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最需要的是自由

 江山携手 2016-06-01

今天上午,看了李帆的一篇发表于《人民教育》2013第一期的文章《教育期待深度变革》。深受启发,使得我对于现今的教育产生了不少的思考。

思考之一:模式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现今出去学习,总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模式,而且大都是以教育局为主体进行推进的。譬如:如皋就推行活动单导学,海门推行学程导航……领导在介绍采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而凭个人的直觉,他们的课都是非常沉闷,孩子们学得非常吃力,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情趣的。李帆说:“有用的模式,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上述的模式,可以说基本上是出于领导的一厢情愿,因为有不少老师并不情愿,只不过是在名利面前不情愿地举起了双手。记得在有一期的《人民教育》上就出现了反弹琵琶的声音,尽管很微弱,但还是看出教师是有头脑的,并不是情愿把自己的大脑作为别人的跑马场。吴正宪老师也对某一地方推行一种模式的教学也颇有微词,她认为,不同的地方应该有不同的月亮,每一种月亮都有自己的美丽。李帆在谈到模式是,说出了两个很重要的词,那就是自由和坚守。对于前者,我有自己的思考,我向来认为,一个没有自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好教师的,因为一个奴隶最多培养出一个比较好的奴才。唯有自由者,才能培养思想上独立的人。对于后者,我也有深刻的思量,可以说自建国以来,出现过成千上百的模式,可是能够真正坚持下来,并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并不多。大多是昙花一现罢了。

思考之二:有效教学还是有效教育?

李庆明对于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颇有微词,因为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很难说哪种知识是有效的还是无效。另外,同样的一节课,对于张三来说是有效的,高效的,但对于李四来说却可能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李帆对于有效提出了自己的两点疑问:其一,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其二,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一节课、一学期还是三年、六年?对于第一点,我感同身受,许多老师把传授知识当成是第一重要的,而对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丝毫不重视。在六年级第一学期,我儿子光光数学做的试卷就达到三十张,儿子属于成绩比较优秀的那种,我不知道,对于班级中下游的学生而言是不是一种折磨。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信奉这样一个原则,唯有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因此,有许多老师都把自己的学科都当成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都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可以侵用的。而事实上,知识的发生我们是如何认知的是非常重要的。我数年来,一直研究学生的错误是怎么形成的。我发现,学生错误的形成,都是对起始概念的模糊认识导致的。试想一下,如果一株植物的根茎都坏了,你还能想它的枝叶生机盎然吗?对于其二,我们受工业化社会的影响,思考问题往往急功好利,往往希望立竿见影。这也导致了教育上的虚伪、浮躁。我参与过多次课题研究,许多老师都是造假的好手。领导者也深谙此道,甚至纵容或者暗示教师造假。而这些,往往造成了教师对于教育的浮泛、草率,往更深处想,也就是误了一大批的学生。近年来,许多人都有民国梦。为什么,我想是那批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往往妄想一节课,几节课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不愿意慢慢地去等待。因此,李帆提出了有效教育的概念,因为有效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而有效教学,往往可能只是为了功力的目的,斯为真言!

思考之三:认识动机还是社会动机

陈省身教授曾说了一个很让人思考的话:数学好玩。正因为数学好玩,这位数学大家才终身对数学孜孜以求。而问问我们现在的学生:你为什么学习?也许孩子的答案都会趋于一致:那就是为分数而学。分数将儿童的童年折磨得很痛,将孩子的童年撕得支离破碎,根本就没有幸福而言。很少有孩子,为了自己探求知识、探究未知的需要,而对某门学科而废寝忘食。让人痛心的是,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的。浮躁病、近视眼已经充斥到了儿童。想想我们小时候,经常为了一道题目绞尽脑汁,思考几天,甚至十几天,可是现在呢?抄袭成风,浅尝辄止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之一。儿童是野生的玫瑰花,我们不能用遥远的未来来牺牲孩子的现在,我们要让这些野玫瑰在风雨中、在阳光中幸福地、自由地生长。切不可用捍卫童年、保卫童年的名义让儿童不能自由的生长。我认为孩子的自由最大的体现是思考的自由,我们现在往往设定更多的框框架架,让孩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成长。甚至,很多时候教师用一种先知先觉的面孔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进而使得他们逐渐丧失思考力、反思力。

还孩子以自由,还教师以自由,还教育以自由,教育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