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红霞治疗痞满的经验

 真心人8 2016-05-31

痞满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以自觉心下痞满,胸膈胀满,按之濡或硬,压之不痛或微痛为主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辨痞满须辨清寒热虚实,虚实中亦有寒热之分,寒热中又须辨明虚实。痞满初起应以祛邪为主,治宜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温中散寒;久则以健脾和胃、补脾胃为主,佐以化痰、祛湿、理气、化瘀,消补兼用。同时还应结合胃镜等检查结果,灵活运用经方中温中健脾、辛开苦降、疏肝和胃等法,使脾复升运、胃复和降、升降相济,则痞满自治。

1 调和肝脾,调畅气机

痞满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袁师主张宜和土木,即调和肝脾,调畅气机,散敛合用以治疗痞满病证。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柴胡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酸甘敛阴养血,柔肝缓急,一散一收,既助肝用,又补肝体,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枳实行气散结,泻热消痞,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升清降浊,肝脾共调;与白芍相伍,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以除腹痛;炙甘草益脾和中,合白芍酸甘缓急止痛,且调和诸药。四药配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使气机通畅,气血调和,清阳伸展,厥逆自除。

案 1.庞某,女,45 岁,工人。2003 年 4 月 16 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胃炎 10 余年,经常胃脘胀满疼痛。多次应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满意。1 周来病证加重,两胁及胃脘胀满疼痛,每因情绪不佳而诱发或加重,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略黄,脉弦。此乃肝气犯脾,肝脾不和之证。治宜疏肝解郁。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 12g,枳实 12g,白芍 15g,炙甘草 10g,白术10g,茯苓 10g,当 归 12g,陈 皮 10g,厚朴 10g,桂 枝10g。7剂。常法煎服。服药后病人情绪明显好转,两胁及胃脘胀痛减轻。 原方加减治疗 1 月余,诸症皆消。按语:本病因肝脾不和,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脾失健运,中焦运化失职,故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本方加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当归活血益肝、使肝体得益,陈皮理气解郁、调理气机,厚朴下气和中,桂枝通达阳气、调畅气机。 全方诸药相互为用,以建其功。

2 补泻兼施,标本兼顾

在临床中,常见到由实转虚及由虚致实,虚实错杂的病证。在临床中虚实并见者多,特别是患有慢性难治性疾病者,更屡见不鲜。在治疗上补虚与泻实同时配合使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鉴于痞证的病机以气机不畅为基础,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的理论,治疗痞满宜补泻兼施,标本兼顾。旋覆代赭汤功善调和脾胃,消散痰饮,镇肝降逆。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用量独重,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为臣药;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亦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已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补泻兼施,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

案 2.刘某,男,48 岁。2006 年 9 月 28 日初诊。患者有慢性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史 10 余年。自诉 6 日前因生气着凉后呕吐,近 3 日加重,呃逆甚,两胁及脐周胀满疼痛,矢气后缓解,口干口苦,不思饮食,烧心反酸,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偶头晕,寐差,大便偏干,舌淡胖、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数。处方:旋覆花 10g,代赭石 30g,半夏 15g,党参 10g,甘草 10g,柴胡 15g,黄芩 10g,枳实 10g,熟大黄 5g,芍药 10g,生姜 10 片。5 剂。常法煎服。服药后诸症缓,偶呃逆,纳增寐安,大便调。

按语:本病是由胃虚气逆而致呃逆呕吐,胀满,烧心反酸;生气太过伤肝,少阳与阳明合病,故两胁疼痛,心烦易怒,口苦便干等。脾胃气虚则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头晕等。因热结于里,心下痞硬,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见上逆而呕等。此患者以旋覆代赭汤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以降胃气,和解少阳,兼通里实,收效满意。

3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是仲景治法的特色。袁师临证善用经方,特别对寒温并用之法颇具心得,认为大多疾病特别是久病均亦导致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治疗非寒温并用,阴阳并调难取其效;即使是一些看似单纯阴虚或阳虚、寒证或热证者,亦可寒温并用,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且可防矫枉过正;寒温并用尚可使一些药物发挥更大疗效,制其刚而济其勇。“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治疗痞满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性质虽相反,但亦有于一方而奏相反相成之功,在《伤寒论》中并不罕见,而半夏泻心汤成为治疗痞证寒热错杂之名方。

案 3.张某,女,57 岁,教师。 2005 年 11 月 23 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 5 年余,胃脘堵闷胀满,甚则胀痛,怕凉,遇寒加重,脉滑。胃镜示: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为痞满(寒热错杂)。 治以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处方:半夏 15g,黄连 10g,黄 芩 10g,干 姜 10g,人参10g, 甘草 10g, 大枣 5 枚 , 菖蒲 15g, 远志10g, 丹参20g,檀香 10g(后下),砂仁 10g。 10 剂。 常法煎服。服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胀满明显减轻,食欲渐增,舌苔黄而不腻。继服 10 剂,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 随访多年无复发。

按语:患者因中焦枢机不利,气机壅滞而致心下痞。 半夏泻心汤除寒热,复升降,补脾胃;胃脘胀痛,舌质暗等属气滞血瘀,故合用丹参饮行气活血化瘀;又加菖蒲、远志安神。全方标本兼顾,平调寒热,故疗效显著。

4 滋养胃阴,刚柔并济

养胃阴”思想古已有之,如《内经》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火咳喘。 此外,仲景创立的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也都含滋养胃阴之义。刘河间提出“胃润泽”论,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中津液”,清代叶天士秉承内经,主遵仲景,继承东垣,又博采众家,强调脾胃分论,独创胃阴学说。他提出“胃为阳土,宜凉宜润”、“阳明阳土,得阴则安”的学术观点,这既是对胃生理特性的概括,也是对胃阴虚证(胃阴不足)提出的治疗原则。 痞证属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者居多,然“肺胃津液枯涩,因燥而痞者”亦有之,辨病须祥审肺胃阴之盈亏,故治疗此型痞满宜滋养胃阴,刚柔并济,沙参麦门冬汤为补益肺胃阴液之良方。

案 4.李某,男,72 岁。 2009 年 1 月 6 日初诊。患者自诉胃脘胀满牵及两胁 3 月余,伴隐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口干不欲饮,口苦,腰酸乏力,情绪抑郁,纳可寐安,大便不成形,1 日 3~4 次,便前腹痛,舌红、胖、有裂纹、苔少,脉沉弦。 此乃胃阴虚耗,刚柔不济。治宜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沙参 15g,麦冬20g,玉竹 15g,桑叶 6g,白扁豆15g,天花粉 15g,柴胡 10g,桂枝 10g,干姜 10g,黄芩10g,甘草 6g,龙骨牡蛎(各 )30g(先煎),白术 10g,杭芍 15g,陈皮 6g,防风 10g。 7 剂。 常法煎服。患者服药后,脘胁症状均消失,大便已调,仍有手足不温,腰酸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因其年龄已长,故嘱其服用金匮肾气丸调养。

按语:胃喜润而恶燥,要恢复胃之通降功能,则须补其虚损之阴,患者年高,暗耗阴津,胃络失润,阴虚津亏,虚火内扰,则胃脘隐痛,口干,舌苔少,有裂纹。治病求本,当以滋阴为主,故用沙参麦门冬汤化裁滋养胃阴。 口苦,情绪抑郁,两胁满痛,胃脘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稀溏都是胆热脾寒所致,故选和解少阳兼治脾家寒之方药,如柴胡、桂枝、干姜等。

5 治病求本,调和阴阳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展的内在原因, 故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调和阴阳。 《内经》言“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 可见,无论伤寒外感和内伤杂病,或虚或实,或气或血,论其治,皆在调其阴阳。 从这个角度来说,调和阴阳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经过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袁师强调和法乃一切治法之总纲,医者当深入中医治疗学堂,精研中医古典医籍,深谈和法学术,不断完善和法。 因和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多种外感内伤之病,如外感不和之证中的表里不和、营卫不和、上下不和、三焦不和,施和法可调和营卫、分消上下、宣畅三焦;内伤应用和法则能调和气血、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寒热,此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嘈杂宜和”等宜资参照。

痞满证一般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属于常见病、多发病,病发于胃脘,责之肝脾。在辨证方面首先辨虚实,其次,辨寒热,在临床实践中单纯痞满证少见,往往虚实寒热兼夹。 治疗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满消痞为基本治法。 根据其寒热虚实分治,寒热错杂者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补气健脾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理气解郁、清热解毒化浊、除湿化痰等法。 虽然临床症状表现各种各样,病机有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只要辨证准确,切中病机,针对复杂的病机分别以经方与时方合用,以经方解决主证或主要矛盾,时方解决次证、兼夹证或次要矛盾,就可获满意疗效。

本文选自《江苏中医药》2013年07期,文章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当之处,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