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学说【中医入门004】

 善友张 2016-06-01

【中医博览】 > 中医入门 > 中医概说 > 第四节:阴阳学说

  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祖国医学为了说明这些规律,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并用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具有热、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向外的、增长的......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人体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应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则又应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还有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也不可能有阴,犹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一样。因此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脏腑的功能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过程,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即告终。

  二、阴阳的消长 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变化过程。例如,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时,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又必须耗一定的能量。

  阴阳既是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体内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不断地有盛有衰,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病理变化。例如,久病之后机体的物质基础(阴)被消耗过多,这时机能活动(阳)就相对过盛,阴阳平衡不能维持,就会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的症候。治疗这种病证要用“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使之恢复到正常的限度内,从而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三、阴阳的转化 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机然亢盛之阳证可转化为机能衰竭之阴证。肺炎病人高热,面红,烦燥,脉数而有力,这些都是机体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中医叫做实热证,应该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中毒性休克时,病人反而手足冰凉,面色苍白,脉博细弱,血压下降,这就是机体的反应机能衰竭,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这时应急用温热的药物来“回阳救逆”。

  • 以上文章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