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觅诗意栖居:艺术之光照耀下的个人乌托邦——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_叶知秋芳

 姩躎艌簐涊蘖陧 2016-05-30
一本书,阅读它时能让37年前的一个感人场景涌上你的心头,能改变一个六旬老叟几乎固化了的学术观点,这一准是本好书了。这本好书的名字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我的同学武跃速2004年出版的博士论文。
唤醒的记忆是我当年在安徽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堂上,孙慧芬副教授讲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情景。小说末尾写大甲虫死去后,保姆把它装进一个箱子里远远扔掉,格里高尔也就是后来变形为大甲虫的那一家人,父亲老格里高尔和他的老伴、女儿,都感到轻松愉快,决定去郊外游玩。我的这位可敬的老师分析至此,突然一阵哽咽,说不下去了。捧读《倾向》卡夫卡一章,我眼前突然浮现起当年讲台上那一幕戚然的景象。想想我们人类真是难逃生之尴尬和悲剧结局:在老莱子娱亲和郭巨埋儿为代表的变态了的孝道依然倡行的中国,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一说,你西国的儿子成了甲虫,不仅不能挣薪水养家糊口了,还成了危殆家庭正常生活的累赘,日久天长饱尝冷酷和无奈之痛后,自绝于家庭,当然是给父母卸下了一个重负,家人轻松且愉快,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人间最稳固的血亲情感呢?这可是人类千千万万年得以维系和发展的根基呀!唉—— 卡夫卡真乃魔鬼一样残酷,硬是揭示了人类的柔情被生存法则吞没的锥心之痛。在这本专著中,我看出跃速博士,带着理解与同情,与卡夫卡同站在人生这一不幸之点上,“祈望着幸的可能性,并在不失时机地努力争取着那种可能性。”(P181)我想,跃速恐怕也是含着泪写下这段动情文字的:“当格里高尔最后一次回头望向母亲时,包含了他所有的柔情期待。”(P181)这一期待,这种柔情,潜流在《判决》、《地洞》、《乡村医生》、《审判》和《城堡》一系列小说中,于是卡夫卡的文学世界上空,升起了亮光闪闪的爱的大纛!
说来惭愧,由于不懂英文,几十年来所接受的外国现代派文学,都是汉译本,所读也是零散不系统的。加上所受的教育,以及其他学人论述的影响,我总觉得西方现代派文学,就是一个荒原,一个绝望。上帝死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破产了,两次大战震碎了西人的梦,故文学表现的都是无边的苦痛,清醒的冷漠,彻底的绝望,压根的荒诞,等等。我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价值,就在于:个体的人也好,整体的民族也好,终于都认清了自己在宇宙和世间的位置而不再虚妄,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西绪弗斯永无完了的努力过程中,没有结果故毋论结果。这一认识,
在我意识中,似乎成为化石般存在。然而,《倾向》告诉我,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中,“人们面对现实生存的虚空和凌乱,在不满与恐惧中企图审美性地把握某种永恒、和谐的东西从而对自己的生存形成拯救的努力“(P284),里尔克、伍尔夫、卡夫卡、奥尼尔们在作品中都在寻找人的生命价值,尤其是灯塔闪亮般的人性与大爱,都赋予有限生命以结实的意义。普鲁斯特、叶芝、艾略特、萨特和加缪,“直接在自己的艺术世界置放精神理想的房屋”(P284),以使整个人类获得制度性的全面解放,获得生命的永恒,等等。跃速博士沉潜其中,致力发掘出来的这些意义,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于是,我在那漫漫浓黑的长夜的尽头,看到了一抹晨曦;在那终年积雪的冰山之巅上,看到了跳跃的火焰;在那茫无际涯的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一泓甘泉。人有病,天亦因人的病而病了。然而,救赎和希望还在,只要正视,只要努力,就有救。西方现代主义,我同学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成果,给了我这一坚定而温馨的启示。
跃速同学2004年秋天就把尊著寄赠与我,很对不住她,时隔12年后我才认真读了一遍。话说回来,12年后拜读此书,还能给我如此之多的共鸣、联想和启发,说明一部学术著作只要有内涵,讲真理,其理论的光辉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减损。有一点对得起作者了:这本书的大部分,是我在她的家乡山西旅行途中阅读的。这巧合,有些意义。
书中不时闪现的语言的光彩,使我着迷,随后我将摘录若干与朋友共赏。
寻觅诗意栖居:艺术之光照耀下的个人乌托邦——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
寻觅诗意栖居:艺术之光照耀下的个人乌托邦——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