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崖上的村庄:你的扶贫之道是什么?(含相关视频和图片)

 姩躎艌簐涊蘖陧 2016-05-31




本文为《经济学家告诉你》原创首发




▲ 最近网络在热传“悬崖上的村庄”的视频。


视频讲述的是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狮子山的半山腰,海拔1300米到1500米之间,靠“天梯之路”维系与外界联系的一个叫做勒尔的村庄。我没有李白的才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比蜀道还要难的“天梯之路”,就借用记者文章中的小标题来做一个简单描述吧:路有多险?藏在悬崖上肉眼难见;路怎么修?20年来藤变钢索木梯变铁梯;孩子咋办?腰系绳索爸爸当“保镖”。这条路,共有梯子12段,218级,是村民外出的唯一通道。




“我背一百斤玉米下山,人家山下一百斤可以卖100元,我就只能卖90几块钱!”村民说:“他知道你是山上下来的,不可能背回去。”即使买一包盐巴,村民也要来回走上一上午。


村民们渴望改变,他们渴望有一条畅通的路!




村民们渴望的新路,凉山州与昭觉县已经在行动。有人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沿着古里大峡谷修一条栈道,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村民出行方便,还可以借峡谷原生态资源,搞生态旅游,盘活勒尔村的经济。可是,建设资金将超过昭觉县财政支付能力。第二方案是“村村通”,即接通邻近村的通村公路,把公路修到村后的山包包上。但这个方案仍然需要资金4000万元。昭觉县全年财政收入才一个亿,即使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400万元计算进来,也需要拿出近一半财政收入给勒尔社修通村公路,还是“囊中羞涩”。更为具体的是,昭觉县境内有33个类似村没通公路,所需总资金,对于昭觉来说,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


与此同时,修建这条路还有很多现实冲突尚待思量。按照通村公路标准修,势必会严重破坏狮子山生态环境。如将路变窄,又会给通车能力带来困扰。同时,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是,通村公路必定会绕行很远,这对于村民来说,实用价值到底有多高,也值得进一步考量。




人们在困惑:这条路该如何修?让悬崖村告别天梯之路的这道题,该怎么解?


然而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只是想着怎么修路呢?难道修路就是扶贫的最好办法?


地球是圆的,抛开两级不论,本来没有中心、偏远之说,为什么一些地方成了中心地区,另一些却成了偏远地区?因为一些地方物产丰富,人口和要素向那里集聚,于是就成了发达的中心地区;另一些地方因为物产不丰富,人口要素不向那里集聚,于是就成了偏远地区。




当今是全球化生产,沿海和大城市天然具有竞争力。试想,古代经济中心在中原,为什么到近代就转移到了沿海?难道古代的中原人勤劳智慧,而他们的子孙却愚笨懒惰不成?难道古代的沿海人愚笨懒惰,他们的子孙却又勤劳智慧不成?这不符合遗传学规律啊!


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没有富裕起来,我们怎么可能指望今天就能呢?


人口必须向沿海和大城市流动。城市越大越好,人口越聚集越有竞争优势。大城市人均收入比中小城市高,中小城市又比农村高,就是活的证明。中国要放弃户籍制度、把土地分给农民、放弃农地改做工业用地的限制,把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下来,彻底打破人口流向沿海地区、大城市的限制,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从沿海征税,去补贴偏远山区。




不要担心农村荒芜。土地荒芜、乡村衰败表明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有看头。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真的就希望农村衰败。农村当然也要繁荣才好,但是这个繁荣,不能靠政府从发达地区抽税然后去补贴来实现,而应该把土地产权界定给农民,让土地兼并流转,让城市的富人和资本到农村,从小农经济转向现代大农业来实现。


我总是说,我希望家乡荒芜,成为蛇鼠的天堂,因为只有这样乡亲们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政府与其花钱让农民在山区生活,不如拿这钱帮助他们在城里安居!


他们在那里祖祖辈辈能挣4000万元吗?与其4000万元修路,何不把村民转移出来?


从管理经济的角度讲,“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句误国误民的谬论,正确的做法是圣经故事讲的“让有的更加有”。“让有的更加有”,没有的也会变有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了,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就会向那里集聚,他们在那里会比在偏远落后的家乡挣多得多的收入。


我们一定要清楚,振兴西部、地区平衡发展的想法是错误的,也不可能有好效果。正确的做法是促进人口、要素自由流动,哪里繁荣,哪里就是经济社会中心,哪里衰落,哪里就应该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如此政策才是顺应天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社会繁荣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