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堂好课必须经过严谨的设计

 江山携手 2016-06-01

一堂好课必须经过严谨的设计

                          文/南山道士

昨天是“三县联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的日子,因为我校有位选手参加,所以我们整个一个备课组都去了,为的是给这位年青教师当亲友团,更多的是我们从思想上非常重视这样的实实在在的课堂研究活动,想把这三堂课放在一起进行一下比较性的研究。

这次活动,我总体感觉是:大家对此项教研活动的重视程度在增加,不像当初时候,只是在一起上一课,明显感觉到大家在各自的学校对课进行了反复的打磨。

今天的课我听得格外仔细,觉得这几位老师的课算是比较成熟了。就今天的三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教师来执教。老师的素质至关重要,这里面涉及很多方面,首先是语言关。一个优秀的教师语言不能贫乏,他必须具备口吐锦绣,出口成章的语言能力,语言要优美,语言要有激情,但是,语言的情感把握要有分寸,不渲染太过,否则往往,让人惊出一身的汗来。其次,教师的必须反映敏捷,十分睿智,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各种预设往往起不到控制课堂的作用,你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让学生“出轨”而又不能过分,我们之所以讲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强调课堂生成的重要性,说到底就是考验教师的智慧。第三,教师必须有诵读的本领,这种本领足以能够作为学生的典范,能够站在引领的高度。我们教师的诵读其实往往对一堂课的氛围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我市近些产生了一批在诵读上颇有研究的名师,他们在一些省级以上的大赛中正越来越吸引我们的眼球。第四,教师要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很多人可能以为现在的课堂教学不用写粉笔字,或者他们感叹:终于不用写粉笔字了!这是一个错误的信号,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是语文教师,我肩负着母语教育,汉文化传承等神圣的使命,我们要把汉字作为书法的理念牢固地树立起来。大家在各个学校都会知道,我们的一些字写得非常漂亮的老师会受到同学们的由衷喜爱。昨天的几位老师,我给他们在这方面的分数都及格了,第一位的魏老师,他的音色很好,因为没有利用好麦,所以开始的朗诵也不够成功;第二老师给我的印象,语言挺干净的;第三位老师,语言注入了激情,有亲和力,但是渲染得稍稍有点过。

二、一堂好课要精心设计。有许多人把课的设计与课的生成总是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堂好课我们必须学会好好去设计,这就如我们要建一幢美丽的建筑,我们必须要做好图纸设计,这是第一步,没有高端的设计,想有一堂好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下面我想就昨天的三节课来说说课的设计。第一节,魏老师的诗词鉴赏课,这样的诗词鉴赏课历来为我们市里年轻老师喜欢,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也许是它更能体现语文课的特征,比如说吟诵,语文课里没有读书的声音是比较难受的,所以选择这样的课型,我完全可以理解,而设计者,把它设计为一种比较鉴赏的形式,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种设计模式,因为,我们觉得很多东西经过比较它们也许会更加清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比较设计能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有更多的思维碰撞。至于,昨天有专家点评时说的,好像柳永的《雨霖铃》是惜别诗;而李之仪的《卜算子》只是相思,似乎他们不是一类,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即使不是一类,而是近似这样的比较是完全存在的。如果,就这首诗的处理来说,用比较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倍增,我对此深信不疑。第二堂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的设计者试图从整合信息的角度来把握观点,理清思路,这样的设想并非不可以。但是,执教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对文本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这是一篇科学论文,对于这样的科学论文,而且是一篇译文,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位,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我个人看法依然是抓住观点和思路,理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科学论文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怎样走向成熟。要想得到爱,就必须首先付出爱,还有一个重点,我想把它放在重要语句的理解上,因为本文有许多句子,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上比较麻烦,如何学会理解句子的方法,这里也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三个目标当中,我觉得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是第一重要的,如何去理解父母的爱,如何去不断增强责任感,懂得如何付出,在得到爱的同时要知道无私的付出爱;其次是文章的观点,通过老师设计的表格,学生非常容易得出本文的主要论点以及思路;再次就是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通过对于重要句子的理解,加深对文章观点和主旨的理解。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本文的结构是比较式的,通过比较说明了母爱与父母的不同点,成熟的完整的爱是什么?作者说得比较清楚:你既是自己的父亲也是自己的母亲。第三堂课,《山羊兹拉特》,这一篇课文其实处理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首先依然是给文本定位的问题,本文是小说,但是却不能按照普通小说的教学模式来处理它,原因有二,一是本文来自《外国小说欣赏》,属于选修教材,选修教材不能像必修那样上,否则,就失去了选修的意义;二是因为本文属于一个话题单元:情感。这里涉及到了对情感的理解挖掘,情感的表达委婉含蓄的表达以及情感的作用等等。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到了以上因素,把课设计成三个环节,一是情感的体验;一是情感的表达;一是情感的作用。这样就跳出了必修的思路,不再以课文为中心,而以话题为中心来设计教学。但是,这三个环节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衔接,这是一个难点,在讨论情感的时候,如何切入成了问题,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比较动人,结果经过实验,并不理想,后来修改成“哪些场景描写最让你感动?”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致沿着“道别或者不舍”“互助或者相偎”“默契或者对话”“回家或者团圆”这样四个场面来讨论问题,经过实验,效果也比较理想。而在这样一层讨论结束时候,老师可以用两句话点拨一下: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不就是一只老山羊吗?至于如何感动吗?但是,如果这只山羊与你的家人朝夕相片十二年的时候,如果一只山羊与你的生命维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再也不是一只普通的山羊,她俨然就是你的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第二环节是讨论表达,这个环节十分麻烦,一个是问题的设计,如何让问题出来,我们采用了“文本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小说作品表现情感时委婉含蓄的要求?”,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仍然不是非常满意,活动在前,已经没有时间再完善,但是从现场反应来看,只要教师引导得好,这样的设计还是差强人意的。第二与第三环节的过渡,我以为可以直接过去,因为它是技巧性质的,不用去渲染。最后的拓展,要如何去做,那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们的小唐老师,原来准备让学生模拟瑞典皇家科学院给辛格写段颁奖辞,其实已经有了这个颁奖辞了,跟咱们莫言的差不多,可见瑞典人比较喜欢会讲故事的作家。后来觉得这个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改成了用三个词联成一段话:悲悯  真情  人性。这基本概括了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在评课的时候,有位专家提到了本小说中所写的故事,是否存在社会伦理的批判问题,我觉得完全有可能。但是,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然的话就会产生混乱,所以,我赞同专家的意见,如何从深度上来说,这篇小说不算挖得很深,但是,执教一上来就说明了:我们以本篇小说为例来谈谈小说作品的情感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执教者必须在实际教学前就要确定下来。我们不是先知,无法知道一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但是,教师既然是师生对话中的首席,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建立话语主动权?因此,所谓的亮点,实际上是每位老师教学设计核心。第一节课,我觉得应该要考虑的问题是在选择比较点上有所取舍,不要过多,如何取舍?可以通过目标的设定来减去那些次要的东西。比如,可以把虚实问题,铺叙问题作为重点来写,同时也可以比较两首诗中的情感问题,第一首诗,一般认为是柳学士与一名女士的惜别,显得比较缠绵悱恻;而第二首诗,当是李之仪被贬当涂的时候的作品,写相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面是否一定有情人之间的缠绵,则需要三思再问,不可武断。有人说缠绵可以说有,像是与女子之间的情感,但是,细想起来也不对,人在孤独寂寞的时候,男人也会有些缠绵的。

第二节课的亮点,我真的没有想好,这篇课文比较难教,我不知道这位年青老师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她初为人母,而且对于孩子的爱或者说情感有了一些体悟了吧?确实如此,她一开始的那段导入着实让我在心里称许了一把。但是后面的问题的设计就显得余力不足。这篇课文的教法让我陷入了两难:一是如果从情感体悟的角度呢,这个角度应该也不错,像俞老师说的容易上成政治哟,但是,如何引导孩子们去体悟父母的情感,当下显得十分必要,绝非多余;一是把它看作一篇冷冷冰冰的哲学论文,引导学生去啃语言,这样课堂可能会陷入沉闷。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就像二中那位年轻老师说的,这篇课文要想把它上好,真的很难。而第三节课的亮点,有位专家在点评的时候说是导入,我不同意,我觉得关于情感的体悟与讨论是可以成为亮点的。而在这里,以后如果有人上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提醒他们,不要试图在课堂上反复讨论人羊对话的那个情节,这样会反复引起笑场,减弱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每次联动的收获颇丰,现在有很多教师对于这样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在是糊涂啊。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二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