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读《太师虘簋》铭文

 赵东华 2016-05-30
试读《太师虘簋》铭文
柴立梅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圆口,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常用于宴飨和祭祀,其数量受身份的严格限制,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

   《太师虘簋》的拥有者,属于卿大夫,按照等级,享用五鼎四簋,而完整的太师簋同样的应该有4件。有三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太师虘(音cuo2,形容老虎威猛刚暴)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1940年3月年由陕西省西安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簋高20.7cm,宽30.2cm,重6.12kg,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音pan4,指器物上用手提的部分)。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
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见图版)。





图2盖内的铭文          图1铸于内底的铭文
               
   《太师虘簋》①铭文
即“正月既望②甲午,王在周师量宫③。旦,王各大室④,即立⑤。王乎师晨召大师虘入门⑥,立中廷⑦。王乎宰曶赐大师虘虎裘⑧。虘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休⑨,用作⑩宝簋。虘其万年永宝用。唯十又二年。”

    如何读铭文呢?
    于省吾先生说:“古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其形、音、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任何古文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但是,我们平日里读古文字时常感到有障碍。比如因为版本不一样,解释可能不同。今试读《太师虘簋》铭文。
① 是《太师虘簋》,还是《大师虘簋》?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两周金文选》中收录的簋名曰“《大师虘簋》”,是“大”字而不是“太”字,出现 “大”字,是因为铭文两次出现“大师”两字,“大”与“太”,古音同。大师,官名,铭文常见;《诗经·小雅》:“尹氏大师,维周之氐。”毛传:“大师,周之三公也。” 如果依西周时期君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作为职官名,故又为“《太师虘簋》”。
② “既望”,西周月相名,《尔雅》:“既,已也。”周历每月十五、十六至廿二、廿三日为既望。
③ “周师量宫”,周王朝的宫室名,或以为是王臣师量的议事厅。
④ “王各大室”,此句是周代青铜器中屡见的铭文,理解“各”字含义尤其重要。按照于先生的“有形可识”的规律,此字在甲骨文中作“  ”,“  ”象居区, “ ”象足迹,足抵居区,故“各”之古义为至、到,作动词,“ ”在甲骨文中已大多写成“ ”形而作“ ” 、“ ”,金文则皆作“ ”形。对“各”字有这样诠解,对解读“王各大室”的含义便清晰起来;大室:大,音tai4,经籍或作“太”,《尚书·周书·洛诰》:“王入太室。”孔颖达疏:“太室,室之大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
⑤ “立”,位之初文。《春秋穀梁传·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即立。”
⑥ “王乎师晨召大师虘入门”,乎,“謼之初文,古同呼,经籍多以呼为謼”。呼,叫唤。“晨”字,虽说各版本都释为“晨”。从书写看,上面是两只手,即“ ”形,而作为时间看,应该是“日”,“日”字怎么会是两只手呢?赵诚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文简明词典》中:“从‘ ’从辰,构形不明,用作职官名。卜辞有‘ ’的记载,以现代汉语而言,当称之为‘  ’由于后代未见有此职官延续,故要作进一步研究,考证也很困难。”存疑。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新订》中解释:“晨,作?,早昧爽也。从臼从辰。辰,時也。”这样便明了了。召,呼唤,召见。
⑦ “立中廷”,中廷,位置在太室之南,门之北。立于中廷。
⑧“王乎宰曶赐大师虘虎裘”,宰,“官名,主要管理王家内外事物,也参与赐命活动。”有时称太宰或家宰;曶,音hu,《金文编》曰:“《说文》从匚,曶声之“ ”,曾侯乙墓出土漆器作“ ”,是知“ ”即曶。《曶鼎》中的“曶,指作器者的人名。”这里的“曶“,也是指人名,宰曶,名曶,担任周王朝宰的官职。”
⑨“敢对扬天子不显休”,敢,表敬副词;对扬,古代常语,金文中多见。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不显,上古成语,意为英明,用于对天子、诸侯及祖先德行的歌颂赞美。不,音pi,通丕,大。两周金文中“丕显”之“丕”皆作“不”。休,赏赐。
⑩“乍”,甲骨文为“作”之初文,金文沿用为作,制作。
   
   铭文的大意是:“周王(周铭文中常常用王,往往不知何王,但根据陈梦家先生断代为周懿王,存疑)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周王来到师量宫。清晨,王到达中央大室,入座。命令师晨宣召太师虘入大室之门,(太师虘)站立在堂前阶下正中。王命令宰曶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叩拜大礼。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因而铸造宝簋。太师虘千秋万代永远珍藏此簋。”  

    西周金文书风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早期的雄奇恣放,错落自然;中期的柔和圆润,舒展端庄;晚期的圆润遒丽,厚实壮美。
《太师虘簋》,根据陈梦家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断代为西周中期周懿王时代,其铭文渐已消失西周早期的恣放雄奇风格,渐趋柔和圆润,均匀遒健,章法渐趋工整,形体端庄遒丽。

   铸于内底的铭文(见图版1),错落有致,活泼烂漫;盖内的铭文,章法齐整,圆润厚实(见图版2)。
这篇铭文记时完整,有年(即唯十又二年)、月(正月)、月相(既望)、干支(甲午)日。殷周青铜器中有一万多件有铭文,而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70余件,当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但是,中国古文字学是一门相当艰深的学问,孔子的“多闻阙疑”,当谨记。学习古文字,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疑则阙之,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今试读《太师虘簋》铭文,以期将古文字弄得再明白些,以挖掘古人的灵魂世界而参照当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