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_自正

 白田闲人 2016-05-31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2011-08-21 23:01阅读:
一、定窑的“官民之别”
在大量的款识中,区别出宫廷用瓷的款识确实很难,首先要对定窑“官民”用器进行一下界定。
五大名窑亦称五大官窑不过是古人一种笼统的说法,而《南窑笔计》中:“柴、汝、观、哥、定、龙泉、宣、成、嘉、万为宋明十大窑,盖以诸器毕制,命官专督者,俱名官窑。而厂官与钧窑不在大窑之内。”这种说法,则更是与现今人们所理解的“官窑”想去更远,本文所说官窑特质宫廷用瓷部分。
宋初,官府选用一些精品定瓷以“土贡”的形式入奉宫廷,其中包括部分“官”、“新官”等款识定器及金装定器,如《吴越备使》记载:早在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吴越国就向宋庭进贡大量定器及金装定器。此时宋室宫庭也在定窑开始订烧瓷器,如北镇法兴寺处出土大量精美颜色釉及龙凤纹残片,应为包括御用品在内的贡奉之瓷。
北宋中期邵伯温《见闻录》所记:仁宗以柱斧志碎大臣献给张贵妃的“定州红瓷瓮器”,可见当时定瓷之名贵。北宋早中期,定瓷以其精良的瓷质,秀美的纹饰,温润的色泽被选为宫廷用瓷,但此种使用形式,还是在“土贡”之列。此时定窑中的宫廷用瓷也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官搭民烧的做法。
《宋史》记载:“崇宁三年,置尚食局,太官令惟掌祠事。”可知,宋晚期皇庭在定窑设立生产“尚食局”、“尚药局”等铭文瓷器的作坊应晚于崇宁三年,在此之前应属宫室御捡或订烧阶段。如宫中使用的精美颜色釉应属御捡之列,大量龙凤纹饰应属定烧之列。北宋中晚期,国家安定社会生平,同时为了体现皇家尊贵,出现了专用御窑生产“尚食局”“尙药局”等铭文器物,可称为正式官窑,从遗址非常集中的区域大量出土龙凤纹饰标本也说明了这一点。
官窑是由皇室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其产品专供宫廷使用,所以,定窑本是由民窑发展而来,此时出现了官民并举现象。
如:后人认为汝窑是名正言顺的“官窑”,实际汝窑也分“民汝”和“官汝”,以前人们所认知的汝窑仅烧造二十余年时间是错误的,他与定窑一样,官民并举。
定瓷到了南宋,宫庭使用记载很多,此时定窑生产区域由于受金人控制,南宋时定窑在宫庭比官窑还要珍贵,大量南宋宫庭使用定瓷的后刻款也说明了这一点,如“供大官食合用”后刻款,表明为宫中众人合用之器,说明其稀少、珍贵。“口贡君用十只”后刻款定瓷,内刻双鱼瓷质较差。从史书可知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此时南宋王朝十分贫困,但依然以用定瓷为荣,且刻铭文以利区分,瓷器的珍稀和分配使用是产生后刻铭文的原因,从大量南宋宫廷后刻铭文说明定窑白瓷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南宋宫庭的主要用瓷之一。大量南宋宫庭铭文定瓷是北宋旧物还是金国的贸易瓷由于笔者接触较少,尚不能确定,甚至在宋金相对和平的年代,南宋宫庭也存在去定窑订烧瓷器的可能性。至嘉泰年间,南宋经济繁重,官窑生产已经成熟,南方诸如景德镇、龙泉窑场生产力的提高,产品趋于完美,此时定窑质量也大幅下降及与金人贸易存在不便利等诸多原因,定窑在南宋宫庭中逐渐退出舞台。
“尚食局”、“尙药局”从遗址挖掘情况来看,其主力区域在燕川区,产品做工精致,胎釉结合极好,颜色均呈米黄色,为后人所称的定窑标准色,不同于宋中期以前定窑精品的纯白色。其原因并非学者认为的优质瓷土枯竭及技术下降,而是此时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审美情趣的一种转从遗址及北京城区金代地层出土情况看,金代早期大量生产“尚食局”等铭文瓷器,也许是由于战乱及文化差异,金国统治者对龙纹使用要求并不严格,贵族及平民均可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窑主为了迎合人们的心里,以盈利为目的大量生产“尚食局”、“尙药局”等铭文瓷器,产品质量明显下降,类似民国大量仿制清代官窑的局面。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瓷器质量等诸多方面分析,此时大量的“尚食局”、“尙药局”等铭文瓷器应否定为北宋遗物、南宋宫廷订烧之器及金朝统治者的专用瓷器,应是不良窑主为迎合市场的当朝“伪款”。
至此可知,定窑瓷器除了北宋晚期一段短暂时间不受宫廷重视但依然使用,绝大多数时间都受到两宋宫廷的喜爱和重用。
总之,定窑类似明清的景德镇官窑,一段时间在定窑大的区域内,设置了专为宫廷服务的几个作坊,但没有明清时的严格的制度和管理,部分产品有流入民间的现象。所以,不能用明清的标准去理解宋代“官窑”的形式。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二,宫廷用瓷的原料和工艺技术
定窑胎骨的质量与使用原料及工艺成熟性、技术性等因素有关,今对宫廷用瓷的原料和工艺技术进行阐述。
定窑创烧于隋唐之交,胎骨原料为当地分布广阔、储量丰富的地表黏土(矸子土),原料稍加筛选、淘洗就直接使用。由于沉积环境、风化程度、层位的差异,黏土的性能差异较大,反映在胎骨颜色及质感上差异也就很大。此时期产品多为当地民用粗瓷,人们对原料并没有很好的认知和掌握。
经中唐的发展,至晚唐五代时期,定窑形成了历史上最好的胎骨,在其成熟工艺的前提下,此阶段对原料的使用非常考究,能够十分科学地优选。从当年开采原料遗迹也看出这一点,而且有意识的配方已经出现,在地表黏土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地下矿脉的优质硬料,虽然远没有今天配方科学、复杂,但古人对原料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
宋晚期、金代,定窑胎骨有所下降,虽与时代审美、追求装饰有关,但经长期开采及产量巨大,优质原料不足也是胎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期诸如“乔位”等精品瓷,用料依然十分精良。
在漫长的烧造历史中,涉及宫廷用瓷时,原料自是十分精良。但由于定窑烧造时间太长,窑厂又十分庞大,就是同时代不同作坊的选料及工艺都存在差异,导致胎骨呈色不同,存在极为复杂的多样性。但从原料和工艺技术而言,宫廷用瓷都是同时期最为优秀者。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三、北宋宫廷使用定瓷的界定
在北宋众多窑口中,定瓷在宫庭使用记载是最多的,也是宫庭使用最广泛的瓷器,这与定瓷自身的精美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有直接的关系。
北宋早中期,定瓷以其精良的瓷质,秀美的纹饰,温润的色泽被选为宫廷用瓷,但此种使用形式,还是在“土贡”之列。此时定窑中的宫廷用瓷也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官搭民烧的做法。吴越国的贡瓷及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100多件定窑白瓷等,学术界定性为宫廷用瓷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严谨的。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那时宫廷对瓷器的使用随意性很强,不能据此而作为判定的依据,因而界定起来很难。
宋中期,定窑存在宫廷定烧瓷器的作坊,产品多为龙凤纹、鹤纹等等,还有少部分精品颜色釉。所有题材均规整精美,有宫廷粉本的迹象。史料记载,太官署(令)自汉代至北宋中期,一直掌管宫中膳食之事。在此阶段应属宫室御捡或订烧阶段,大量龙凤纹饰及特殊题材应属定烧之列,此类作坊的产品则可定性为宫廷用瓷。
宋晚期徽宗年间,国家安定社会生平,同时为了体现皇家尊贵,出现了宫廷专门生产“尚食局”“尙药局”等铭文器物的作坊,可称为正式官窑,从遗址非常集中的区域大量出土龙凤纹饰标本也说明了这一点。《宋史》记载:“崇宁三年,置尚食局,太官令惟掌祠事。”可知,宋晚期皇庭在定窑设立生产“尚食局”、“尚药局”等铭文瓷器的作坊应晚于崇宁三年。
定窑出现的专用宫廷作坊,生产“尚食局”、“尙药局”及用于宫中陈设、仿古铜器等式样的精品定瓷,才成为传统意义的正式官窑。其中弦纹三足炉、刻划螭纹长颈瓶,在汝瓷和南宋官窑中均可找到相同器型。特殊款识诸如“龙”、“东宫”等及大量无款识龙凤纹精品定瓷也应在此官窑之列,但使用管理并不是十分严格。
总之,北宋宫廷使用定瓷可分为:
1、仅限太皇、太后、皇帝、皇后使用的御用品,来源于宫廷御用作坊。
2、宫中各部门及各阶层使用的大量龙凤纹、特殊纹饰及精品颜色釉等,诸如“东宫”、“龙”、“尚食局”、“尚药局”等等,来源于宋晚期定窑宫廷专用作坊及宋早中期定烧产品。
3、整个北宋时期,宫中从定窑普通作坊及市场选取的大量定瓷精品,此部分难以准确界定,亦可不列入宫廷用瓷的使用范围。
笔者收藏2000多片(件)此类标本,其中具龙凤纹饰及款识的1400多片容易定性为宫廷用瓷;其他600余片,经过多年仔细比对,定性为宫廷用瓷较难。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四、北宋徽宗年间“弃定用汝”
据梁同书《古窑器论》记载:“宋时,以定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以定器有芒也,乃用汝器。”
由于覆烧定瓷出现“芒口”,使用不雅亦不便,所以部分贡瓷往往要镶嵌金银铜口。为此引得微宗皇帝大发牢骚:“定之有芒,不堪用……”于是很快在河南汝州创出了以玛瑙入釉“满釉支烧”而闻名天下的汝窑青瓷。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弃定用汝”,说明此前定窑为主要贡瓷。
实际定窑的芒口不过是皇帝的借口,纵然工艺上的缺陷,违背了帝王本人的喜好,至高无上的皇帝满可以一道旨令烧造无芒口的定窑瓷器,其成本也要比汝窑低很多。真正要烧天青色汝瓷的原因是徽宗不信佛而喜欢道了,于是指天为色。徽宗的理学审美及艺术修养取向,现今看来偏好青瓷是可以肯定的。
还有的学者说定瓷之“芒”是指“光芒”,白瓷刺目使用不便。无论是指何种之芒,一段时间,皇帝本人确“弃定用汝”。宫廷用瓷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对其所用瓷器的选择与取舍可以反映宫庭的生活,及当时人们极具代表性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会影响到部分人使用瓷器的理念,尤其是极具影响的上层社会。但我多年研究,实际此时宫庭依然大量使用“芒口定瓷”和精品正烧定瓷,并没有“弃定”。
“弃定用汝”之说得到后世公认,而我多年研究定窑的认识,恰在此时期定窑在宫廷作坊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御用作坊,并且使用十分严格,大量宫廷用瓷的款识也在此时集中出现。
所以,“弃定用汝”之说既不是正史记载,也有误传和夸大的可能。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五、南宋宫廷定瓷的性质
南宋宫廷使用的定瓷,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目前所见杭州出土的大量实物,可知多为金代定窑产品,即使偶有北宋产品,也是极少数特例。
定窑本是由民窑发展而来,在北宋中后期出现专用宫廷作坊,这部分可理解成北宋“官窑”。其数量极少,质量极高!大家所认知的北宋宫廷诸如“尚食局”、“尚药局”及大量龙凤纹饰的定瓷,多是金代仿北宋的产品。虽然这类定瓷在金代也是定窑精品,但已完全失去所谓官窑的性质,其产品质量与北宋“官窑”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北宋宫中用瓷,根据器物本身时代及铭文判应是宫廷所用,同时也说明宋晚期徽宗时代宫中也使用定瓷。在我收藏的2300多片龙纹标本中,只有在海南存放的1400多片龙纹标本,是北宋宫廷用瓷。至于全国各地藏家手中的定窑龙凤纹等标本,肯定有北宋宫廷用瓷,但大部分并不是北宋产品,应为金代的仿品,两者质量差距很大。一般来讲:高白度划花龙凤纹饰为北宋产品。
宋金和议后,为休养生息、富国强民,双方十分注重代表国力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定窑在金代虽恢复到繁荣昌盛的地步,而且金国皇族也使用诸如“尚食局”、“尚药局”及大量龙凤纹饰的所谓宫廷用瓷,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族习俗,金国宫廷用瓷并不规范,有大量贵族及平民使用的迹象。此时期定瓷精品迭出,但与北宋“官窑”相比,自是逊色很多。
由于整个民族的审美,及延续北宋时期人们迷恋定瓷的情节,当时南宋宫廷也以使用定瓷为荣,甚至一度把定瓷排在了官窑的前面。南宋宫廷及民间使用的定窑既不是以往专家认为的北宋遗物,也不是南宋宫廷在金国的定烧,而大多应是民间贸易瓷、走私瓷,连定制都不是,所以不能理解成官窑烧制,从杭州出土大量的、不同质量的宫廷后刻款定瓷可以说明这个情况。
由于南宋当时的国力及手工业发展状况,没有大量的精品官窑供宫廷使用,因而作为贸易瓷的定窑及龙泉等普通窑口,经过一定的优选也大量在宫中使用。南宋宫廷使用的定瓷,多是金代定窑的普品,精品很少,经贸易运到南方,优选后进入了南宋宫廷,并多刻上铭文以示珍惜和区分。所以,南宋宫廷使用的定瓷,包括大量后刻铭文定瓷,不能理解成皇家用瓷,更不能定性为宫廷用瓷的水准。
从大方向来讲,金代定窑规模极大、精品迭出,此时期南宋宫廷用瓷代表不了定窑的高度。历史和人生往往都是一样的相似,徽宗极度的奢侈和虚荣,带来了子孙的寒酸与尴尬。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六、宫廷用瓷装饰的艺术成就
中国传统艺术殿堂,自远古岩画、陶器始。但唐宋以来,人们把瓷器装饰纳入了工艺美术的范畴,属匠人制作。甚至现今人们也认为,正统的美术应为文人创作,因而不承认瓷器为艺术创作,实际不对也不公正。
如果一定要说在艺术方面存在文人和匠人,那么他们是该有所差异。因为中国的审美,读书与不读书,思考与不思考,对艺术的理解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文人和匠人的界限并不明显,也存在二者统一。
以定瓷为例,自宋代以来,定瓷一直收到文人的直接参与,宫廷用瓷更能体现出这一点。器物的题材、器型、装饰方法、布局等各个方面深具文人气息,也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至于明清时期,在此表现更为明显,其艺术性、艺术高度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介入人员均是当时最优秀的文人。
定瓷的刻划抽象传神落刀极准,纹饰经提炼取舍,多采用简捷方式直接突出主题。就是一些组合题材,主次也极其合理,主题明确,陪衬意味深长,局部细节又呼应着大的主体。件件作品,构图完整,意境深远。没有对艺术的深度理解、提炼,不可能这么完美。
所以,定瓷各种题材及构图、表达方法,从其表达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可知,肯定有文人的大量参与,优秀的工匠也大量取材、提炼文人的书画等艺术表达方法。而且当时优秀的工匠本身也具极高的文化素养,也是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文人。
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定瓷装饰更多结合了当时绘画方面的意识,深具文人气息。如:器物口沿大量留白,使之意境深远。定窑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工艺装饰,原因是窑口的凸显及白瓷的特点。定窑可理解成真正美术装饰瓷器的起源,如定瓷上的描金,远胜过其他窑口,那是文气十足的文人画。
实际定窑白瓷刻划印装饰,与青瓷和影青表达的效果不同,白瓷的光影效果有特殊之处,斜切下去转折间的顿挫划痕,与毛笔落纸提按顿挫下的浓淡枯湿及线条的变化是一个道理,也是同一种艺术类型和效果。
定窑在北宋年间,器物真实反映了赵宋王朝精细、高雅的艺术品位,反映着那个时代人文的理念和追求。在那个繁荣、精细、文气的时代,所有的艺术形式均受画院典雅之风的极大影响,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之高、之迷恋,整个社会对审美的要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达到了古今罕有的高度。定瓷的淋漓表达,要比书画难很多,只是人们也没有认真去研究、关注和欣赏。实际定瓷的艺术高度和欣赏性,毫不逊色同时期令人惊叹的宋画。
从艺术角度去剖析定瓷,尤其孩儿枕、侍女枕、动物类瓷塑,画面生动,前后有主次,有抑有扬,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盘碗类装饰的艺术处理、效果,其艺术高度毫不逊色绘画。
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具有相当简练的同文化背景下的统一性、合理性,也就是都围绕着、维系着、代表着最高审美情趣、影响广泛画院之风的影响,也是当时社会提炼出来的最高审美理念。定窑各阶段产品质量及装饰题材、精细度,都直接或间接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识及审美取向,沿着历史的脉络去理解、审视定瓷的艺术发展使,与中国美术丝丝相扣,妙不可言。
定窑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大文化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地方优秀的艺术传统。但由于燕赵文化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尤其在汉唐大一统以后,区域性文化表现并不明显,同时也能够被南北方接受和认同。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七、宫廷用瓷的主要装烧工艺
自宋中期始,为节省空间,定窑多采用支圈覆烧工艺,同时覆烧也能解决器物大、薄,易于变形的缺点。
但一些器物:如大钵类、深腹碗类,甚至一些精细的碗盘,多采用单件覆烧而不用支圈。也就是说:只是为了防止器物变形,并不提高产量和节省空间,尤其宫廷用瓷,更能体现这一点。如:芒口龙纹大盘,虽然存在组合支圈覆烧,但肯定存在一定比例的单件覆烧,主要是保证器物规整,避免粘连提高成品率。由于龙纹刻工精细,并不是普通刻工就能达到的水准,要求很高,胎釉用料也精,因而存在不计工本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器物的精细度决定着装烧方式。芒口龙纹单件覆烧与否,与时代、政治、经济关系极大,这也是定窑研究的一个大问题,直接涉及到龙纹的使用对象、龙纹器物性质、社会状况、政权形式等。
目前笔者所收藏的数百件宫廷用钵、碗类残器及标本,全是单件覆烧,从而也说明金银扣与芒口的关系,及定瓷“有芒不堪用”的新解。
此时期这些单件覆烧,内多置放小的器物,尤以瓷塑人物、动物居多,这也正是此类小件数量众多的缘故,也可理解成特殊形式的覆法套烧。
以往,人们对此认识错误。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八、几例宫廷用瓷
1、双面刻工的精品
在定窑整个烧造历史中,双面刻工器物较为常见,尤以金代外刻莲瓣纹内刻花卉、大钵居多,是同时期定窑产品中质量较好的器物。
定窑双面刻工器物虽多,但这种以荷花、牡丹为主要题材,并结合篦状复线表达的极为精美的双面刻工盘碗器物却很少见。除覆烧形成的芒口,里外满釉,优良的瓷质镶嵌金银扣后完美无瑕,堪称同时代瓷器的顶峰之作。
经过多年仔细研究对比,我确定这种艺术程度相当高的里外刻划花卉盘碗为宫廷用瓷,这类十分精美的产品与大量的双面工产品有明显的官民之分,目前这种风格的定窑器物,国内外各博物馆十分少见。
北宋中晚期,宫廷使用的定瓷艺术成就极高,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这并不是民间作坊所能企及的高度。因而存在宫廷作坊、宫廷粉本的可能。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2、鹤纹大钵
神秘高贵的鹤总与人们美好的愿望相伴,是吉祥、福禄、长寿的象征;更是仙界神禽,能使人驾鹤西归、羽化成仙。经数千年,鹤文化已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且渗透到了许多领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此器物外刻莲瓣,内刻三只神采飞扬的云中飞鹤,经多方考证,为宫廷用瓷。
对标本的认识解读,不能仅限于对定窑瓷器的认知,更多应是对历史背景下人文的认知。
标本的题材、构图、技法与瓷质、器型这仅是表面现象,通过这些,我们应结合时代背景、社会制度探索古人对美的理解、情感生活、理想追求,以此引导今人的幸福生活观。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3、双面龙纹刻工碗
北宋宫廷用瓷的界定非常困难,仅从器型、纹饰、瓷器质量等,由于定窑使用阶层及背景的特殊性、复杂性,是不能界定的。结合准确的出土地点,与同时出土的大量器物进行横向对比,再从文化背景、艺术高度方面入手,方可准确判定。
这是研究定窑的大问题之一,因而这些年我十分认真对待这个问题,陆续确定了一批标准的北宋宫廷器物。
双面刻工龙纹碗从原料选用开始,一系列工艺技术就与民窑有明显不同,而且器物的整体艺术高度明显高于民用产品。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
269、宫廷用瓷款识的判定
自正藏品(此类远景橱柜为新仿)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