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砍柴的记忆

 广平堂资料室 2016-05-31

砍柴的记忆

 

耕田、耙田、车水、插秧、砍柴…。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农活中,我最不愿意干是就是砍柴。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七月的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母亲说,眼看柴火都烧完了,你能不能明天上山去弄点来?

其实,我已经知道家里没有柴火烧了。只是实在不愿意干这种活。尤其是夏天。但是,既然母亲开了口,不去还是不好。再说,我刚从学校毕业回到家里不久,生产队还没有将我纳入必须出工的劳动力管理范围。上山砍柴用不着请假。而父母亲则不行。农忙季节,他们是不允许请假上山砍柴的。那个时节,柴火是农民做饭,煮猪食的唯一燃料。没有柴火做饭,就得吃生米。这个简单的问题太现实了。

别无他法。只能上山去砍柴。

第二天一清早。吃了点母亲给我做的头天晚上吃下的剩饭,就匆匆忙忙的上了山。经验告诉我,夏天上山砍柴必须赶早。必须在天气还不是很热的时候将柴火弄到手,不然的话,很可能会受不了。

我去找柴火的山叫甘港山。离家里所在的屋场距离倒不远,就在村子的后面。山地面积也有1000多亩。历史上就是家乡人取得竹木材料和燃料的场所。那里也曾经竹木茂盛。只是由于多种原因,当我进山砍柴的时候,山林毁坏已经很严重。绝大部分山头上都长满了芭茅。尤其是离村庄比较近的山头上几乎看不到像样的树。要砍柴必须到深山里头去。

我从家里出发,紧走慢走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越来越窄,坡道越来越陡。路边的芭茅和刺藤将我的手和脚划得生疼。露水把腰身以下的衣服都湿透了。这些,我都顾不了那么多了。一心想找个有干柴火的地方早点弄担柴回家。

进山砍柴的人不少。当我走到一个名字叫雷打尖的地方时,看到同村的一个小伙伴正站在山口子上犹豫。我问他,是不是想从这里上去?他回答,是。只是担心正坡上可能找不到了,要到反坡上才能找得到。

他说的正坡是指山坡的正面。在这个坡面上找到的柴火可以从高处丢到低处,集中的时候方便,省力。而反坡,则是指上到山顶之后还要往下走。弄到柴火之后。要先将它从下向上搬运到山顶,而后从山顶溜送到山脚,最后才能将柴火整理到柴担子里挑回来。麻烦,费时又费力。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跟着他一起上山去找柴火。

我们顺着山沟往上爬。山坡很陡,没有路,只有一条小水沟。我们便顺着小水沟,很小心,很费力的一边往上爬,一边左顾右盼的寻找我们希望得到的柴火。可惜,映入我们眼帘的,除了满山青中带黄的芭茅,就是讨厌的带刺的藤类植物。没法,只好慢慢的继续往上爬。

终于爬到了山顶。两个人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好在一阵凉风吹来,感觉真好。

“你看,那些黑色的树就是前年发山火烧死了的。咱们下去一人砍两到三棵,拖上来,就是一担柴。”小伙伴用手指着反坡下对我说。

我看到了他说的那些死树。只是目测距离至少也有500多米。而且根本没有路,茂盛的芭茅把山坡封得死死的。坡又陡。要把那些树砍倒再拖到山顶上来肯定不容易!我心里一紧。

但是,没有别的办法。我来不及细想就跟在的他的后面钻进了浓密的芭茅林,慢慢的向着死树的方向挤过去。

终于看到死树了,而且还不少。小伙伴告诉我,“这些都是前年冬天发山火烧死了的。好多人都知道,只是因为路程太远,也太难走。我今天也是没有别的办法才到这里来的。你莫砍多了。砍多了,搬运不回去也是白费力气。”

小伙伴是我同屋居住的邻居。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基本上没有上过学。很小就上山砍柴。他比我有经验得多。

于是,我学着他的样子,挑选了干得很透的三棵树砍下来。用藤类植物绑成两小捆。开始往回返。

别看只有两小捆柴火,要弄到山顶上去还真是费了不少劲。主要是反坡,从山下往山上搬,没有路,且很陡。尽在芭茅丛里挤。好在有小伙伴在前面开路,我在他后面跟进,还稍许轻松点。

当我把第二小捆柴火好不容易拖到山顶上的时候。累得连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口渴得喉咙里冒烟!要是有口水喝该有多好!但没有地方找,只得强忍着。

幸好,山顶上吹来了一阵凉风。我赶紧把上衣脱下来,光着膀子享受那难得的惬意。顺手把湿透了的上衣卷起来一拧。汗水便从中挤了出来。

站在山顶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脚下,家乡的屋场清晰可见。黑色的瓦屋顶上升起了阵阵炊烟。到了做午饭的时候了。

要是能从这里架一根空中索道到屋场里去该有多好。我带着柴火坐在索道车上只用不到10分钟,就能轻松地赶到家里喝茶吃饭!

“想得倒美!只要不用这么费劲的到这里来砍柴就享天福了!”听了我的想象,小伙伴笑了起来。

尽管很渴很累,劳动还得继续。我和小伙伴接着费劲地将那两捆柴火往山下移动。路实在不好走,但好在是下坡,且是一条沟,我们就扛着柴火的前头,将柴火拖着往下走。摔跤是难免的。好在总算是安全地到了山脚下。

在山脚下,我们将柴火整理成40公分左右长的小段。装进上山时带来的,俗语称之为“柴架子”的运输工具内。

做这道工序比起之前的找柴火要轻松多了,但是,因为又饥又累,手里的柴刀砍下去的时候没有力气。还是弄了好长时间才弄好。小伙伴虽然与我同岁,但因为他经常做这种事情,有经验,体力也比我好。他很快弄好之后,就挑着柴担子先走了。

我把柴火砍短装好之后,用扁担挑起来试了试,还真沉!但我还是舍不得卸掉一些。那些柴火的质量真是不错,而且得来得不容易。

我咬着牙,挑起担子往回走。

回家的路比进山的路难走多了。虽然是下坡。挑着百十来斤的担子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感觉实在不怎么样。我走一段路就放下歇一会。每次间隔大概只有十多分钟的样子。

  在我歇到第五次的时候,远远地看见父亲匆匆忙忙地向我走过来。他是在见到同我一起砍柴的小伙伴之后,特地找来接我的。见到我之后,父亲很心痛,说,挑不起,就不要装那么多!小心把人压坏了。

回到家里,父亲放下柴担子,立即从铁锅里端出一大碗热着的米饭。让我先吃。说完就转身出工去了。

那时候的我,真是又饥又渴。赶紧喝了一大碗凉茶之后,就狼吞虎咽地吃那大碗饭。虽然饭食中只有南瓜和霉豆腐那两样家常菜,但我吃得很香。

吃完饭,我坐在堂屋里的椅子上休息了一会,看见远处的京广铁路上通过了一趟客运班车。那是当时家乡人的计时器。时间大概是下午3点多。出集体工的人们每到这个时候都要休息一下。而后再干三个来小时就收工。

我一看,还有点时间,决定再去弄点柴火。进山找刚柴是不可能了。只能到村前河边的小山上找点毛柴。

家乡人把柴火分为刚柴和毛柴两大类。

刚柴,就是我上午弄的那种以乔木类植物的主干、粗技为主的那种。烧的时候烟少、份量足、耐烧。尤其是水份少的干柴,特别受家庭主妇的欢迎。

毛柴,则是以灌木为主的,包括尚未长成的乔木在内的,带细技和叶片的柴火。在烧的时候,烟多,火力小,不稳定,不耐烧。当时的家庭主妇普遍都有眼疾,很大程度都是使用这类柴火造成的。家庭主妇都不欢迎,但在没有燃料的时候也只能用它。

毛柴通常生长在小河边不高的丘陵地。砍伐相对容易。但在夏天干这种活也很讨厌。这种植物通常都和带刺的藤类植物长在一起。砍伐的时候,划破手指、手臂,扯烂衣服是很容易的事情,弄不好,还会遇到毒蛇、黄峰之类的不速之客。干起来也不轻松。

但没有办法。家里等着柴烧。没有好的,差的也将就。

于是,我在天黑的时候,又从河边的小山上砍回了一担毛柴。

这样一天辛勤的劳动成果大概可以解决家里34天的燃料问题。劳动效率实在不高。但在当时,也只能那样。且家家如此。

那个时候,我和家乡人都羡慕有煤本子的城里人,如果农村里的人都能烧上煤,不再那么费力地去砍柴,该有多好!

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而且比想象中的还要好。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放开了煤的计划供应。农民也能买到煤烧了。很快的,耦煤及其加工、使用的器具在城镇和农民中普及开来。煤成了很多农民家庭做饭、养猪、取暖的主要燃料。再接着,农村用电状况的改善,电饭煲、电炒锅、电子炉、微波炉等生活电器的使用普及开来。液化气、天然气也逐步进入农民家庭。

随着这样一些工业燃料取代传统的柴薪燃料。砍柴,作为一项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终于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这样的结果带来的好处是:

首先,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随便走进一户农民的家庭,打开一个按钮就能做饭。曾经有过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做饭时烟熏火燎的场景再也很难见到。家庭主妇们那种因烟熏火燎而患下的“红线锁边”的眼疾和肺病等因环境因素而出现的疾患越来越少见。因烟熏火燎而墙面、屋顶漆黑的房间基本成了历史。

其次,青山绿水有望实现了。曾经的山林毁坏严重的重要原因就是过度砍伐。其中,居民们获取烧柴就是过度砍伐的主要内容。现在,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上山砍柴了。封山育林自然就容易做到了。

再次,生产效率提高了。过去,一户人家为了解决烧柴问题,要耗费很多的劳动力。现在可以把这些劳动力用去打工挣钱或者别的更能体现劳动价值的事情。即便在城市里干粗活一天挣的钱,用来买煤或者液化气也可供一个三口之家烧一个月以上。劳动效率高多了。

还有,孩子们也解放出来了。过去,一些家庭为了解决烧柴问题,不得不让孩子早早地辍学,或者放学回家就得去砍柴,严重影响学习。现在,除了极个别家庭,一般家庭都不会,也不需要孩子们去弄柴火了。孩子们可以放心地去读书了。

国家的发达,社会的进步,从砍柴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可见一斑。

作者qq491197453

20165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