,顿觉亲切,不时蹦出的一个个名字似乎都很脸熟。再重听罗胖讲犹太复国之路,一些历史就能串起来了。
所以,读了记不住,往往是因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知识新领域,过去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太少。 既然咱不是神童,无非两条道: (1)好书要重读 (2)做主题阅读
有人说,没读过的还看不过来,哪有空去读旧书?那么多新领域还没触碰过,还在旧话题上兜圈子,犯得着吗? 去年有一本畅销书《重读》的腰封上写着:唯有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这话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我的体会确实是,思想和信息大多不是一下记住的,不仅需要像背课文那样记了忘忘了记,而且需要多角度的认知、熟悉和理解。第一遍只能像撒胡椒面一样留下一点朦胧的印象,之后再次出现时才能形成概念作为知识支点,围绕这个主题多读几本书,反复强化才能形成连出逻辑线索。 至于如何做主题阅读,建议移步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方法论中的绝对精品,比我讲得清楚一百倍。当你围绕某个主题精选并至少读过10本书,就能在这个领域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之后再读获得的信息能很快归类整合到既有体系中,自然就记住了。
一些人看上去的过目不忘,真相就是这样。 扩展阅读: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treacle.mi 扇贝打卡163天,随手记669天mo-可爱。 @鱼小葬 ? 地铁上背单词已坚持28天,养成了上地铁就打开app冲关的习惯,虽然路程短但上下班已收获很大,这篇文章中深感给自己留白很重要,感谢分享 |
|
来自: 涓涓细流double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