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在太阳背景下形成的阴阳观念,是《内经》赋予其生命科学知识的丰厚内涵,以其对太阳活动规律的观察为背景,总结出了人体阳气的种种机能、活动规律,还强调阳气在生命各个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并以此形成了“阳气盛衰寿夭”理念。后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养生预防、治病用药等新理念、新方法,有效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听听陕西中医药大学张登本谈谈《内经》的重阳思想。 阳气理论的发生及意义 阳气理论发生于对太阳的崇拜 重阳思想是扶阳抑阴流派的理论渊源 重阳思想源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这一思想充斥于《春秋繁露》。《内经》秉承了“阳为主,阴为从”的“重阳”理念,运用于医学体系之中,故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论,明确地指出了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在生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阳气具有温煦机体组织,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内经》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地指出,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包括天体运转在内的一切运动变化,人类崇拜太阳也是《黄帝内经》中阴阳理论背景的文化印记也跃然纸上,重阳思想更是表露无遗。该篇紧承“卫外”之意列举了阳气失常所致的四季发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而致病的研究实例,进一步论证阴阳理论源于对太阳崇拜的结论。还以太阳的昼夜活动作为类比,论证人体阳气昼夜的消长节律,并用以指导养生和治疗。 《内经》所论阴阳失调所致病理的内容,同样彰显“重阳”理念。阴阳失调所致病理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四种主要类型,人体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热量来自于身体的阳气,无论人体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热象”,都是人体阳气偏盛所致(包括实热和虚热),也无论人体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寒象”,都是人体阳气偏衰所致(包括实寒和虚寒)。前者是阳气的温煦作用偏亢所致,后者是阳气的温煦不足引起的。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是因为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所需的热量都是来自太阳,人类也不例外,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之源是源自于太阳所赋予人体的阳气。 《内经》的“重阳”思想才是后世生命科学中阳气理论的源头,这也是彰显于明代的温补学派之医学渊薮,代表人物张介宾之“天有一轮红日,人有一息真阳”(《类经图翼·大宝论》),以及“故圣人作易,至于消长之际,淑慝之分,则未尝不致其扶阳抑阴之意,非故恶夫阴也,亦畏其败坏阳德,而戕伐乎乾坤之生意耳。以故一阴之生,譬如一贼,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类经附翼·医易义》)的学术立场,后来经过清代喻嘉言、黄元御等人的补充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病方法。自清末蜀医郑钦安成为“火神派”开山祖师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之后,这一治法就成为该学派临床用药的基本立场。无论是温补学派,还是扶阳抑阴之“火神派”,其学术之根仍然是源于《内经》的重阳思想。 阳与中医之阳的差异 阴阳的严格规定性 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 阴阳的属性层面和本体层面 中医药学根据学科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凡是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化气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规定为“阳”,或称为“阳气”;而将人体内凡是具有滋润、凝聚、抑制、成形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规定为“阴”,或称为“阴气”。为了有别于属性层面的“阴阳”,所以常将此处属于具体物质及其机能层面的“阴阳”,分别称之为“阳本体”或“阴本体”。 中医药学中对事物阴阳属性的这一物质及其机能的“本体”层面的规定,对于自然科学中的生命科学而言,是有其优势之所在。如中医药学将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化气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不足时,就称之为“阳虚”,可能会有畏寒肢冷、肌肤不温、精神萎靡不振、面舌色淡白、脉象细弱无力等症状,可以运用鹿茸、巴戟等药物予以纠正。显然,这里的“阳虚”之“阳”,就是严格规定的人体之“阳”,或称“阳气”。在中医病机学里的阳虚、阴虚、亡阳、亡阴;中医证候学里的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以及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甚至引起小肠虚寒证、脾胃虚寒证之阳气不足等,其中涉及的“阳”,都是这种经过严格规定之后的“阳”,或称“阳气”。针对这些证候所施用的温阳、补阳之法、之药中的“阳”,也属于此。 至于症状学中的发热、面赤、舌红、尿黄、大便干燥属阳,恶寒、面白、舌淡、尿清长、大便稀溏属阴;脉学中浮、大、洪、滑、数、实之脉为阳脉,沉、小、细、涩、迟、虚之脉为阴;辨证学中的阴阳辨证,或者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为阴证,以及阳证似阴、阴证似阳等,则属于“属性”层面的阴阳,而不是“本体”层面的阴阳。 可见,“阳气”可以简称为“阳”,但“阳”决不只指“阳气”。前者是指事物的属性,层面高,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后者则是指具体的物质及其机能,层面底,具有明显的物质本体特征。前者只是给人们认知事物时指明方向,后者则能为人们解决问题制定具体办法。所以在讨论扶阳抑阴话题时,先要明白中医药学中的“阴阳”特性,也就是为何先要就此问题予以澄清的缘由之所在。 在讨论阳气与健康的关系时,务必对阳气理论的发生有所认识,阳气的内涵及其严格的规定性有明晰地理解。 编辑|徐婧 审核|王淑军 白晓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