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丨平生最爱东坡肉

 黑扭 2016-05-29

 

  

  一款以肉为主料的名菜,贪腐官员或许不屑一顾,认为仅仅是解馋的美味。然而,有一位古代官员面对这道菜品,却想到或风雨无阻、或烈日暴晒下筑堤的民工,想到与民同乐。于是亲自烹饪,留下至今盛行不衰的名品佳肴。都是地方官,咋差距那么大?难道真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吗?——题记                       

 

资深记者散文作家探秘解谜之——


 

                     东坡肉为何流传不衰?


                             文/  冯新生

 

   我每次听到“临波拂柳醉春霞”的诗句,就想起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雨霁后的苏堤真的很像很像睡眼惺忪的美女,翠绿色的柳丝是她撩起的丝帐;漂移的画舫是她依恋的旧梦,远空的垂虹是她美好的向往;少女的花伞是她遗落的头帕……每逢此时,我都要在湖畔伫立良久,即便是导游提醒我已到用餐之时,我也不想去四处寻觅地方风味,深恐散逸、清远的屐痕染上与之相左的腥膻。然而,当我的思绪停留在苏大学士浚湖筑堤的往事时,往往很顺从地随着导游走入西湖湖畔的酒店,点一款中外闻名的传统名菜——东坡肉。


   在《竹坡诗话》与《苏轼文集》里,都描述过苏轼追求美味、尤其喜好吃猪肉的趣事。才华横溢但屡次顶撞权贵的苏轼,自从被贬在黄州(湖北黄冈)时,发现黄州人不爱吃猪肉,致使当地的猪肉价格极为低廉,老人家深入民居细访缘由,才知是烹饪不得法所致,于是他自创烧制猪肉之法,著有《猪肉颂》,详述了烧制猪肉的技巧和用料:“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猪肉鲜,价贱如粪土。贵人不肯吃,穷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现今,西湖之畔的酒店厨师们,把《猪肉颂》删繁就简,把“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定为烧制“东坡肉”的十三字诀。虽时过境迁,菜谱记述的烧制工序,依旧与苏太守的技法相差无几:“肋肉切方形块,沸水略焯后入锅,放葱、酒、酱油等用小火“走红”,加白糖、水适量,大火烧半小时后转小火焖2小时,当肉块皮酥红软、汤汁稠浓后撇浮油入坛,用桑皮纸封严,上笼蒸15分钟后充分入味即可。”

   但凡风流名士,在名山秀水间总能留下他清晰的履迹。这印迹若充盈着德行,便如朗月明星般辉映于后世。苏轼一生喜好的美味极多,从家藏的《食典》看,记载的诸如为什酥、蒸河豚、鲜花饼等,然而能流传至今且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惟有东坡肉,都市间盛行不衰的“眉州东坡”店,也拿这道菜当作品牌推广。这倒不仅仅是东坡肉色形味俱佳,关键是此款菜与苏大学士的品行相关。


   那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出知杭州,见西湖已被葑草湮没大半,便毅然组织民众力除葑田、疏通湖港,取湖泥葑草筑起了“湖中堤”,建起了颇具诗境的、新月形的桥,不但使当时的西湖焕然一新、水利通畅,而且为后人留下百游不厌的两处名景“苏堤春晓”和“六桥烟柳”。


   杭州的百姓,为此非常感激这位新太守。当听说他喜吃红烧肉,便相继抬着猪肉送上门。苏轼见状朗然一笑,指导家厨按他的“特技”烧制成块状的红烧肉,放入小坛里蒸好,分送疏浚西湖的民工食用。大家品尝后无不赞美,便称其为“东坡肉”。


  想到此,我把思绪拉回,发现正坐在西湖之畔的楼外楼。我端起东坡曾品啜过的一道名茶,看一眼苏太守菜谱中的烧肉,又不禁倚窗远眺起那楼台隐现的西湖。在“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画境”里,不知有哪位游人能驻足追忆起:800余年前的数十个日夜,乍暖还寒的湖风屡屡吹干了筑堤者的汗渍?可曾有哪位游人感叹过:区区一段烧肉的趣事,竟能把为官一任的口碑传颂至今?但愿当今官员在品肉时能自省,其言谈行止,别让远去的古人嗤之以鼻!



以上作品由知名作家冯新生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