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小手空空 2020-10-12

1934年的“平谷县城图”。

  ▌柴福善

  平谷老县城西门内有条塔儿胡同,胡同里有个罗汉院,院内原有座佛塔。

  佛塔坐北朝南,八角,二层。上层空心,里边供奉着大肚弥勒佛泥塑坐像,人称大肚弥勒佛塔。塑像高约2米,背后有一洞,里边有红布包着的东西,为塑像时装藏之物。下层为塔座,南侧有32步台阶,可见塔座之高大。这座塔,就是八大灵塔。

  当然,所谓“八大灵塔”,实为一座塔,只是叫“八大灵塔”。

罗汉院建八大灵塔碑

  【古塔为辽代所建】

  根据现存资料,八大灵塔建于辽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为辽代中期,相当于北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

  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艺文·金石”载有《平谷县古塔内辽〈陀罗尼经〉石刻考》,文中云“平邑县治西北隅现存之塔,其上截曾经颓圮。系因其旧基而重修者,高三丈余,非如其旧。塔高出城头,势凌霄汉,为一邑之杰观也。”根据记述,古塔处应有一方《重修古塔志》碑,或镶嵌八大灵塔上,或立八大灵塔前,应在辽代以后重修此塔时所刻,今已无存。

  既然八大灵塔建造于辽时,而辽塔存留至今者多为密檐塔,那么这座八大灵塔又是什么形制呢?根据记载,八大灵塔的上半截因年深日久而塌毁,后在原来基础上予以重修。而这重修,当在明朝弘治初年以前,甚至不排除金元之时,因为石刻考还记述:“至明弘治初年,邑人张襘、张禴两都宪髫年时,二人闲步郊外,其兄见野花满地,偶成一联,云:‘野外黄花金钉钉地。’弟遥瞩城郭,对曰:‘城中白塔玉钻钻天。’工对绝伦,至今传为佳语。以此证之,明时塔犹完好。”

  这里谈及的张襘、张禴是同胞兄弟,生于今平谷镇岳各庄村。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兄弟二人一同考中乙卯科举人,兄张襘乡试第一,为“解元”,并在弘治十五年考中壬戌科进士。过去,省一级考试为乡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进京参加会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为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如果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就叫三元及第。清李渔《笠翁对韵》有“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语。而张襘乡试第一,中了解元。弟张禴于弘治十二年考中己未科进士,比其兄还早一科。兄弟俩同朝为官,张襘曾巡抚山西等地,张禴曾巡抚辽东等地。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塔经历了多次灾难。清乾隆、嘉庆时陈景伊所续修的《续平谷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七月,平谷地震,古塔倾颓。”此处所说的地震,应为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平谷、三河大地震。

  1961年9月,平谷县建设局《平谷县附近古建筑现况调查资料》中有一段记述:“平谷城关喇嘛塔(塔名已无从查考),建于辽重煕十一年(公元1042年),至今年夏季,才因建房而拆去。在拆去前,塔身外表尚属完整,但结构上已有裂缝……则已无从查考了。”这里记述的“城关喇嘛塔”,就是老城塔儿胡同这座八大灵塔。八大灵塔的形制与京城北海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相似,均为覆钵式塔,故又俗称白塔。而罗汉院及古塔,一起于1961年夏拆毁。

八大灵塔下的舍利石函。

  【塔基下葬有佛舍利】

  1984年8月,在塔儿胡同施工中发现1通“大王镇罗汉院建八大灵塔”碑,正文阴刻楷书,保存完好。此碑现为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上宅文化陈列馆同时收藏1通“罗汉院八大灵塔”碑,碑文近千字,讲究词句与对仗,笔下富有文采。撰写碑文者为张轮翼,当时已81岁,碑刻中关于张轮翼的职务看不清楚,但开头为“武德郎”三字。“武德郎”为宋朝官名,徽宗政和(公元1111-1118年)中,定武臣官阶五十阶,第三十六阶为武德郎,从七品。张轮翼为辽人,以此比对,可知其官阶应该不高,且为武官。

  碑文记载:“赵文遂于开泰法师处,请到遗留佛舍利数十尊,用七宝石函葬塔基下。”碑文记述得很清楚,建塔时,塔下以石函安葬佛舍利数十尊,故此塔应为佛舍利塔。

  辽代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八大灵塔亦不例外。十几年前,平谷老城塔儿胡同南部东侧原供销社院落在施工时发现一个石函,长62厘米,宽42厘米,高23厘米,为汉白玉石质。这应该只是函身部分,函盖和函座缺失。函身四面刻有图案:有两小僧脚踏祥云,做护持状;有四位僧人手持香炉或托钵状物,脚踏祥云,面朝前方;有两位菩萨赤脚踏着祥云,守护着中间的一座庙堂类建筑,一朵祥云托举着庙堂。庙堂前有对开门,紧闭着。庙堂顶五脊四坡,称庑殿顶或四阿顶,单檐,檐角如飞翼,正脊两端鸱吻高大,尾向内卷,具有典型的辽代建筑风格,对研究辽代建筑具有重要价值。现存的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就是这样的庑殿顶鸱吻。

  石函四面的图案应是一个整体,其寓意与佛教有关。过去《平谷文物志》等书认为,函身三面刻有身着袈裟、手持经卷、法器的僧人像,另一面刻有两尊脚踏莲花的菩萨像,且以祥云托起一座寺庙建筑。

  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个石函就是“大王镇罗汉院舍利石函”。结合碑文记载,这就是塔基下安奉佛舍利的“七宝石函”,当为辽代遗物了。

  【近百件文物下落成谜】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建平谷县,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并入潞县,唐时设平谷为大王镇。大王镇为唐代北边七镇之一,《资治通鉴》载:唐会昌元年(841),雄武军吏吴仲舒至京师,对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七镇。”辽时依然为大王镇,直至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升大王镇为平峪(峪同谷)县,平谷县建置得以恢复。所以,现存的“大王镇罗汉院建八大灵塔”碑,才明确写着“大王镇”三个字。如果大王镇有治所,那就在今老城的地方,而八大灵塔或是其治所所在地的一处重要建筑物了。这座近千年的八大灵塔于1961年被拆毁,仅有两方刻石和半个石函存世,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宗教价值及艺术价值。

  和征先生自小生长在塔儿胡同南口往西的第一家。拆塔那年,和征有十来岁,他跑到跟前去看。只见塔拆倒后,冒出很大的雾,地下有彩色的画。笔者曾看到过其他资料,说打开地下空间时,也冒出了雾气。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地上天冷,地下暖和,突然打开就会冒出雾气。八大灵塔拆毁时,大概也是这种情况,地宫内清凉,地上炎热,导致冒出雾气。至于和先生看到的“彩色的画”,当是塔下地宫四周的壁画了。

  平谷区政协文史选辑第八辑收录了文物工作者、原政协文史委主任燕龙生所写的《泃畔寻古——平谷文物普查工作回忆》,文中回忆:

  1983年春,县新华书店的同志说,他们院里有一块小碑,字迹清秀,保存完好。我们急往察之,这是一块小楔形碑,碑额上以楷书刻着“大王镇罗汉院建八大灵塔记”。

  据书店同志介绍,这块碑还是1961年拆除塔儿胡同的砖塔时从塔基中出土的,该塔在胡同南口路西,胡同因塔得名。

  我们访问了塔儿胡同的老住户,了解当年拆塔的情形,得知塔下确有地宫,地宫的墙上还有好看的壁画,据说还出土了不少宝物,然后就将它填平了。为了追寻“宝物”的下落,我们多方寻访,最后居然从文教局的旧档案中,找到了一张1961年县文教局收讫塔儿胡同地宫文物的一纸清单,清单上列有宝珠、瓷器等文物近百件,并有收件人的签字。

  二十年多过去,当年的收件人早已调离平谷,我们仍然穷追不舍,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收件人。可是,当我们把清单放在他面前,要他说出这批文物的下落时,他却不住地拍打着脑门,说:“实在是想不起交到哪儿了……”

  时至今日,那近百件文物不知下落,那张清单也不知存于何处。但愿还存在,如以后发现,将那些文物名字载入相关书籍也好。

  现在,罗汉院八大灵塔的地方,早已盖上了民房。只有那个胡同,仍称为塔儿胡同,还能够唤起人们的一些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