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钗唐銙 异域交流—马未都说收藏(五)

 高黎贡山月 2016-05-30

隋钗唐銙 异域交流——隋唐玉器

    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比如秦与隋就非常相似。其一,它们都结束乱,统一了全国;其二,享国时间都比较短;其三,都是拿下政权以后,很快过渡给后面的朝代,而后面的朝代都成了强大的帝国。

钗与簪

    
    隋代由于享国时间短,文物相对稀少。最著名的隋代文物,大都出自于陕西西安的隋代李静训墓。李静训死时只是个9 岁的女孩,但因为身份高贵,随葬品非常丰富,等级也很高。其中,出土了三件白玉钗。今天不怎么说“钗”这个词了,过去首饰里有!凤钗;《红楼梦》里有薛宝钗、金陵十二钗;词牌里有《钗头凤》。目前发早的玉钗,就是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这三件。那么,再往前查,山西侯马过骨钗。

    摆脱蒙昧时代的人类对自己的头发都比较在意,今天的人也在意,毹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往往是头发,所以发型很重要。早期要固定发型,需要一些专用的束发器。最早的束发器有箍,我讲早期玉器的时候讲过,能把箍在一起,显得发型高耸夸张。还有一种叫笄,这个字今天基本不用。确常古老的词“及笄”,意思是指女孩到了15 岁要盘头插笄,表示已成年。过去女孩满15 岁,就叫“及笄之年”。

    对我们来说,相对熟悉的束发器有簪和钗。簪是单股的,钗是双股的。《释名·释首饰》中对“钗”有明确的解释:“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就是说钗的样子像叉子一样,有两个分叉。《玉篇》里解释:“钗,妇人歧笄也。”歧,就是分歧,岔开。有一点得说明,簪和钗也不一定都是女人在用,古代男子有时候也用它们来束发。簪比钗出现的时间要早,从簪到钗的分化,是中国美学从简化到繁化的过程,强调了中国古典的对称美。

    有人认为,钗的出现,来自于生活。一种说法是:钗来自于鱼叉;或者来自于木叉,就是农牧业用的叉子;还有人认为它来自于兵器。不管钗的原型是什么,它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的。

    簪和钗,其实今天还在用。比如今天最简单的发卡,就是分出两个叉,依然是从钗演化而来的。

蹀躞带

    唐朝有什么新鲜的玉器是以前没有的呢?首推玉铐,是指在腰带上面镶有玉,也叫玉带板。也有金带板、银带板,等等。实际上带板在唐朝以前就有,北朝发现过铜带板,但从唐朝开始,将带板作为一种国制。玉带板的形式,是受游牧民族的“蹀躞带”影响而来。蹀躞带这个词非常专业,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从腰带上面垂下来很多悬挂物,比如刀子、解绳器等游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今天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早期的玉带板,1988 年成阳机场扩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北周墓,出土了一件九环玉蹀躞带。“蹀躞”这个词的本意是:小步走路,行进艰难。我们猜测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佩带后行动受阻。蹀躞带最早是游牧民族使用的,他们出门的时候要带上很多东西,就挂在腰带上面。但挂上去以后,行动开始不方便,不能大步走。

    汉语中有很多动词会逐渐演化为名词。比如扣。扣,本身是一个动作,说“扣上扣子”,但时间长了就演化成名词。再比如洗,最早也是动词,后来演化成具体器物,也叫“洗”。“洗”作为名词比较古老,现在用得很少,但喜欢书画的人都知道,案头要搁一个“笔洗”。这个“洗”,就是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蹀躞也是典型的动词转化为名词,本意是小步行走,后来指这种特定的腰带。


玉带明珠袍

     佩带玉铐作为制度,文献记载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唐实录》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白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新唐书》则说:“靖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铸,七方六列,镑各附环,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又有火鉴、大梢、算囊等物,常佩于带者。”唐初大将李靖,由于战功卓著,高祖李渊就奖励他一条白玉带,镶嵌有十三块于阗玉,七个方的,六个圆的。“刑”,古意就是圆钝无棱角的样子,也就是半圆状。这条玉带明确带有蹀躞带的特征,在玉板之下有环,环上佩物,有“火鉴、大缡、算囊”等等。“火鉴”是古代取火的工具,类同阳燧,相当于今天的打火机。古人取火是件很麻烦的事,当时也没有火柴和打火机。我使过明清时期的取火工具——火镰,反正感觉手法不行,弄了半个小时,才能把火弄着。

   

唐代的工具估计更不会使了。“大躺”呢?我前面讲过,缡是解绳的工具,一头是尖的,可以解扣。“算囊”,相当于今天的腰包,装点儿随身小杂物。这段记载很清楚,玉带的形制跟今天能看到的实物非常吻合。


    关于李靖,老百姓一般都知道他和红拂女私奔的故事。他们俩再加上虬髯客,并称为“风尘三侠”,在唐传奇中就有描写。在正史中,李靖是唐初大将,功勋卓著,曾经南平江南、岭南,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所以他获得了高祖李渊的特殊奖励。

   

根据文献记载,唐代对玉带的使用规定非常严格。第一,腰带的颜色不同,紫色为最高。所谓颜色不同,是指腰带的底色,玉镶在底色之上。中国人对紫色有非常崇高的敬意,比如紫气东来、紫禁城、紫檀木。第二,腰带上镶嵌材质以玉为高,其次才是金、银、铜、铁。这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我们一般都会认为金是最高的,玉无非是块石头,金是贵重金属啊!但是在腰带的等级上,玉为第一。第三,按照官爵的高低,腰带上的玉从十三块到七块不等,显示尊卑有度。按照这种规定,李靖获得的十三块白玉的玉带,应该是最高等级的奖赏了。李白有诗:“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唐代诗歌里都在赞美这种玉带。唐代礼仪玉器的重要发明,是把腰带的功能性减到最弱,变成一个等级的象征。玉带使等级变得简化而明朗,自唐到明,为官仪沿用,生命力旺盛,中国官方的等级都可以从腰带上看出来。


何家村窖藏
 
    唐代最有名的玉带板出自哪儿呢?陕西。1970年10 月5 日,陕西西安何家村,施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大陶瓮,旁边还有一个小银罐,里面装满各种金银器。陶瓮距地表只有80公分,非常浅。一般来讲,文物出土时都需要挖很深,但何家村是个偶然。发现这个陶瓮以后,有学者认为不应该只有一个,应该扩大范围再找找。结果没过几天,不远处真的又发现一个。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各种价值连城的文物1000多件,包括大量金银器,极为精美。这批文物在北京展览时,我去认真看过。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个仓储,由于战争,埋得比较仓促,所以离地表很浅。也有人认为这些宝物都是军用物资,各种说法都有。同是出土,窖藏与墓出是两个概念。墓出就不用说了,一定跟丧葬有关,带盂大罐,现臧北京故冒一个,保定舍不得,自己也留了一个。1980 年,江西高安元代瓷器窖藏,仅带盖梅瓶就有6 个,分别写着“礼、乐、射、御、书、数”。1991 年,四川遂宁发现南宋窖藏,出土文物1000 余件,大部分是瓷器,其中最精美的是南宋龙泉青瓷大罐。这些我都在《陶瓷篇》中讲过。

    何家村的窖藏,大都是以贵重材料为主的文物,主要是金、银、玉。关于这批文物的研究,几十年来越来越深入。2003 年,陕西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在北大举办展览,这次展出的文物数量最多,很系统。同时,出了一本书,书名起得很诗意,叫《花舞大唐春》,取白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我们
的思路真是不如古人的思路,写不出这么漂亮的诗句。这册书很系统地研究了何家村的窖藏。这么重要的一份财产,关于它的埋藏时间和拥有者,真是个千古之谜。这么多年来,对这批宝藏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流传最广,认为这批东西埋藏于安史之乱(公元755 年),在突然发生叛乱的情况下,邻王府所有人员仓皇外逃前,将东西埋藏地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出土地点的实测,以及与史籍记载的对照,出土的位置大约是唐代邻王府的原址。

    第二种观点认为埋藏的时间稍晚一些,大概是在唐德宗时期(公元780—805 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埋藏地点并不是邰王府,具体是谁呢,也说不清楚。这一说法的证据是依照金银器纹饰的变化排序,这是个技术活儿,纹饰的演变过程的确可以作为鉴定的依据。

    第三种观点说得非常具体,时间为唐德宗建中四年( 公元783 年),时间具体,人物也具体,是谁呢? 租庸使刘震。租庸使相当于唐代税务局局长,他的前任是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你想这个职务有多大油水。建中四年,泾阳兵变,皇上带着百官一起出宫跑了,这事当时闹得特别大,跟安史之乱有一拼,谋反的朱泄都称帝了,国号先“秦”后“汉”,听着就没什么想法,果不其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刘震在战乱中有权力处理官方财宝,趁乱埋到自己家后院了。刘震脑子糊涂,变节站错了队伍。叛乱平息后,皇上把刘震连老婆一同宰了,这批宝贝再也无人知道,幸存到今天。这段听着,真有点儿像电视剧了。

    何家村出土的文物中,金银为主,但玉器也是唐代最重要的玉器。其中整整十副玉带,玉带板九副,蹀躞带一副。玉带之漂亮,凡是看到实物的人都非常震惊,不能相信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蹀躞带为白玉,挂九环。其余九副玉带分别放在四个银盒里,盒盖上都写有相应的名字。有“白玉”、“更白玉”、“斑玉”、“深斑玉”,以玉色定名。“斑玉”与“深斑玉”指黑白相间的玉。何家村的玉带多为一副有十五块玉,比初唐定制要高。玉带有两种组合,一种是纯方铸组成;一种是方铸和半圆形铐组成,每副都美不胜收。

    我也曾经买过几块唐代玉带板,垒是失群的,尺寸不一,题材不一。玉质有好有坏,最好的能和何家村的“更白玉”媲美。我发现,唐代玉带板与后来的带板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带板的立墙呈斜坡形,元明清以后的带板,立墙都是直壁。形象地说,唐代的带板都是覆斗状。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有一天,我在收拾皮带的时候恍然大悟:唐代的皮带不用的时候,可能是向里反卷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玉带不受伤害,而后来的玉带,应该是向外卷的。文物中有很多细小的差异,稍一疏忽,可能就忽略了。

带板上的外来文化

    唐代的带板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个重要的官方象征,所以今天很多人对收藏带板非常有兴趣。我们碰到完整玉带板的机会非常少,一般都是零星一块儿。碰上的人不太懂,就不知道是什么。我有一个朋友,给我拿过来一块玉,让我给看看。我一看,是一块铊尾。玉带最边上的两块大的圆角矩形的玉,称为“铊尾”。“铊”这个字写法很多,有时候写水塔的塔,有时候还写金字旁加个“宅”字。他拿来的这块铊尾还真好,玉非常白,上面有浅浅的浮雕。他问我:“你看这上面是什么呀?”我说:“这雕的是唐代的歌舞伎。”唐代的社会对外交流频繁,很多西域的音乐、舞蹈传进来,使唐代的歌舞非常发达。比如“梨园”这个词,就是唐代兴起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歌舞伎即专门以表演歌舞为生的艺人应运而生。带有这类歌舞伎纹饰的玉带,表明当时内陆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唐代的歌舞伎非常发达,影响到日本,今天日本还有很多歌舞伎,保留了浓重的唐代遗凤。但在中国文化不停地演变,我们反而看不到了。


    何家村出土的带板中,有一副特别有意思,它雕刻的是狮纹。十五白玉板,每块上面雕刻一只或坐或卧的狮子。狮子是一种外来动物,并不是中国所有。唐朝的狮子都是西域进贡来的,《册府元龟》狮纹玉带铊尾 唐代有记载:贞观九年康国献狮子,开元十年波斯国遣使献狮子,等等。正因为狮子的稀少与珍贵,唐代人才将它装饰在带板上。从这副带板上能看出来,唐代的狮子还保留了原始的样子,毛发披散,眼神都比较凶狠。至少到元代,狮子的形象还都算彪悍。可一到了明清,狮子就变得不一样了,温顺得不行。今天天安门前的石狮子,和故宫里的狮子,大部分是永乐年间的,体态肥胖,老老实实地坐着;毛发打卷,跟烫了头似的;身上有很多装饰,完全是个狮子狗的样子。


玛瑙兽百杯

    何家村当时还出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玉器,在当时引起轰动。是什么呢?玛瑙兽首杯。用玛瑙制成的杯,呈羚羊头状,明显受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玛瑙”一词非常有意思,我们今天说得都很流利,但这个词怎么来的呢?有学者认为它源自于佛经,是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才有了“玛瑙”一词。还有一种说法,说它的纹理很像马的脑子,所以叫“玛瑙”。我觉得像马脑的说法有点儿牵强。

    玛瑙也是一种玉,但它的硬度高于一般的玉,质地是半透明状,色彩丰富。它不追求单色,追求“千样玛瑙”,讲究纹理的不同。由于早期人们看到的玛瑙大部分都是红色,所以玛瑙有“琼玉”、“赤玉”之说。我们注意“玛瑙”这两个字,都是一个斜玉旁。我讲过,凡是用斜玉旁的字,都跟玉有很大关系。比如玛瑙、珊瑚、珍珠、琥珀、玻璃、玳瑁,包括以前讲过的玫瑰,大量带斜玉旁的词汇,都跟玉文化相关。

    玛瑙兽首杯的样子是个羚羊头,嘴部有个盖,可以打开。这种采用动物头的造型,不是中国传统的造型,学者一致认为它来自于西方,希腊人叫它“来通”(rhyton),这个名字是译音。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件玛瑙杯尽管是在唐代遗存中发现的,但并不是唐代制造的,而是在公元2 世纪到4 世纪由西方人制造的。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是唐代人仿西方造型。这个观点也有证据,当时何家村窖藏中,跟这个兽首杯一块儿出土的还有一个玛瑙长杯,与它材质一样。而玛瑙长杯的造型一看就是受到羽觞杯的影响,非常接近。再有呢,同时期的唐三彩中,也有类似造型的杯子。


    玛瑙兽首杯身上有一个谜团,令我们想不通。羚羊的嘴部是个口,有个塞子,这事儿有点麻烦,怎么用它喝酒啊?得把它举起来,对着羚羊嘴喝吗?今天除了小孩拿奶瓶这么喝,成年人不可能对着它嘬。你想,如果今天举办一个大宴会,每个人都西装革履,拿这么一个杯子,都在那儿使劲嘬,成什么样子了!这就是它的问题所在。再有,这种杯里面到底盛什么?如果里头是比较浓稠的饮料,比如酸奶,我想还可以承受,打开以后不至于喷出来。但如果是水或酒,一拔开塞子,肯定就滋出来了。在宴会上,大家一千杯,塞子一拔,每个人都滋一脸酒,也说不过去呀!正因为这种饮用方式的不同,所以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它不是中国的,而是中外交流的产物。但无论如何,何家村的这件玛瑙兽首杯,今天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作为我们的国宝,在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飞天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佛教文化逐渐影响到世俗生活。比如唐代玉器中有飞天的图案。飞天在佛教中普遍出现,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在云彩上以优美的姿势飞舞。为什么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飞天的形象呢?因为我国传统神话传说中,也有仙人升天的情节。


    人类从很早就希望能够飞起来,能够升天,所以对飞天非常推崇。
    唐代的玉飞天,选材严格,全部采用洁白的羊脂玉雕成,表示纯洁;动作非常优美,体现出飞翔感。玉飞天的面容都非常温柔安逸,呈现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飞天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特点,就是我们的想象有广阔的空间,很形象。西方人一说要飞到天上,得骑个扫帚,怎么也得有个工具;而我们的飞天只要摆个优美的姿势,就能飞起来。

环璧瑗

    唐代最有名的美女,非杨玉环莫属。我们都知道杨贵妃,知道她那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我们先从她的名字谈起,玉环,跟玉有关。


    环是一种玉器,与璧相似。到底什么是“璧”,什么是“环”呢?我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一下。《尔雅·释器》中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璧、瑷、环都是中间带孔的扁片圆形玉器。“肉”,指玉的实地部分;“好”,指中间孔的部分。肉倍好,就是实地部分比孔大一倍,这时就称为璧;如果好特别大,肉非常小,就称为瑗,肉和好差不多大,称为环。古书上就这么记载,今天没必要往死了掰扯这件事,说起来也比较绕嘴。一般来说,就是比较小的,视为璧;孔比较大的,视为环。至于瑗,今天不怎么说这个词,如果你不是专门研究它的学者,完全可以忽略。

    照《尔雅》的说法,杨玉环应该叫杨玉璧,她是以肥为美,肉多嘛!但为什么叫“玉环”呢?据说她生下来的时候,手腕上有一个环状的白色胎记,父母恐其不祥,故取环套之意,取名玉环。我想这都是后人的文学添加。《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盖借其凉津沃肺也。”“素有肉体”,说得比较婉转,就是杨贵妃很胖。胖子都怕热,这是个规律。所以杨贵妃一到夏天,热得不行,常常肺热,觉得渴。于是就每天拿一个小玉鱼儿,含在嘴里,借其凉来润肺。我不知道这招灵不灵,反正提醒大家:如果要含块玉解热,最好含个大一点儿的,小的弄不好就吞下去了。

收藏秘诀——偏门

    我早年逛地摊的时候,碰见过一个玉环。这个玉环很有意思,跟常见的战国到汉的玉环完全不一样,上面雕着一条大龙,这龙是典型的唐代龙的形象。收藏玉器的人,一说就是汉玉,对唐玉不怎么感兴趣,也不了解。所以,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玉环是唐代的,就认为是明清的,不值什么钱。我当时注意了一下玉环上的龙纹,一下子想起上海博物馆也有这么一块相似的璧,曾经在很多书上专门介绍过。我一看,这个龙纹就是唐代的,所以当机立断就买了。

    我觉得收藏当中,可以注重一些偏门。有时死盯着一个高点,大家都知道的事,就会很难获得很好的收藏。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汉代玉璧好,都去追求汉璧,你买的机会就相对很少。唐朝的壁尽管很少,但一旦出现,很多人都不认识,反而会价格低廉。所以,收藏中注重偏门,比注重热门要好很多。

疑惑重重癿唐代玉坠

    唐代不流行玉坠,也没有明清时期随身携带的玉牌子,这一直是个定论,没人怀疑过。可是,江苏无锡明代顾林夫妇合葬墓出土了一块人物抚鹿纹玉佩,一直被认定为唐代玉佩。这块玉佩,呈水滴状,较厚,又像玉坠。图案貌似平淡,实为奇特。正面两人物,一大一小,宽袍大袖。大人右手抚一鹿,神态安详,颇有古风。奇特的是玉佩背面图案,与常见的完全不同。一般的玉佩,两面图案互不关联,而此佩背面的图案是人物的后背。


    图案的内容,应为神话中的南极仙翁,头上用道冠束发,服饰高古。南极仙翁的坐骑,就是一只鹿;旁边小童头梳双髻,为仙翁侍者。玉的下部雕刻灵芝仙草,也与南极仙翁在道教中是长寿之神相印证。这样重要的道教文物,向我们提示了中国传统宗教的生命力。

    这个玉坠有颇多疑点。第一,唐代没有此类型的玉坠和玉佩,已是定论,目前全国出土中均未发现。此件不仅为孤例,还出土于明代墓葬之中,说服力极低。第二,整体风格虽古,但未能逾越明代的总体风格,玉质、造型与明代均十分接近。第三,人物抚鹿纹玉佩 明代 高7.7cm 无锡市博物馆藏道教在明代中叶以后非常流行,这样的玉佩出现在明代墓葬中,顺理成章。因此,我认为此佩与唐代无关,定为唐代是个误会。

    历史在文化中,曾经划过很多界限,由于年代久远,头绪繁多,今人很多时候看不清楚。我们的任务其实是在加重描黑那条历史上已经淡化的界限,让我们看清历史的真实面目。

    这一讲讲的是隋唐玉器。隋代享国时间比较短,因此能够确认为隋代的玉器也非常少。唐代的玉器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外交流比较多,具有外来文化的气息。唐代对外通商以后,使玉器具有了商品的特征。一旦玉器具有商品的特征,就开始向世俗低头。

    唐代的玉器跟扬州有很大关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扬州就成为通商重镇。国际通商带来了很多外来文化,又把我们的文化从这儿带出去。比如唐天宝二年,鉴真和尚就是从扬州出发赴日本,当时同时有85 位工手一同赴日。所谓“工手”,就是工匠。其中就有“玉作人”,也就是专门制玉的匠师,表明当时中国与日本之间文化的交流。

    隋唐以后,中国进入了宋朝,宋朝是规范中国人后一千年行为的时代,那宋代玉器又是什么样呢?下一讲就讲宋代玉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