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曲阳县在宋代属定州,而定州在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也是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曲阳瓷业的集散地。定窑瓷器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又一大的瓷窑体系,它始烧于唐,之所以烧白瓷是受临近的邢窑影响,唐时邢窑盛名满天下,后来定窑盛而邢窑衰,至宋时人们只知有定窑而不知有邢窑了。考古资料显示,山西平定、阳城、介休等地也烧制定窑风格白瓷,其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瓷系的产品也的确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其造型规整,胎薄而质坚硬,从来没有因烧造而严重变形的,釉细腻,玻化程度高,即使年代再久釉面也绝没有开片纹,制瓷的精致程度比起明清瓷器的精湛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五代至宋早期,定窑瓷器可以说是脱颖而出,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外也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瓷器,但烧造量很少,因此传世品很少。定窑瓷器真正到达鼎盛期是在北宋中后期,许多装饰方法被大量采用,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据《归潜志》记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白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
划花也是五代至宋早期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用力轻重有度,画纹深浅有致,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的、双花并开的、莲花荷叶交错而出的,
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尤其在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这应看成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但也同时给定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关于定窑瓷器有的在底部刻“官”字款的瓷器,近些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出土的“官”、“新官”字款瓷器资料的日益增多,研究者对其年代、产地和“官”字的涵义等问题展开了较全面的研究,已初步取得了令人属目的成果。“官”字款不仅仅刻在定窑瓷器上,目前发现或可确定烧制“官”、“新官”字款瓷器的窑有: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浙江越窑等。它们的年代,据资料显示:最早者为晚唐时期,以浙江临安唐昭宗光化三年(900)钱宽墓和约葬于唐昭宗天夏元年(901)的水邱氏墓出土的为代表;最晚者,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认为“约在赵宋建国前的辽代初年”,有的则认为可到北宋后期。目前所见其出土单位有明确纪年的,以辽宁朝阳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耿延毅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为最晚。窑址发掘出土的,以1985—1987年河北曲阳定窑遗址发现的为最晚,均出土于该遗址的早期文化层中,其“年代不晚于北宋初年”。对于已知的非纪年单位、窑址地层出土和传世的资料,我们参照纪年单位出土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了粗略的排比,发现最晚者为北宋早期,即太祖至真宗时期(960——1022)。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及传世的近80件带“官”或“新官”款的瓷器绝大多数的器型是碗,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罐,这些器物大多出于五代末到北宋前期的墓葬之中。由上述可见,“官”、“新官”字款瓷器的具体年代为唐代晚期至北宋早期,而“官”、“新官”字款中的“官”字,并不是“官窑”之意,而定窑的款式也不单单就是刻“官”或“新官”款,也有刻“尚食局”或“尚药局”的,河北易县的传世定器有刻“易定”二字的,是早年出土于同一墓中,刻字也出于一人之手,字体瘦劲有力,一笔呵成,时代也属五代后期,另外,还有早年出土流失到国外的定窑白瓷,盘底刻的是“会稽”二字,可以肯定的说是当时吴越钱氏定烧之品,因吴越钱氏统治地区属“会稽”郡。还有一些带铭文的瓷器是宫廷玉工刻的,而且都是在烧窑前刻在胎坯上后上釉入窑一次烧成的。这些铭文都与宫殿建筑有关,如“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其中“慈福”“德寿”是为其时的德寿宫、慈福宫的简称,清朝人朱彭在《南宋古迹考》中多次提到了它。此外,“凤华”“聚秀”也是宋代宫殿的简称。所以以上这些铭文都是当时的官府机构光禄寺下属的太官署及宫殿的简称。
白定器很多,黑定、紫定器现在也常能看到,而关于红定器、绿定器就很少见到,甚至至今都是难得一见啊。
关于红定器,在宋人邵伯温《闻见录》中“定州红瓷”条云,“仁宗一日幸会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已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关于定州红瓷,苏东坡也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目前公开发表存世的紫定、紅定相当稀少,据有关陶瓷专家的调查和不完全統計,日本有紅定两件,韓國有紅定两件,美國有兩件。中國吉林省一個紫定印花碗,北京文物管理处保藏紫定蓋碗,一九九零年北京故宮文物精华展,展出一件安徽省合肥出土的北宋紫定金彩盘口瓶,可惜金彩已脫落。辽宁省阜新市辽墓也出土了一件定窑酱紅色釉碗。
关于绿定器,195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北涧磁村定窑遗址时发现过两片绿定器的残片标本,其胎色洁白,其中一件睡刻云龙纹,与存世白釉刻云龙纹基本相同,可以肯定是定窑的产品。据记载,当年在遗址调查时就此访问过当地的居民,说过去涧磁村看见过绿釉瓶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并应该相信定窑绿釉有瓶、盘等器物的存在,而且有刻花装饰,这是我们过去所不知道的。可见红定器、绿定器在五代及宋早期都确实有过,但传世至今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此件五代至宋早期定窑绿秞花口玉壶春瓶,高29.0厘米。此瓶从造型以及胎秞的特点看,其制作方法、刻花技法(尖毛竹划成,有宽窄深浅,有毛边)及底部的行书“官”字款和圈足宽窄不一都是五代至宋代初期定窑的风格,器形罕见,比例协调,端庄大气,早期玉壶春瓶样式,深底,纯手工制造,泥条盘筑而成,颈部可见旋纹,花口为人的拇指与食指对掐而成,花瓣有大小,手感轻,胎质特别坚硬,磕之声音如罄,釉面有缩秞点,其包浆自然,老化程度也极具年代特征,存世量仅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难得的古瓷藏品,且传承有序,历经千年不伤。
说明:此瓶是倒过来烧制的,因为在瓶的内底有一支点痕迹,是用长条的物体撑着烧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