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小琪随笔:杨绛和姑姑杨荫榆

 木石斋草民 2016-06-01

丁小琪随笔:《杨绛和姑姑杨荫榆》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

        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


      无锡的杨家,出了两位赫赫有名的知识女性,一个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一个就是刚刚过世的著名作家学者杨绛,杨荫榆是杨绛的亲姑姑。

      杨荫榆留在我的记忆中,不是她在教育上的什么成就,而是中学课本里读过的鲁迅那篇《纪念刘和珍君》,那场发生在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和杨德群等北师大进步青年学生被杀害,那个被千夫所指、众人唾骂的“广有羽翼的女校长”就是杨荫榆。我们那时也恨她。

     然而,杨荫榆真的就那么可恨吗?她真的是杀害那些学生的罪魁祸首吗?后来阅读了其它一些与杨荫榆有关的文字之后,我心里的这块冰,好像被来自另一个方向照过来的光悄悄地融化了。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书中这样描述她的姑姑:父亲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姐妹中她排行老三,这位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一个细酒窝,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在父母眼中算丑的,所以不得宠,自然有些愤愤。

      少女时期的杨荫榆

     杨荫榆17岁时,被父母包办嫁给门当户对的蒋家,过了门杨荫榆才发现,对方是个流着哈喇子的傻子,杨荫榆发现真相后怒不可遏,在新婚之夜,她无数次竭力抗争,挠破了姑爷的脸,她遭遇了不可告人的人身伤害,度过了无人可知的地狱般的夜晚,艰难地熬到天亮,她拼尽浑身的力气,冲破强悍婆婆的阻挠,闯出了这恶魔般的封建牢笼,毅然决然地逃离了夫家。在当年的无锡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最后由官府出面调停,赔了款才算了结。那是杨荫榆一生也驱之不散的噩梦,这场不淑的婚姻,对她的伤害之大可想而知,导致她终生没再婚嫁。谁又真正关心过杨荫榆内心的悲苦呢?

     后来,杨荫榆在二哥杨荫杭(杨绛的父亲)帮助下,去苏州教会学校景海女中读书,然后又转到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23岁的杨荫榆考上了东京清山女子学院,后又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至191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受到校方嘉奖。这时的杨荫榆已经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踏上了知识新女性的阳光大道。

杨绛的父亲杨荫榆的二哥杨荫杭

     1914年,杨荫榆从日本学成归来,担任北京女子高等学校的理化教授和学监主任,她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严,从着装、言谈、礼仪、交友、起居、告假等方面都有细则规定。由于她出色的表现,1918年,杨荫榆被北京女子高等学校推举、被教育部选送公派到美国哥伦毕业大学研修教育学。杨绛和姐姐前来送行,亲眼目睹了姑姑和学生们挥泪告别的动人场面,很多人都泣不成声,杨荫榆和学生感情非常深,学生们送的临别纪念品,她保存了很久,并一直和这些学生们通信互勉。

杨荫榆赴美留学当日的的报刊


      杨绛回忆说:那是我三姑平生最得意、最值得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学,还有这么多喜欢她的人和她依依惜别。

       在美国,杨荫榆被推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杨荫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1924年春天,北京女子高等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当时的教育部长章士钊很赏识学成归来的杨荫榆,任命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杨荫榆学习成长的整个青年时期,大部分是在日本和美国度过的,她接受的都是日美最先进的文化学识和教育理念,对于贫困落后、军阀混战、城头频换大王旗的中国现实缺乏了解。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的青年学生们对自由和民主充满强烈的渴望,对强权专制和封建独裁极端地厌恶和唾弃。这些青年学生们像当年愤怒退婚的杨荫榆一样,要冲破封建的牢笼,自由自在地展翅高飞,她们像牛场上的一头头小斗牛一样,斗红了眼,谁阻挠我,我就抵谁,对政府的打压、社会的不公、家长的强权、学校的管制都充满战斗的警觉,随时准备挑战。所以,那个时期,学潮迭起,风暴不断。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今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事实上正是如此。

      对这样一群干柴烈火一点即着的革命青年学生,杨荫榆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一味地强调秩序、礼教、校规、校纪、学风、治学,显然是撞到了枪口上。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遭到北师大女生们的嘲笑,但她的话并没有太大的错啊,一所女子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女性的师资,教育好她们,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一个好女人影响一家三代人,一个好的女教师对社会影响之大就更不用说了。

       难道是杨荫榆所学的西方教育观念出了问题?中国当时的很多杰出的政治、文学、科学、建筑、艺术各类大家都曾留学日美,华罗庚、钱学森等等举不胜举。这说明日美的教育理念没问题啊。那就是杨荫榆整顿校风、管理苛刻,罪大恶极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的大学不是也有这样那样的校规校纪,旷课多少天也开除吗?

      以刘和珍、许广平为首的北师大学生自治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驱杨运动”,她们砸了杨荫榆办公室,杂碎了桌椅,砸碎了玻璃窗。杨荫榆只好搬到校外租房办公,她请来教育总长章士钊来解决此事,章士钊对学生也没有过分之举。北洋时代的学生民主思想极端膨胀,八面威风,不可一世,颇有“丘九”之风。(丘九是广东学生运动领袖参与组织过省港大罢工)。

      那就是青年学生错了?他们一腔热血,精忠报国,想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他们显然也没错。错就错在,杨荫榆的教育思想和这帮青年学生的思想不在一个频道。杨荫榆要恪尽职守、严谨治学;学生要关爱国家、罢课救国;她们没有找到一个默契的切合点。当时社会上对学生有“丘九”之称,这些“丘九”们赤手空拳敢和北洋军阀对着干,更何况一个柔弱的女校长呢。

      1925年1月,北师大学生自治会正式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辞职的宣言,并请求撤换教育部长章士钊。她们的老师鲁迅也始终竭力支持北师大女学生的反杨斗争,并写出《寡妇主义》等文章,抨击杨荫榆,讽刺她的“寡妇办学”,攻击她的单身身份。在这次学潮中,鲁迅也被教育部的开除了职务。鲁迅写文章很锋利,但攻击杨荫榆是寡妇就有点损了,鲁迅身边不也一直站着一个守活寡的朱安吗?

      1925年8月,杨荫榆递交辞呈,年底被段祺瑞政府撤职。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的侵略行为,向北洋政府请愿,遭到军警镇压,女师大的刘和珍、杨德群等学生遇难。“三一八”惨案将学潮掀到了高潮。

      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看,刘和珍、杨德群等学生躺倒在段祺瑞政府门前血泊中的时间“1926年3月18日”,这时的北师大校长是易培基,易培基是1926年1月13日就任北师大校长。

接替杨荫榆就任的北师大校长易培基

      杨荫榆1925年底已经辞职回到苏州,事发时她已经不是北师大的校长了,她赋闲住在哥嫂家,杨绛和三姑母朝夕相处。杨绛后来的回忆,大多是那个时候的事情。

       如果硬要将惨害学生这盆罪恶的脏水往杨荫榆身上泼,不是有点牵强,而是非常冤枉。一个被撤了职的女校长,即便是再怎么广有羽翼,能阻止北洋军队的枪炮吗?那是革命,革命是要死人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我们要还历史以真相,给杨荫榆以清白。

       1927年,杨荫榆到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和苏州中学兼职教授英语。

       1935年,杨荫榆在娄门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任社长。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她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数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并多次藏匿保护被日军追杀抢劫侮辱的中国妇女,从而激怒可日军。19381月1日,杨荫榆被日军诱骗杀害在盘门外吴门桥。那一年,杨荫榆54岁。次年,乡亲们将杨荫榆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杨荫榆被日本人杀害的地方吴门桥

      这样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女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勇敢地挺身而出,敢于和日本鬼子唇枪舌战,剑锋相向,并用自己的柔弱之躯一次次掩护我们的同胞姐妹们,她纵使有再多过错,也不应该被钉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赞扬她还来不及呢!

 

       丁小琪 2016年6月1日于桃李居

 

 

 

丁小琪随笔:《杨绛和姑姑杨荫榆》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

        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


      无锡的杨家,出了两位赫赫有名的知识女性,一个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一个就是刚刚过世的著名作家学者杨绛,杨荫榆是杨绛的亲姑姑。

      杨荫榆留在我的记忆中,不是她在教育上的什么成就,而是中学课本里读过的鲁迅那篇《纪念刘和珍君》,那场发生在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和杨德群等北师大进步青年学生被杀害,那个被千夫所指、众人唾骂的“广有羽翼的女校长”就是杨荫榆。我们那时也恨她。

     然而,杨荫榆真的就那么可恨吗?她真的是杀害那些学生的罪魁祸首吗?后来阅读了其它一些与杨荫榆有关的文字之后,我心里的这块冰,好像被来自另一个方向照过来的光悄悄地融化了。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书中这样描述她的姑姑:父亲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姐妹中她排行老三,这位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一个细酒窝,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在父母眼中算丑的,所以不得宠,自然有些愤愤。

      少女时期的杨荫榆

     杨荫榆17岁时,被父母包办嫁给门当户对的蒋家,过了门杨荫榆才发现,对方是个流着哈喇子的傻子,杨荫榆发现真相后怒不可遏,在新婚之夜,她无数次竭力抗争,挠破了姑爷的脸,她遭遇了不可告人的人身伤害,度过了无人可知的地狱般的夜晚,艰难地熬到天亮,她拼尽浑身的力气,冲破强悍婆婆的阻挠,闯出了这恶魔般的封建牢笼,毅然决然地逃离了夫家。在当年的无锡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最后由官府出面调停,赔了款才算了结。那是杨荫榆一生也驱之不散的噩梦,这场不淑的婚姻,对她的伤害之大可想而知,导致她终生没再婚嫁。谁又真正关心过杨荫榆内心的悲苦呢?

     后来,杨荫榆在二哥杨荫杭(杨绛的父亲)帮助下,去苏州教会学校景海女中读书,然后又转到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23岁的杨荫榆考上了东京清山女子学院,后又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至191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受到校方嘉奖。这时的杨荫榆已经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踏上了知识新女性的阳光大道。

杨绛的父亲杨荫榆的二哥杨荫杭

     1914年,杨荫榆从日本学成归来,担任北京女子高等学校的理化教授和学监主任,她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严,从着装、言谈、礼仪、交友、起居、告假等方面都有细则规定。由于她出色的表现,1918年,杨荫榆被北京女子高等学校推举、被教育部选送公派到美国哥伦毕业大学研修教育学。杨绛和姐姐前来送行,亲眼目睹了姑姑和学生们挥泪告别的动人场面,很多人都泣不成声,杨荫榆和学生感情非常深,学生们送的临别纪念品,她保存了很久,并一直和这些学生们通信互勉。

杨荫榆赴美留学当日的的报刊


      杨绛回忆说:那是我三姑平生最得意、最值得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学,还有这么多喜欢她的人和她依依惜别。

       在美国,杨荫榆被推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杨荫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1924年春天,北京女子高等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当时的教育部长章士钊很赏识学成归来的杨荫榆,任命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杨荫榆学习成长的整个青年时期,大部分是在日本和美国度过的,她接受的都是日美最先进的文化学识和教育理念,对于贫困落后、军阀混战、城头频换大王旗的中国现实缺乏了解。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的青年学生们对自由和民主充满强烈的渴望,对强权专制和封建独裁极端地厌恶和唾弃。这些青年学生们像当年愤怒退婚的杨荫榆一样,要冲破封建的牢笼,自由自在地展翅高飞,她们像牛场上的一头头小斗牛一样,斗红了眼,谁阻挠我,我就抵谁,对政府的打压、社会的不公、家长的强权、学校的管制都充满战斗的警觉,随时准备挑战。所以,那个时期,学潮迭起,风暴不断。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今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事实上正是如此。

      对这样一群干柴烈火一点即着的革命青年学生,杨荫榆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一味地强调秩序、礼教、校规、校纪、学风、治学,显然是撞到了枪口上。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遭到北师大女生们的嘲笑,但她的话并没有太大的错啊,一所女子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女性的师资,教育好她们,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一个好女人影响一家三代人,一个好的女教师对社会影响之大就更不用说了。

       难道是杨荫榆所学的西方教育观念出了问题?中国当时的很多杰出的政治、文学、科学、建筑、艺术各类大家都曾留学日美,华罗庚、钱学森等等举不胜举。这说明日美的教育理念没问题啊。那就是杨荫榆整顿校风、管理苛刻,罪大恶极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的大学不是也有这样那样的校规校纪,旷课多少天也开除吗?

      以刘和珍、许广平为首的北师大学生自治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驱杨运动”,她们砸了杨荫榆办公室,杂碎了桌椅,砸碎了玻璃窗。杨荫榆只好搬到校外租房办公,她请来教育总长章士钊来解决此事,章士钊对学生也没有过分之举。北洋时代的学生民主思想极端膨胀,八面威风,不可一世,颇有“丘九”之风。(丘九是广东学生运动领袖参与组织过省港大罢工)。

      那就是青年学生错了?他们一腔热血,精忠报国,想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他们显然也没错。错就错在,杨荫榆的教育思想和这帮青年学生的思想不在一个频道。杨荫榆要恪尽职守、严谨治学;学生要关爱国家、罢课救国;她们没有找到一个默契的切合点。当时社会上对学生有“丘九”之称,这些“丘九”们赤手空拳敢和北洋军阀对着干,更何况一个柔弱的女校长呢。

      1925年1月,北师大学生自治会正式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辞职的宣言,并请求撤换教育部长章士钊。她们的老师鲁迅也始终竭力支持北师大女学生的反杨斗争,并写出《寡妇主义》等文章,抨击杨荫榆,讽刺她的“寡妇办学”,攻击她的单身身份。在这次学潮中,鲁迅也被教育部的开除了职务。鲁迅写文章很锋利,但攻击杨荫榆是寡妇就有点损了,鲁迅身边不也一直站着一个守活寡的朱安吗?

      1925年8月,杨荫榆递交辞呈,年底被段祺瑞政府撤职。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的侵略行为,向北洋政府请愿,遭到军警镇压,女师大的刘和珍、杨德群等学生遇难。“三一八”惨案将学潮掀到了高潮。

      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看,刘和珍、杨德群等学生躺倒在段祺瑞政府门前血泊中的时间“1926年3月18日”,这时的北师大校长是易培基,易培基是1926年1月13日就任北师大校长。

接替杨荫榆就任的北师大校长易培基

      杨荫榆1925年底已经辞职回到苏州,事发时她已经不是北师大的校长了,她赋闲住在哥嫂家,杨绛和三姑母朝夕相处。杨绛后来的回忆,大多是那个时候的事情。

       如果硬要将惨害学生这盆罪恶的脏水往杨荫榆身上泼,不是有点牵强,而是非常冤枉。一个被撤了职的女校长,即便是再怎么广有羽翼,能阻止北洋军队的枪炮吗?那是革命,革命是要死人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我们要还历史以真相,给杨荫榆以清白。

       1927年,杨荫榆到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和苏州中学兼职教授英语。

       1935年,杨荫榆在娄门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任社长。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她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数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并多次藏匿保护被日军追杀抢劫侮辱的中国妇女,从而激怒可日军。19381月1日,杨荫榆被日军诱骗杀害在盘门外吴门桥。那一年,杨荫榆54岁。次年,乡亲们将杨荫榆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杨荫榆被日本人杀害的地方吴门桥

      这样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女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勇敢地挺身而出,敢于和日本鬼子唇枪舌战,剑锋相向,并用自己的柔弱之躯一次次掩护我们的同胞姐妹们,她纵使有再多过错,也不应该被钉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赞扬她还来不及呢!

 

       丁小琪 2016年6月1日于桃李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