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御医的大尴尬

 思考的蚂蚁qq 2016-05-29
牛翁一安平泰
在老百姓心目中,御医基本代表着中医学的最高境界,因为是专门给皇家贵胄看病的嘛,所以医术一定是最高的。如今社会上大量充斥着的各种“宫廷秘方”,其实要说是厨师的宫廷秘方那是真正的秘方,值得期待。但是如果是中医秘方,那就完全不同了。

大家都知道御医是给皇亲国戚、王宫贵胄们看病的,设身处地的为这些医官想一想,御医首先是“官”。他们首先要会做官,这是不容置疑的第一位,(混过官场的都知道)医术不见得是第一位的要求。官场如战场,文人相轻的传统更加重了这种竞争的态势,这必然造成御医们对医术的追求要退而求其次了。

皇家大人们那是真的大人,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生死的“大人”。给他们看病的危险甚至于大过通常意义上说的“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在大内禁宫里面穿梭行医,那简直是在刀尖上舞蹈。这一群养尊处优的皇家子嗣,嫔妃贵人们,都是千金万金之躯。给他们看病只许成不许败的,不然就要问吃饭的家伙还要不要了。在这种情形下,做中医的心理都有数,有些病是谈不上治疗的,中医有句俗话;“天下无不治之病,只有不治之人”。很多萧墙祸起是这些贵胄们的心理通病。

在不尽的宫廷斗争中,得失之间受伤害的一定先是自己,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人得病的几率本来就高,再加上被那完全腐败的生活环境的摧残,这些人的身体都相当脆弱。就算是病人脆弱到无可救药了,但是作为御医你也不能实话实说,说这个病或者说你这个人是没救了,那无异于找死。如此御医们就一定会变的很狡猾,该治还是要治的,方子还是要开的,药还是要煮来喝的。那么用什么药就很有技巧了,那些滋补的名贵的药材就被使用炒作起来了,要知道富贵之人看病是先把一句话丢给大夫的,那一定就是:“一定要用最好的药”,既然有需求就有钻营,那么人参、鹿茸、熊胆、麝香、虎骨等等这一类越是难得的奇货,越是能满足那些大人们的需要。越是给他们开这样的名贵药材,他们越会赞扬你的医术高超。越是大人们需要,御医们也就乐此不疲的愿意抬高夸张这一类药材的重要性。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给大人们的心理上带来安慰,毕竟是用的昂贵的药材。二,就是还能给自己寻一条退路,你看这么好的药都用上了,还没有治好,起码我们这些奴才们是用心了。

聪明人其实一眼就能看透这里面的玄机,面对大富大贵之人的穷奢极欲,再看看我们提倡的伤寒经方,都是一些平凡不奇的姜啊葱啊枣啊这一类的寻常药物,怎么能满足这种变相的需求。在这里大家就会得到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到底什么样的中医是真正适合我们老百姓的,什么样的中医是适合那些社会精英的。我们再返回头来看仲景先师的伤寒大义,是不是更加感受到伤寒经方的用药追求的简、便、廉、的特点,是那么的伟大而亲民,是最接地气的学问。老百姓需要的是真正的能治病的“大众药材”。

再说这群御医,如此用药尚且不说,更谈不上用伤寒麻黄、桂枝、附子、细辛这样的方药了,在伤寒论中麻桂剂几乎占了一大部分。为何要占这么大的份量?因为百病起于太阳,或者寻循经感传,或直中三阴,太阳病的误治、坏病,是几乎所有疾病的根源。但是很多无知的庸医们却认为,太阳病是小病,只有癌肿才是大病,才值得重视。连“治未病”这种理念都当成了口头禅、口号喊喊罢了。要叫老牛说这样的中医根本就没有资格做一个中医。老牛一贯认为,这些方药的使用是起重疾陈珂的唯一选择啊,但是御医们为自己所学所困也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反应(药物玄冥反应)也好,反正是极少会使用它们,这样就不可能保证疗效,对于一些慢性病更别说治愈了。大人们那些富贵病却基本都是慢性病。就这样日积月累的吃一些滋补清凉的方剂,说实话还不如不吃,但是御医们的尴尬上文讲的很清楚,又不能不开方子,拒绝治疗,还不能说自己治不了,那还当什么医官啊?那就只能“仅凭一张利嘴”,满足大人们的心理需求就好了,所以御医们也就基本失去了对伤寒经方的实践机会。造成了御医们整体水平的不堪。现在大医院的医生们严格意义上说也是“御医”,因为他们口口声声说的是病人就是上帝嘛,傻子才愿意把自己当成上帝给人来医治,这也是老子辩证法才能解释的。

但是有一点读者也许会问,早期的御医们怎么看病的?这个问题好啊。为何在唐宋之前,不存在类似严重的扭曲现象。主要是因为时代不同,上文提到过的中医鼻祖,商汤宰相伊尹就是个医食同源的专家,也是一个上医治国的典范人物,他首先是一个道家人物的祖先,是道家人物就不会把事情做到极端,面对权钱的取舍态度,一个人只要是属于道家人物就不会把事情做绝了,就能保证早期御医的独立性,就能保证中医这门学问的纯粹性。

先师仲景作伤寒也参考过假托伊尹的《汤液经》。大家也都读过《三国演义》,很多人光知道华佗刮骨疗毒,因为人们喜欢欣赏这种直观而刺激的戏剧场面。其实这种中医外科手术也许在那个时代极为普遍,处理内部伤口我想中医西医是有共同价值的,老牛所不认同的是刮骨的描写而已,因为这太直观了,戏剧性太强了。在东汉末年,因为连年的战争伤亡,一场大战下来伤兵累累,没有专门的中医外科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医外科甚至曾经相当发达过的。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御医大家也许不太清楚,那就是为了兴汉灭贼,而打算用鸩药毒死曹操的御医吉平,虽说是小说情节需要,但是老牛愿意相信有这么个事发生过。那时候的医生大夫首先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士人大夫,有文人士人的情怀。在那个重义的时代,“士为知己者死”是一种普遍想象。类似吉平这样的御医首先是个医者,再次才是一个医官,这正好和明清时期的御医形为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吧。儒家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向来从出不穷。可是有谁听说那个近代御医舍生取义了?

上古商汤伊尹,不为良医便为良相的传统价值观,以及中古御医吉平舍生取义的伟大的士人精神。其实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对中医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什么才是职业操守?起码要有道家的根茎,儒家的枝叶,能站在广大普通病患,芸芸众生的角度上来做学问求索。这才符合一个纯中医的标准。上古儒道本就是一家,中医的中字不就是道家和儒家的合一体吗?

 

 

老牛原创 QQ;362944773 牛翁一安平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