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说《琼林》之九:蓄势待发

 zhihui2016 2016-05-28

    在正式讲课前,先介绍一下《幼学琼林》该怎么学?

 

    我们这次共发了七本书——六薄一厚,其中《幼学琼林》是最厚的。六本薄的怎么读?有几个原则:一是不分什么顺序,喜欢哪本就先读哪本,完全看孩子的喜欢与亲近程度;二是一定要达到熟读的程度,至少要傻读、死读一百遍以上。我们在书的后面,也为小朋友制定了每日一旗。每读一遍,就让小朋友画一个符号,做个印记。有些妈妈很聪明,想出了一个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办法:每读一次,就让孩子在后面做一个不同的标记,今天是苹果、明天是梨、后天是小鸡、再后天是小鸭……这也是一种提高孩子兴趣的有效方法。

 

    厚的这本《幼学琼林》怎么读?也有几个原则:一是虽然不要求达到一百遍,但至少要预习、要熟悉。因为只有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乱讲的内容消化得更好;二是这个假期的重点,我们就是来讲《幼学琼林》。所以我们不妨让孩子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读“六薄”中的一本,另一条腿是学习《乱说幼学琼林》的课件。因为《幼学琼林》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历史、典故、概念、名言、格言。这都是为了学好国学而打的基础,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如果这些历史、典故、名言、格言都熟悉了,以后再读其它经典就有了基础,就会相对轻松一些。

 

    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意思是:大势已去,就好像坚固的冰山见到太阳一样,难以阻挡其融化消解的态势;事物悬殊极大,就如同天和地一样大相径庭,有着巨大的差别。

 

    关于“势”,在《孙子兵法》里有最早、最为系统的论述。

 

    在《孙子兵法》的《势篇》中就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意思是说,湍急的流水疾速奔泻,哪怕是巨大的石头都能冲走,这便是势;

 

    还有: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说:高明的指挥员,总是自己造“势”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下。因而,能恰当地任用人材,巧妙地运用“势”。善于运用“势”的人,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转动木、石一样,结合木、石的禀性,置于平地则静止,置于高峭之地则滑动;方形静止,圆形滚动。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从千仞之高的山上滚下圆石一样。这便是兵法上的“势”。

 

    我们都知道,世界各地不少国家的军事院校、企业,都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不仅可以用于军事,还可以用于管理,用于教育。所谓的“势”,就如同湍流冲顽石。也可以说,就像是石头从山顶滚落。也许这块石头重量、体积并不大,但因为所处的地势高,一经滚落,将形成势不可挡的巨大能量。在给小朋友的蒙学系列丛书的签字中,常会签这样的一句话:读书、学习、做事……一切成就来源于实力。实力来源于积累,积累来源于坚持,坚持来源于专注。所谓的“势”,就是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厚积而薄发,就是势的爆发。只问耕耘,就是势的积累。这个势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收获、成就的爆发。

 

    春天开的花,之所以势不可挡的绽放,是因为累积了“势”的能量;春天的草能破土而出,也是因为累积了“势”的能量。不鸣就是在积累“势”,一鸣而惊人则是“势”能量的爆发。庄子《逍遥游》中的鲲能化为鹏,并一怒而腾起,也是“势”的能量的爆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于领兵打战的人,求之于势,而不会对于一时、一事、一人的不足而加以苛责强求。

 

    率兵带将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做事也不例外,读书、学习也是如此。每天积累一点,日久势大。所以成语中就有:势不可挡,来势汹汹、势如破竹、势在必行;还有:气势磅礴、大势所趋、声势浩大、破竹之势、势倾天下、势如水火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势”是一种难以阻挡的能量。聪明的人,善于蓄“势”,善于顺“势”,善于把握“势”。趋势不成立,强求也不成。大势所趋,而轻易可为。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讲,“势”是由“执”和“力”字组成。执力就是积累,执力而不发,就是蓄势而待发。如时浇水,就是执力而不发;静等花开,就是顺势而发力。

 

    “事相悬者如天壤”。这里的“悬”就是悬殊的意思,“壤”就是土壤的意思。与“天“对称,就是“地”的意思。悬殊太大,就称之为“天壤之别”。形容差别巨大的成语就有:天差地别、截然不同、霄壤之别、天渊之别。最大的差别莫过于天与地。

 

    这一句话还可以用另一句成语来解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说,从同一个原点出发的两条直线,刚开始的时候,差距并不大。但随着两条线的无限延伸,哪怕夹角只有一度,这两条线终点的距离就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人与人的差距为何会如此之大?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甚至同一个课桌的两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就显现了出来。并且时间越长,差距就越大。因为一开始的行为、习惯、意志、品格不一样,哪怕只是微小的差别,到最后所形成的“势”就不一样,结果也就必然不一样。

 

    所以,这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着眼于蓄势的大局,着手于点滴的坚持与积累;做正确的事(宏观的方向),正确地去做事(具体的手段)。

 

    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

 

    “晨星寥落”意思是说,早上太阳欲起未起,天空刚刚吐白的时候,繁星的光茫逐渐隐退,就呈现了一种七零八落、稀疏可数的状态。而只有那些能量巨大、光芒更强的星星,还依然清晰可见。但这样的星星却屈指可数,所以就以“晨星寥落”来比喻贤圣伟德的人。用对比反差的技法来讲:正因为稀少,所以就更加突出。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就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是指北极星。北极星有两个特点:一是光亮足;二是方向正(一直在正北)。所谓政者,正也。原文中的“政”,不单纯指政务、政事,还指正确、不变。因为北极星光芒十足,方向很正,居其所,所以众星共之——都在围绕它,效仿它,拥护它。

 

    “雷同谓言语相符”。“雷同”就是雷声相同。用声法来讲,打雷的声音是“轰隆隆”、“轰轰隆隆”、“轰隆轰隆”的。一个中国人到了美国,听到雷声,绝对不会不知这是什么声音;一个美国人到了中国,听到雷声,也绝不会不知这是什么声音,绝不会有美国雷声与中国雷声的区别。

 

    学过《论语》的就知道,孔子说话就避免雷同。比如说在《为政第二》中讲到关于孝的问题,他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就打不同的“雷声”。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无违,顺从。后来到了车上,司机樊迟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又一次,孟武伯问孔子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要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就像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

 

    还有一次,子游问孝。孔子是用反问的句式来回答的:像犬马一样给吃给喝但一点恭敬的心也没有,这能叫作孝吗?

 

    子夏也曾经问孝于孔子,孔子也同样是用反问的句式回答:如果你吊着眉、拉着脸,即便奉上茅台、端上燕窝,这能叫孝吗?

 

    再比如佛讲法四十九年,关于“般若”的名称就有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这么多的名称来指同一件事,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说教,不让我们执着于名相,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去体会真实的意趣。

 

    有一首偈语是这样讲的: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孔子讲孝因人而异,这叫因材施教。佛讲般若,随众生类,这叫随类化众。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跟老外就得说外国话。

 

    同样,我们在讲作文时,常常也是这样的。前几天有位妈妈问,帽子是不是段落大意?回答是:极对。但对于孩子来讲,就不能说段落大意。因为小孩子一时还理解不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样抽象的名相。

 

    同样,我们也说过,帽子就是过渡句,相当于全段的头。也说过完整的全文有“头、身、脚”,完整的全段有“帽、衣、鞋”,那么完整的全句就得有“主、谓、宾”。如此种种,变来变去,无非是让不同的人来理解同一个东西。

 

    对于太乐观的人,我们会说:“你这样做很好,但再谨慎一些就更好了。”对于太小心的人,我们会说:“你这样做很好,再大胆一点就更好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更好、更顺地向前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