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质博物馆简介

 香山梦艺术馆 2016-05-29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在与中国现代科学同步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以典藏系统、成果丰硕、陈列精美称雄于亚洲同类博物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创刊于1981年的《地球》是中国唯一的地学科普杂志,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已成为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品牌,科普讲座、科普巡展、科普咨询等各种地学科普活动连绵不绝,使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历史沿革

折叠建立背景

民国三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改称地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质调查所时就有地质矿产陈列馆的设置,但有名无实。

民国五年1月4日(1916年),袁世凯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局长张轶欧,会办(副局长)丁文江、安特生,内设四股一馆: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然而,当时的博物馆仍处筹建之中。

民国五年7月14日(1916年),中华民国政府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因此,把1916年7月14日定为建馆日。1916年7月14日是公认的建馆日,因为此刻的博物馆有馆长、有机构、有典型事件,陈列和收藏从此被确定下失。

民国五年12月10日(1916年),农商部总长周自齐签署《农商部饬》119号,任命地质调查局会办、技正丁文江为地质矿产博物馆馆长。

折叠民国流离

民国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商请农商部为筹建地质图书馆发起募捐,黎元洪大总统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计39000元。

民国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地质图书馆,用其余额8000元为陈列馆添建两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

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图书馆和陈列馆举行开幕式,黎元洪大总统莅临讲话并参观了地质陈列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称北平。北平逐渐失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华北危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地质陈列馆一万余件藏品随迁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新建的陈列馆中布置了12个陈列室,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开放。

民国二十六年11月(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同其它机构一样,仓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内搬完。陈列馆精选标本313箱,由高振西经水路押运至武汉,11月下旬又运到长沙,进行简单修整。次年7月,武汉告急,地质调查所只得从长沙再迁至重庆。陈列标本随同其他物品一起挤入四川地质调查所内。不久,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碚盖好房子,陈列标本才搬到北碚所内安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2月25日,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气象所及工业试验所、农业试验所、西部科学院等共同发起筹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地质馆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提供标本,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脊椎动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任命侯德封为南京地质陈列馆馆长,主持陈列的恢复和重建。参与整理的有程裕淇、杨钟键、刘东生、王存义、蔡震中等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正式开放(只恢复了抗战前的80%)。

折叠故馆风云

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员、标本和设备在北平丰盛胡同和兵马司胡同原址,归属新组建的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谢家荣。"从此至北平和平解放,丰盛3号陈列馆再未设主任(馆长)一职",其事务均由历任分所所长直接管理,姑且称之为"故馆"。

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夏开始,经贾兰坡、李悦言等多次整理充实。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2月下旬,中国地质学会第13次年会在北平召开,陈列馆建成14个陈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西山地质、普通地质、周口店猿人洞、变质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层、地质构造、矿物和土壤),以不少于南京馆的展品量向社会开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北京人"头盖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夏, "七七事变"前夕,杨钟键接任北平分所所长,不久北平沦陷,杨亦于当年11月南下到大后方长沙、昆明。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为应对动荡局势,北平地质矿产陈列馆将前后门对调,即正门由丰盛胡同3号改在兵马司胡同甲58号(现6号),与北平分所正门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近在咫尺。

折叠重获新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在南京设立由高振西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1953年1月,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机构迁北京,高振西任馆长。因建部需要,北京馆被拆除,标本被临时存放在故宫文华殿和六铺炕等处。

1955年,南京地质陈列馆下放江苏省地质局,全国地质陈列馆与北京地质陈列馆(故馆)融为一体。

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万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

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折叠曲折发展

中国地质博物馆全景中国地质博物馆全景1960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划归地质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副院长冯志爽兼任馆长。

此后,经历"文革"闭馆停滞、地震破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直至2000年底馆大楼修缮改造立项得到上级批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曲折中发展四十年。这期间馆的主要领导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刘涌泉、黄正之、邢裕盛、季强。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布局

中国地质博物馆主馆共有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稳重大方。

展区布局图

折叠编辑本段展厅介绍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

折叠地球展厅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折叠宝石展厅

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改善宝石与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点和兴趣点。

宝石厅以单晶宝石和玉石为主,并以天然宝石与人工宝石对比展示,以便鉴别市场上常见的相似的宝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气、通灵、高档的展具作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随每期主题的变换进行不定期的调换。

折叠矿物岩石展厅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

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折叠史前生物展厅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

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五单元--生物登陆;

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

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

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

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目前,中国地质博物馆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继往开来,精心打造美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