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分级诊疗是想让患者就近就医,让患者留在基层医院。但这些年,大医院却不断扩张,甚至已成一种普遍现象。而作为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标志,郑大一附院更是拥有近万张的床位,成为全球最大公立医院。 超级大医院的现状以及出现的原因 郑大一附院以其人口基数大,就医人多,一天的门诊量可达2万人,目前有7000张床位,一年的住院病人超过35万人,手术超过20多万台。同时,由于75%的患者都是农村户口,郑大一附院有着“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的称号。虽然,与全国多家同级医院相比,郑大一附院人均住院费用要低1500-2000元。但在2015年该院公布2014年实现75.21亿元营收,近期召开2015年度总结大会,2015年该院以84.09亿元的营收,同比2014年增长了11.8%时,仍然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 分级诊疗政策之下,超级大医院的存在是功还是过? 这些年,将医院做大做强,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改善就医条件和环境,令更多的百姓才有地方看病,已经成为大医院不断扩张,全国医疗体系的通病。 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改革将医疗推入市场,但却在此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医改前的分级诊疗体系被打破,各色医院被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自由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体系中,两极分化,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必然会导致医疗寡头的出现。而事实上,在全国各地这些“名院”“大院”不断做大做强的背后,诸多的中小医院在改革洪流中苦苦挣扎,日渐萎缩。更多的患者被动地涌向大医院,大医院越扩张但床位却越紧张已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也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点,要打破这种医疗寡头垄断的局面,国家郑重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级诊疗政策,并将该政策列入了十三五规划中,遏制城市三级医院的单体扩张,削减其门诊的数量,分流其慢性病患者,将其平均住院日缩到最短。 但不幸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在扩张历史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超级大医院”往往能得到最多的保障,以郑大一附院为例,在分级诊疗政策的大趋势下,公开报道显示,郑大一附院以对口支援、医联体帮扶等形式,为了保证未来“大病不出县”之后,能够源源不断地上传患者,已经将一些包括多位副院长在内的骨干派往县医院兼任院长。 医联体在分级诊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医联体作为医院应对分级诊疗政策的一个新生事物,简单说来,就是从大医院抽调专家,定期到基层社区医院坐诊,如遇大病重病,将享受“医联体”内优化检查绿色通道,直接转到对口三甲医院就诊。较之以往,缩短挂号、检查等就诊时间。其实上层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然而一到基层就变成了叫好不叫座。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利益的博弈。当前大环境下,办医的格局左右了医联体的发展。各级医院自负盈亏,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平衡点就仅建立在利益的分配上。而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的整体布局来看,医疗领域内资源分配不匀问题最严重。以利益分配为核心,整合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同一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一起抱团,这样的“医联体”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基层医疗机构不会因此而得到实质性的改革建设,最后的结果是患者分流并不理想,首诊难以流向基层,双向转诊“向上转诊”是动力,“向下转诊”是阻力。同时这个度如果把握不好,医联体最后还可能变成虹吸,把患者,甚至医生、护士都虹吸到大医院,彻底变成“大树底下不长草”。 总之,在实行分级诊疗的大形势之下,超级大医院未来会变成怎么样,医联体未来能够如何助力分级诊疗,是功还是过,还是要取决于整个国家办医的大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