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体感觉——基础已研究的相当清楚

 山水灵泉有点甜 2016-05-30

本体感觉——基础已研究的相当清楚 


 概述
定义
又称深部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

  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如闭着眼睛吃饭,穿衣等。
  他发现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具有感觉功能,并认为本体感觉的信息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后可决定肌肉的紧张度。
  在Sherrington之后有很多学者都研究过本体感觉,他们对本体感觉的定义也大同小异。
  本体感觉的核心都是和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有关。
历史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Charles Sherrington在1893提出。
作用
  本体感觉的传入对躯体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人在运动时,肌肉被牵拉或主动收缩与放松,均会对肌梭、腱梭构成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冲动传到大脑皮质的运动感觉区,经过分析综合活动,能感知人体的空间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情况。
  一级: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位置感觉、运动感觉、负重感觉。

  二级:前庭的平衡感觉和小脑的运动协调感觉。

  三级:大脑皮质综合运动感觉。
三个等级
部位不同
症状不同
三级管理及信号传导速度
损伤部位与等级
  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缺失。
  运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二级缺失。
  神经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三级缺失。

 解剖学基础(可以跳过)
感受器
机体的终端装置
  1、 肌梭神经元——运动感觉:感觉肢体的运动速度,肌肉通过屈伸感知和调控运动速度。 
  2、 高尔基小体——肌腱两端——负重感觉:感知和调节肢体的负重变化。
  3、 帕厅尼小体——韧带关节两端——位置感觉:感知肢体与关节的位置移动。
  4、 凡蒂帕厅尼小体——压力感觉(同位置感觉)

  肌梭(muscle spindle)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梭内肌纤维:感觉神经纤维
  梭外肌纤维:运动神经纤维
  梭外肌纤维接受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受γ传出纤维支配。
  肌梭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于抗重力肌。
梭外肌纤维
  收缩时,梭内感受装置所受牵拉刺激减少。
梭内肌纤维
  γ传出纤维活动增强时,梭内肌纤维收缩,可提高肌梭内感受器的敏感性。
  体位变时肌肉受牵拉变长,梭内肌受牵拉,感受装置敏感性增高,传出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多,到达脊髓后,经传出神经纤维使肌肉收缩。
工作原理


腱梭是一种张力感受器。
工作原理
  当肌肉收缩张力增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肌肉舒张。
  与肌梭不同,它不受传出性神经的支配。
肌梭与肌腱比较



stretch reflex
  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人和动物神经系统调控躯体运动和姿势维的基本机制之一。
示意图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为:感受器(肌梭、腱梭)→传入神经→中枢(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效应器(同一肌肉的梭外肌)。
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腱反射(tendon reflex)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反射,当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时,可引起股四头肌发生一次收缩。
  此外,属于腱反射的还有跟腱反射和肘反射等。
肌紧张(muscle tonus)
  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意识性与非意识性
意识性
由3级神经元组成。

  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脊髓或脑干)损伤,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01
1
级神经元
  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
  其中来自第4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
  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呈前后排列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束的背方,再转折向上,称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的前缘,在中脑被盖则居红核的外侧,最后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02
2
级神经元
03
3
级神经元
  胞体在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非意识性

  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01
1
级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终止于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
  由胸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素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由腰骰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
  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颈膨大部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归小脑皮质。
02
2
级神经元

 从基础到实践
  在机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活动的控制中,由于来自肌梭和腱梭的传入信息,使运动动作协调一致,密切配合。
  一般认为,腱梭的传入冲动可反射性的抑制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则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肌梭  和腱梭的传入冲动频率均增加。肌梭和腱梭的冲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分别了解肌肉的长度和受到牵张的力量。
  当肌肉牵拉时,首先引起肌梭感受器的兴奋,使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引起牵张反射,使受牵张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
  当牵拉量继续加强时,可兴奋腱器,冲动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例如,当举起一物体时,肌肉被牵拉,如果负荷很重,牵拉也很重,那么将动员更多运动单位来举起这重物;如果负荷较轻,牵拉也较轻,那么仅有少数运动单位参加活动。
本体感觉与运动技能
  一切运动技能是在本体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
  借助本体感受器就能感知每一动作中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的缩短、放松和拉紧的不同状况,为大脑皮质运动行为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创造条件。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使人的本体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而且对肌肉运动的分析能力、动作时间的判断精确度均得到发展。

  肌肉活动时发生的本体感觉往往被视、听和其它感觉遮蔽,故本体感觉也称为暗淡的感觉。
  本体感觉能力,必须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在意识中比较明显而精确地反映出自己的运动动作。
运动功能再获得的固有规律
  感觉输入(外力协助)→本体感觉输入(无外力协助)→ 运动模式标准固定 →多次或超量标准重复运动 →在大脑皮质建立运动功能区→ 运动功能再获得!

本体感觉与前庭平衡觉、触觉
  本体感觉的发展以前庭平衡觉和触觉的发展为基础。
— 神经传导基础
  前庭系统几乎随时随刻都在执行任务。换言之,前庭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运作息息相关。
  例如,儿童能专心地学习,就是前庭、本体觉与视觉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体感觉
功能不良
从神经解剖基础到临床表现

— 本体感觉功能不良原因
  神经解剖请见本文上述;而生物、生理等'先天因素'不赘述。
后天养育原因:
  家长怕孩子摔着,不让孩子到处爬行。
  过早使用学步车,没让孩子爬就直接走路。
  老抱着孩子,而不让他自己活动。
  让孩子看电视、看书、学琴、学画多,运动少。
  喂饭,不让孩子用手抓饭,或者自己用勺子吃饭;其它生活自理,也尽可能代劳,尽量避免孩子自己做。
  …… 
  总之:使得孩子很少靠自己的身体去做事情、去感觉力度。 

  




  本体感觉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后天的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