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医务人员是不良事件的“第二受害者”

 茂林之家 2016-05-30

毛主席提到医患关系时曾说:“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医生可以治病但不能治命;对待医生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要爱护尊敬他们,不要逼他们造反”。

 

美国与加拿大曾对3000多名医生开展过一项调查,发现其中有92%的医生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81%的医生出现过与事件相关的工作压力。同时研究发现,当发生医疗争议、出现医疗差错或患者受到伤害时,首先被照顾的是患者及其家属,而置身于医疗争议中的当事医生所面临的困境并没有得到特别关注。

 

美国医疗保健改进研究所(IHI)的塞斯及他的同事已经从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中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伤害:即患者、临床医生和医疗保健组织机构。当一个医生遭遇到任何差错或不良事件时,无论严重程度如何,他都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和伤害。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受害者现象”,即是指在不良事件后,差错的严重程度、责任感的高低以及病人的预后可能用来预测临床医生将经历的困扰程度。不良事件对一些医生影响极深,并具有潜在的持久后果,甚至影响其一生。这一术语在2000年由艾伯特吴(Albert Wu)提出。

 

美国专家斯科特在对31位当事医生进行了定性的描述性研究后,提出不良事件的当事医生要经历6个阶段才可能复苏:

 

1 慌乱应对:不管事件是主观上的还是客观上的,当事医生会慌乱失措,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2 自责反思:当事医生历经不安、自我怀疑和丧失信心过程,不断地呈现和评估这“倒霉事件”。

 

3 寻求帮助:当事医生寻求可信赖的人的支持,但又往往不知从何寻找,还会担心别人会作何反应。

 

4 接受调查:在接受调查的过程当中,当事医生担心面临法律诉讼胜于担心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

 

5情感需求:由于隐私问题和不想让亲人担忧,当事医生不清楚该向谁倾诉。大多数当事医生感到无助,部分原因是得不到周围的人理解和帮助,涉及讨论的事情也得不到肯定的回答。

 

6 走出阴影: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离开。离开本专业,不再从事相关工作;

第二种是继续。承认失误“到此为止”,但常有较长一段时间难以原谅自己,常有挥之不去的感觉;第三种是发展。吸取教训,走出阴影。这一人群很伟大,但据了解能做到的人非常有限。



 

走出阴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医务人员彼此间也需要相应的帮助。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在对898位临床医生的调查中发现,临床医生在需要提供危机支持和外部帮助时,需要一个基于医疗单位或科室的支持系统,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让他们从直接的病人医疗照护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该大学的卫生保健系统开发了一个RRT(跨专业快速反应小组)对医生进行支持,该系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医疗机构或科室对事件进行识别之后,由受过相应训练的同事和部门领导提供支持。大约60%的临床医生通过这一措施将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层次:受过训练的同事监测第二受害者同事的反应,一对一的进行支持,及时寻求获得其他组织资源的协助,如医疗安全专家或风险管理人员。这一层预计将满足30%的第二受害者的需求。

 

第三层次:通过获得专业咨询,用自己的心理应对来解决问题。这一层将满足约10%的受影响的临床医生的需要。

 

发生医疗争议之后如何提供支持帮助,拿到国内来说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三不”原则:“不记名、不责备、不伤人”。一开始我们会将我们的医务人员说的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而之后我们就要提供报告分析、改进等更加具体的帮助,而不是对我们医务人员的困境视而不见。

 

(本文据沈曙铭—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院长助理在第四届中国县市医院论坛发言截取整理)

 

(本文系县域卫生杂志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