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美揽资讯 2016-06-01

平谷旧有八景,清人李柱明曾题一律:“盘阴积雪四时坚,泃水回舟拥暮烟。石室风清分皓月,峨眉山翠插青天。晴波独乐金银眩,鼓岭同云雨露鲜。更羡峰台宜返照,灵泉漱玉满前川。”道出了这八景的名称和特点。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我国各地何时流行八景(有些地方不只八景),已不可确考。就北京地区而言,起码金代已有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趵突、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平谷八景大概不会早于燕京八景,即不会早于金代,而成于明代的可能性极大。一般认为《平谷县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等志书今已无存。有人研究,《平谷县志》编修应早于明代,在《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中载有《平峪县志》,所记均为平谷之事。平谷在唐时为大王镇,至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为平峪县,即平谷县。据1934年的《平谷县志》(以下简称《志》),除正史有记载的人物、事件外,其中一些记述起于元时,特别是县官。平谷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置,1000余年县官不见记述,独从元顺帝至正时(1341-1368年)县尹苏耀素记起,且有传。一方志书当为一方执政者志,所以,推测《平峪县志》如为元时所修,也应该是近于元末了。因此有此志传世,也就不知其中是否收录了旧时八景。

清初时的《平谷县志》已刊有明代刘爱、清代乐克山、李柱明和马一骥等人吟咏平谷八景的诗篇。刘爱为陕西洛川人,明隆庆四年至六年(1567-1572年)任平谷知县,起码当时平谷八景已经确定,而此时已为明代中晚期了。平谷过去地域不大,仅70余村,所说八景仅局限于这狭小的区域内,不是现在900余平方公里、270余村庄的范围。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根据志书记载及实地踏查,平谷八景已确定有“盘阴积雪”、“泃水晚渡”、“峨嵋耸翠”、“峰台夕照”、“灵泉漱玉”、“独乐晴波”六景,且分别竖立了标志碑。而“石室清风”、“鼓顶朝云”二景一时难以考定。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盘阴积雪”景,当在盘山之阴。据《志》载:“盘山,在县城东三十里,本名四正。古有田盘先生据此,因名盘山。高二千仞,周百余里,分为上盘、中盘、下盘。”王兆元编《平谷县志料》(以下简称《料》)载:“盘山势磅礴而盘桓,峰峦叠耸,萃然排空,亦胜概也。因山阴日照不到之故,冬天降雪积至三四月尚未融化,所谓‘皎洁盘阴雪,春深尚未消’,成为一景。”“盘阴积雪”标志碑,定于南独乐河镇南山村“天盘山景区”内,在这里可一览盘山胜景。书法家王友谊先生题书的“盘阴积雪”被刻于石壁之上。刘爱咏盘阴积雪诗:“半山残雪永难消,三月桃花尚未娇。每到清宵闲眺望,月明玉垒倚天霄。”

“泃水晚渡”景,在今平谷镇东寺渠村南,原渡口处建有寺渠桥。泃河旧有东河渡、杨各庄渡、鹿角庄渡、寺渠渡、周村渡、岳各庄渡、各渡口冬春有桥梁以济行人,夏秋山水涨发时则撤去,以舟楫往来。据《料》记载:“‘泃水晚渡’在县西南二里,寺渠庄(今东寺渠村)南之泃河航路由此起运,通天律、唐山一带,又为赴北平必须经过之大路。”《志》刊“泃水晚渡”照片及后来征集的20世纪30年代所摄照片,比照现在城南寺渠桥一带,约略可见旧时的影子。寺渠桥畔立“泃水晚渡”碑,碑阳为书法家张景平所题。碑阴镌刻《泃水晚渡碑记》,由柴福善执笔。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全文如下:

泃河古为泃水,源于河北兴隆,经蓟县入平谷,后向三河,再汇蓟运河,流注大海。

泃河水运不晚于战国,齐师及燕曾战于泃水,齐师遁。郦道元记泃水于《水经注》。终因陆运兴而废航于民国间。寺渠庄南为泊船之所,河路运输往返天津、唐山一带。泃河多渡口,寺渠渡尤为要津。平谷旧有八景,泃水晚渡即寺渠渡景。

故有寺渠桥,年久失修,今原地重建,通途南北。治理河道,使河清水晏。值此,于桥畔立泃水晚渡碑,令人遥思旧景,流连休闲,福祉于民。

兹当攻竣,勒石以记。

平谷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六月

2005年,区政府整治城南泃河河道,重修大桥,故立此碑,以记其事。刘爱咏“泃水晚渡”诗:“泃水清涟鱼泳时,牛羊向夕更归迟。溪头争渡谁家子,深浅从来要自知。”

“峨嵋耸翠”景,在南独乐河镇峨嵋山村北,据《志》载:“峨眉山在县城东北二十里,层峦秀起,双娥如画,故名。”《志》刊“峨嵋耸翠”照片,今山顶复建兴隆观,建筑规模略大于旧制。“峨嵋耸翠”标志碑,由书法家王友谊先生书写。刘爱咏“峨嵋耸翠”诗:“巉岩秀丽翠如流,高入云间碧玉浮。游客骚人时赏玩,只疑瑟瑟在山头。”

“峰台夕照”景,在南独乐河镇峰台村西,现残台尚存,当年有数亩大小。据《料》载:“’峰台夕照‘在县东北十八里,有村落名’峰台’,台今废。”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曾撤台拉土,更加蚕食了土台。“峰台夕照”标志碑,由书法篆刻家王玉书先生题写。刘爱咏“峰台夕照”诗:“高台突兀倚清空,远近霞连草舍红。返照平林铺锦绣,行人常在画图中。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灵泉漱玉”景,据《志》载:“灵泉,在灵泉山麓龙王庙神座下,水高地数尺,山下接修土梗引水西行,穿水峪寺而过。”此景在南独乐河镇峨嵋山村东,泉水尚在,只是流量不如从前了。自龙王庙遗址北望,山峦耸立。清雍正六年(1728年)《平谷县志》绘有平谷八景图,“灵泉漱玉”图所绘正式北面之山,只是绘图中将山顶略为“拔”高,从而更具艺术性,且泉水从山上倾泻而下。“灵泉漱玉”标志碑,由书法篆刻家王玉书先生题写。刘爱咏“灵泉漱玉”诗:“野寺云根骤起澜,龙宫喷出碧琅玕。清凉远得天潢派,唇齿忽生六月寒。”

“独乐晴波”景,据《志》载:“独乐河,或伏或见,断续无常,西流入于泃河。”《料》载:“‘独乐晴波’在县东北二十里独乐河,其水底皆石,流作涛声。”由此可知,独乐河应在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河村与北独乐河村之间,是一条石河,且是季节河。至今石河尚存,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将石河裁弯截直改道,现在除非雨季,平常很难有水了。“独乐晴波”标志碑,由书法家翟德年先生题写。刘爱咏“独乐晴波”诗:“独乐嘉名自古传,况逢红日正中天。澄波渺渺清还静,网罟不惊鸥鹭眠。”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石室清风”景,据《志》载:“石室,在县城东五十里城山,其室仅容一人,相传孙真人潜修于此。”又载:“城山,在县城东北五十里,四山高耸,中平如城。城山大致应在嵑山东十里处,经多次踏察寻访,未果。”刘爱有一首咏“石室清风”的诗句:“凿开混沌紫云瑛,两腋凉生爽气清。流火不烦纨扇动,瑶台月殿敢相并。”

“鼓顶朝云”景,据《志》记载:“鼓形岭,在县城南十五里,山行如鼓,上有孔,每旦云气浮出,故名。”这里的“美旦云气浮出”,或许是山中溶洞所致。根据记载,此景大致应在大旺务南山一带。刘爱作诗咏此景:“石窦谁知有蛰龙,朝来嘘气映山客。遐陬每有云霓望,不比巫山十二峰。”

当然,平谷旧八景是在旧时的70多个村庄县域内,现今由于区域的扩大,在旧八景之外,平谷境内还有两景。

一是“将军古石”,2002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清皇家陵寝》一书中,谈及“东陵八景”就有此景。“陵区的后龙有一将军关,在清东陵西北,关门内有一块高约丈五的巨石,形同一位头戴兜鍪、身披铁甲的将军,精神抖擞地守在关口,民间把这块石头称为‘将军石’。关城也因此而得名‘将军关’。”“后龙”,即是东陵的后山群山之中的雾灵山,称为陵寝的后龙之脉。其实此景就是将军关。将军关为明代万里长城进入北京段东端的第一座重要关口,“永乐年建正关水口”。据民国时的《蓟县志》记载:“将军石在将军关村北之阳,石高三丈六尺,兀然矗立,形基壮伟,上刻‘将军石’三大字,为明成化参将王杞书,关遂亦以此石之名名之。”所记与上述《明清皇家陵寝》书中略有不同。现在,将军关城垣遗址及将军石尚存。

山水名胜—平谷八景

二是“松棚挽翠”,为明时“怀柔八景”之一。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怀柔县志》记载:“松棚庄崇惠寺,有古松甚大,浓荫广覆如棚,庄以此得名。明时有监军中贵许某爱其奇古,设木阑以护之,并重修寺宇,游观日众。有欲将此松移献禁苑者,因其根盘结亩计,难于移取,乃止。今寺久圮,松亦不知斫伐于何时。惜哉。”崇惠寺,当地人又称松棚寺,位于村西,坐北朝南,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八九十米。应该是佛教庙宇,但建于何时、有几进殿堂、供奉什么佛像,当地人都不清楚,村里的老人也没见过,更不知毁于何时,只是历代口口相传而已。据说那棵大松树把山门连带大殿都遮上了,可见松树之大。而从记载“根盘结亩计”,亦可见松树之古。明万历时的《怀柔县志》所记,寺松尚在,且收录多篇吟咏的诗歌。如“年年不改旧岁寒,地抵根将百亩宽。鸟不敢牺蚁不集,神灵守护凭苍官。”诗虽有夸张,但还是写出了松树的气势。自明万历至清康熙(1573-1722年)时,不过百余年光景,庙宇已毁,松树已伐,一切竟荡然无存了。是否以后又有复建,不得而知。当地人记得遗址上有一节带有复建,不得而知。当地人记得遗址上有一节带棱的碑,各面有字,上有碑帽,下面有座。这应该是经幢,一般是八棱,多为辽金遗物,据此,崇惠寺或建于辽金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