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瓷款识总述

 金卡罗 2020-05-18

    定瓷款识按技法可分为:刻款(划款)、印款、书写款、后刻款四大类。

 

一、定瓷刻款(划款)又分为:

    釉上刻款:器物上釉后,铭文在坯体阴干之前刻划而成,称釉上刻款,此类较多。

    釉下刻款:铭文先在坯胎上刻划而成,再上釉入窑烧制,称釉下刻款,此类较少。

    釉上、釉下刻款并无规律可循。

    目前已知的刻(划)款有:官、新官、易定、会稽、尚食局、尙药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定州公用、乔位、东宫、龙、陈押班、东宫卫、天水郡、双官、李、李翁、寿、朝真、花、子温、吾使、永阳、疑川记、琅琊深甫、刘万立、孟、曹、二、三、文耳、准题奴、拾伍、彦瞻、王六……制作者、订制者、姓氏、诗词、文章、记事及随意刻划等,千变万化,不可胜数。

    定州净众院塔基出土的至道元年铭文白釉盖罐,通体刻发愿文58字,笔画顺畅,顿挫有力。目前所见字数最多为70余字金代定瓷诗文枕。

 

 二、定瓷印款款识

印款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款识少一些,但也极为复杂、精彩,而且印款器物多为同时期定窑的上品。

印款又分为模印和戳印两大类。

    模印:也就是在模具上刻铭文,结合图案又翻印在器物上烧制,多数器物铭文显现为阳文,少部分为阴文。主要是作坊记号,个别为吉祥语,十分精致美观,多发生在金代,少量存在其他时期。

    如:定苏一造、李小翁、李翁、李、富、贵、合、松鹤、XX题记等等。其中李翁李小翁,是雕刻印模工匠或瓷器作坊之押记。

    戳印:在坯体未干之前戳印,作为标识,釉上釉下均存在。

    如:流失国外的内底楷书阴文定州公用素面盘,印款还有定州公局定州酒局、“定州公厨”、定州公用(定州公用还存在刻划款)等等,均在盘碗类器物内底部阴印稍有不同的楷书,为官府定制之押记,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官府机构的设置。

    其他印款也偶尔可见,如窑具上阴印字,分析是作坊(或窑工)标识,也可能是随兴戏作。

201、定瓷款识总述

自正藏品

 

三、定瓷的书写款

    书写款有以下几种情况:

   (1)、烧成前在器物底部或器身上舞文弄墨龙飞凤舞的字体可谓一代风流,多以铁为呈色元素,也就是人们所云的褐彩。大都出现在北宋晚期、金代,数量十分巨大,如:金台馆、幕、段、如、刘、元、……及诗词、吉祥用语等等。

   (2)、烧成后墨水书写,如定制塔基出土双碟盘墨书款。

   (3)、二次入窑低温红彩则少见,如:上海博物馆藏后加红彩长寿酒刻花小碗。

 201、定瓷款识总述

 自正藏品

 

四、定瓷的后刻款识

    后刻款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人们所刻写的。多在瓷器使用阶段发生,流通阶段也少量存在,主要是家族标记或使用者标识。

    此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款识众多的南宋宫廷用瓷,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宫廷色彩,内容之丰富,在宋代瓷器中极为罕见,说明了南宋宫廷对定瓷的钟爱及珍稀。此种铭文大多沿用宫廷建筑名称、使用部门、使用瓷器的主人职务、封号、姓氏,大多为南宋皇族及贵族。铭文字体工整,但欠自然流畅,缺乏自然转折及笔锋变化,估计应为玉工所用圆形工具砣子所刻,如:皇太后殿、内苑、坤、寿慈殿、东宫、凤华、奉华、德寿、承光、钟秀、寿成殿、殿、皇后阁、慈福、聚秀……

    对于南宋宫廷大量使用的后刻款定瓷,这些年我也做了一些研究,定窑遗址没有发现南宋宫廷定制的迹象。从当时两国的关系来看,即便是和平时期,也不过是边贸活跃,并没有发展到南宋宫廷来金国区域的定窑定烧情况。所以,南宋宫廷后刻款定瓷来源北宋遗留、南宋边贸、抑或走私这三个方面。虽然在入宫前仔细拣选,但无论哪种情况,南宋宫廷后刻款定瓷与北宋宫廷使用的定瓷有本质的区别,精美程度更是有天壤之别。

    后刻款中除乾隆御书刻诗外,历代民间款识更是不可胜数,现今老瓷片仿刻各朝伪款更是大量出现。

    从丰富的定窑后刻款铭文可以反映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人士使用定瓷的情况,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不同朝代的人们审美追求和定瓷的珍稀度。

201、定瓷款识总述

自正藏品

 

五、金色划痕似款识

    遗址及全国出土的定瓷及残片,有一部分具各种图案的金色擦痕,而且坚固难以去掉。此类擦痕器物比例不大,大多擦痕极其简单,复杂图案及大面积擦痕则较少,极少数也有划字迹的,应为古人有意为之。

    所擦划的器物类型,部位及多变的图案没有规律可寻,大多是出窑后至商品流通前这一阶段所擦划,也就是说多在窑场及集散地定州等地。所以有人说是窑口的标记;也有人说是次品的标识;至于描金之说,则属笑谈。

    如果是窑口的标记,有些部位擦划严重影响美观,而且图案过于复杂,面积也过大。如果是次品的标识,也存在这些情况,而且大多并非次品,所以这两种说法难以合理解释。

    目前未发现附近有此类矿物可直接在定瓷上产生这种金色划痕。我分析:器物在出售前上面黏附一些诸如釉料、胎泥及生活胶状物等等,用金属刀具刮去后所留下的痕迹,历经千年氧化后划痕则呈现金色。

    1、比如:在地板砖上,用铁刀划痕呈浅黑色,擦拭不掉,氧化后成金色。

    2、我有一模具残片,外沿与此类金色划痕相同。分析认为是古代金属修坯刀留下痕迹,经千年氧化呈金色。

    3、近日偶得几片标本,上擦划等字,似乎又与款识有关,或部分代表款识。

201、定瓷款识总述

六、“盈”字款识

    唐朝大盈库从开元时期设置一直延至唐代末年,入奉大盈库的邢窑字款白瓷出现在盛唐时期,晚唐仍有少量,与大盈库设置时间相符。从目前情况分析,定窑新官与邢窑字款类贡瓷似乎存在一种承启关系。定窑自晚唐出现新官始,其规模、质量已独步南北,影响海外,因此入奉宫廷的贡瓷很有可能由邢兼定

    皇宫以往使用的器皿以金、银、玉、木等材料为主。我分析:晚唐武宗年间,李氏王朝为厉行节约,遂出一批精美的仿金银器图样官府公用器,在全国各大窑场生产,从此陶瓷开始大量进入宫廷、官府。此时,具贡瓷性质的字款器物在邢窑生产的同时,定窑开始生产也情在理中。

    以往人们认为唐字款器物为邢窑产品,字款器物为定窑产品。现考古证实晚唐邢窑及诸多窑场均生产字款器物,本节就定窑也极可能存在字款器物进行一下论证。

    1、陕西博物院展出的三件字款器物肯定是邢窑产品。以往人们对中晚唐定窑认识严重不足,定窑在中唐就继承了邢窑技术并拓展较快、规模很大,中唐后期定窑部分产品已经不输与邢窑。晚唐时,定窑产品质量已远远超越了邢窑,成为当时生产白瓷最大、质量最精的窑场。从产品质量上,此时定窑有生产贡瓷”“盈字款器物的能力。

    2.、官字款器物大量出现在晚唐各窑口这是不争之实,但其性质仅是官府公用器土贡性质,并未取代入皇帝私库具官窑性质的字款器物。所以,定窑生产字款器物同时,由于其超越邢窑的优良瓷质,具有同时生产字款器物的历史背景。此时,字款器物由邢兼定极为肯能。

    3、定州出土两块字款标本,具典型定窑特征,可作为有力旁证。而且邢窑盈字款器物当时也不可能北运定州。邢窑文管所几位先生,也认可定州出土的两块盈字款标本不是邢窑。

    4、定窑遗址历次挖掘不过是几个小小探坑,与几十平方公里窑场相比微乎其微,而且唐代地层叠压在五代、北宋之下,遗址暂时未发现盈字款标本亦属正常。

    所以,结合历史背景和实物分析,晚唐定窑极可能生产贡瓷性质的盈字款器物。

附加:以往邢窑盈字款器物多为素面,偶有仿金银器压棱、曲口等。2010年4月西安晚唐地层出土了十几件绿釉盈字款和20余片有印刻纹饰的高温白瓷盈字款标本,其纹饰均为釉下模印单鱼和刻划荷叶纹、花草及排列圈环等等,极其精美,成就极高。

    西安出土了这批盈字款白瓷标本后,我与定窑标本进行了仔细比对,并专程去了邢窑内丘、临城等地,与参加过邢窑挖掘的文管所先生们,进行了认真的交流(仅用图片)。因邢窑未出现此类标本,所以,他们对西安这批标本,没有肯定窑口。

   我曾对比过大量的邢定标本,西安出土的这批标本与定窑风格有明显差异,我倾向于邢窑产品。对广大的邢窑区域来讲,考古挖掘的部分毕竟很小,邢窑没有出土此类标本也情在理中。

   对于邢窑和定窑这两个窑口的研究对比,确是古陶瓷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201、定瓷款识总述

七、款识的书写位置

    从定窑铭文的刻划位置可分为:日常使用时不可见款识和可见款识。

1、日常使用时不可见款识

    如:新官尚食局(也有可见款识)、会稽乔位等等。

    自晚唐出现至宋早期消失的新官款铭文定瓷,均刻划于器物底足,书写精粗不一。唐代多为楷书官,宋代多草书官,由此明显看出100多年文化的演变。

    崇宁三年后出现的尚食局尙药局铭文器物,由于存在书写位置的差异,因而字体差异较大。尙药局写于器物侧面,日常可见,规范端庄;尚食局铭文刻划于盘碗底足,平常使用时不可见,以狂草为主,潇洒飘逸,彰显北宋晚期浪漫纵横的书法神韵。

    字款铭文,从宋中期至金代一直少量存在,时间跨越较大,因而书写差异也很大,瓷质并不十分精细。内部纹饰及器型变化也大,从各方面都无规范的迹象。从此类铭文器物存在的时间看,有少量是北宋宫中之器,多为金代迎合市场之伪器。

    定窑的精品往往出在达官贵人定制的有铭文器物,如:会稽乔位等,铭文位于器物底足正中间,书写遒劲端庄,结合精致的旋切工艺,优良的瓷质,为同时期定窑精品。

    此外,粗瓷上的铭文,字迹大小不一,位置也不确定,有布满足内,有偏于一隅,以姓氏居多,刻划乏力粗糙,为普通百姓所定制。

2、日常使用时可见款识

    日常使用时可见款识,如:尙药局至道元年盖罐、满字残盘、印花盘碗口沿处李小翁等等。至于上海博物馆金代后加彩长寿酒等书写铭文和金代深受磁州窑影响的墨书铭文,本节不加以阐述。

    尙药局铭文与尚食局等铭文均出现在崇宁三年后的同一时期,此时定窑方为传统意义的官窑。日常摆放可见铭文的尙药局器物,目前所知均是大小不一带子母扣的药罐,铭文刻于侧面,上下相对。这类文字,虽然字体功力略有出入,但不是信手刻划的,虽说并没有严格的规范迹象,但均是严谨认真的楷书刻划,且字体大小与器物和谐,加上良好的胎釉,精细的旋切工艺,更加体现出了器物端庄的韵致,充分彰显皇家用瓷的高贵。

    定州净众院塔基出土的至道元年铭文白釉盖罐,通体刻发愿文58字,笔画顺畅,顿挫有力,字字含义,字字见情。当年这件器物虽为普通居士定制,但却是专为佛教法事所用的器物,器型端庄秀丽,胎釉良好,与刻划极佳的铭文,结合成礼佛之器,无不显示着信徒的虔诚,佛祖的浓浓爱意。

    满字铭文残盘标本,现残存十余字,为笔者收藏。其洋洋洒洒的草书,从字体功力来看,并不是匠人所为,刻划内容为文章类。应是文人即兴之作,观赏之用。

    印花盘碗口沿回纹处,李翁李小翁等铭文,规整纤细,与印花回纹巧妙结合,应为刻模工匠之押记。虽日常可见,但不明显,同时也体现一种人文之趣。

日常使用时可见的铭文,在精细器物上均极其精美,这缘于定瓷的成本很高,人们珍惜之故。偶见草率刻划”“姓氏等,皆为粗瓷。

201、定瓷款识总述
 

八、定窑复杂款识之因

    1、漫长的烧造历史

    任何一种文化究其源头都可以追溯远古而影响至今,所以人们对定窑的烧造历史有不同的说法,甚至有人说定窑从烧陶开始至今天都应算其烧造历史。从定窑遗址的确发现了上古烧陶的遗迹,及北朝末到隋代的粗青瓷,也有明清仿古定瓷的痕迹和今天的十几家仿古作坊,但这种瓷业的规模、质量、影响及艺术成就在定窑辉煌的历史中,确实可以忽略不计,过于强调这些,势必对定窑的烧造历史、瓷业文化缺乏一个理性的理解。

    目前学术界受文献和考古资料的限制,对定窑的创烧上线争议较大,主要有初唐和晚唐说。历次遗址考古挖掘,由于受探方的限制,此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实际上,在涧磁村红土捻(桃树园)地表就有隋末的青瓷遗存,这一点冯先铭先生早有定论。

    唐早期烧制具有隋代风格的瓷器应为定窑的初创期;中唐有一定成熟;晚唐五代为开拓期;鼎盛于北宋早期;繁荣于北宋中晚期、金代;衰落于元代;亡于明早期。这种说法基本是合理的,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今的考古资料大致吻合。

    2、巨大的窑厂

    以往人们形容定窑是“十里窑厂”,实际定窑在漫长的烧造历史中窑厂十分巨大。

    定窑隋代初创在红土捻(桃树园)附近;唐早中期在北镇附近就有了一定的规模;晚唐五代又扩展到涧磁区域,此刻野北、燕川也有零星粗瓷作坊的出现;宋早期时,目前遗址保护区域已具相当规模。

    以定窑当年的影响,并能够给很多地区提供瓷器,并不是现今遗址地表遗存所能代表的规模。从目前地表状况来看,不足以支持定窑这么大的影响和全国这么大的出土量。虽然定窑遗址目前遗存十分壮观,实际当年定窑遗址窑业垃圾应该很多,千年分散和流失,地表已难及百分之一。

    在定窑遗址保护区域外,也陆续发现一些烧造瓷器的遗迹,也许有人会把这些区域列入定窑系或认为是当地零星土窑作坊,经笔者多年仔细对比标本分析,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我要说的这些目前遗址保护区域外遗迹,特指在宋中期以后,尤其在金代时的作坊。这些作坊不仅仅是指近年灵山镇附近保护区域外发现的遗存,就是在定窑遗址百里以内也比比皆是,现在沿着S335公路,依然能看到一些遗存,甚至远在定州城南也有这类遗迹。这些作坊的总体数量,远远超越了遗址的规模,但由于分散,个体相对较小,因而遗存并不丰富,经千年的岁月,大多被尘埃淹没。这些遗迹可见的遗物非常少,没有相关的知识和针对性的认真探求,确实容易忽略。

    这些作坊的共同特点是:工艺技术全承定窑宋中期以后的所有技术,原料有可能均来自灵山盆地,也就是与定窑遗址采用相同的原料、相同的工艺,粗瓷、精细瓷都与定窑无二,而且产量非常庞大。经多年分析,我认为都应归入定窑生产区域。

所以,烧制了700余年的定窑,中心区域就有几十平方公里、数千座窑炉,远至定州城南都有零星的窑炉作坊,可称百里窑厂。

    3、瓷都的多方需求

    很长一段时间,万商云集的定窑窑厂,大量产品流通边陲至海外,定窑确以“瓷都”之姿屹立于东方,影响着世界。

    由于定窑数百年瓷都的地位,各方需求就多,各文化在此交流汇集频繁,不仅其艺术成就高,产品的时代文化元素也多,款识铭文也就很多,如一部社会史记录了多个政权的变迁和社会兴衰。

    定窑,作为一个载体,演绎着这一方山川风物下浓浓的人的情怀。七百多个春秋的悲喜哀愁,用定窑诠释着我们伟大的民族。

201、定瓷款识总述

 总结:

    定窑自晚唐走向成熟之际,至金代数百年的烧造历史中。其优质的原料性能,深厚的瓷业文化,保证了器物的洁白和俊逸,符合了人类崇尚白色的心理,也是引导着时代审美的上流社会使用,定瓷成为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无时不反映着时代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

    当时的白瓷是最高档的日用、观赏瓷。代表着审美方向的宫廷、官府和富裕阶层以使用定瓷为荣,大量定制,为区分界定,因而留下了无数有标识性的款识。多以姓氏、人名为主;也有地名、官府机构、用途、及押记符号等等。

    定瓷铭文在整个烧造历史中,精粗产品均存在,窑场所刻铭文大体可分为定制者押记和窑工随意刻划两种。铭文的刻划位置与字体、功力、定制者身份、时代文化背景、瓷器精细程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其款识大多随意、流畅而不乏功底,唐尚法,宋尚意在定窑铭文中有所体现。

    《中国陶瓷史》说:定窑瓷器带款识的15种与宫廷、官府有关,实际远不止15种。款识并不是衡量定瓷的标准,对定窑款识要有正确的理解,从收藏角度对有款识的器物更要有理性的认识。

    定窑750年的烧造历史中,宏大的窑厂,针对不同的使用阶层,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元,这些文化交流最为多元频繁的时代,定窑的器型、铭文、装饰题材灿若星辰,不可尽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