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萧红
年少时并不曾读萧红。最早了解也是始于她颇为惊世离奇的爱情经历,只知她才华横溢,英年早逝。总是被欺骗却有转身投入新爱情的勇气。即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回望她的一生,也依然称得上特立独行,自由恣意。相比起三毛的幽默洒脱,张爱玲的细腻绵长,萧红作品更有其独特之处。
进入中州大学工作的第一个寒假,学校在全校范围开展读书活动。趁工作之余到图书馆,望着排排书架思忖良久,直到看到《呼兰河传》,仿佛已静候我多时。于是在寒假的时间里,我结识了萧红,也记住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北小镇呼兰城。
《呼兰河传》共有七个章节,人物刻画精妙但并不完整,小说节奏的推进较为松散,大段的自然景观与抒情描写穿插其中,读起来更像是一篇散文而非小说,这也是一直以来被一些读者诟病的重要原因。然而奇也奇在这里,正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却有着比‘像’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带有自传意味的小说让我们看到萧红的童年:那个有着蝴蝶、蚂蚱、小黄瓜的后花园,花盆架上盈起清晨的露珠,小小的她在祖父怀里闹着,赖着要老人多念几首唐诗才起床……她以孩子的视角看着这小城里的人日复一日的生活着,悲伤着,幸福着。《呼兰河传》高度概括了小城人们依赖“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生命状态,是中国古老文明下乡土生活的历史缩影。
《呼兰河传》中出现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色彩,他们循规蹈矩亦步亦趋,深受传统之害却不自知。年仅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只因“头天来婆家吃了三碗饭”,便被婆婆们“好心”教化,吊在大梁上打,用烙铁烧脚心,再拿铁链子锁起来。团圆媳妇一生病,婆家花大价钱请来跳大神,逼着她吃下带毛的活鸡,见仍没有起色连忙请道士写帖儿,把她扔进开水里驱鬼。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也花光了家里五千多吊钱。比婆婆们疯魔般的驱鬼更可怕的是城里人们围观时的看客心态,他们袖手旁观的看着城里的女人跳井,揣测着冯歪嘴子在媳妇难产死去后何时去上吊。“看热闹的……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 萧红通过对“看客”众生相的描写, 揭示了呼兰城人经历的苦难人生,他们对待命运的态度和采取这种态度的心理基础及思维形态,在历史文化批判中,蕴含着改造国民灵魂的愿望。
今日读萧红,除了应该将她的作品放入民族救亡的时代语境进行关照,更应看到人类对于皈依故乡,回归精神家园的永恒渴望。萧红所塑造出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主角,但在小说结构上整体衔接,都成为呼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定要为这部小说定位主角,那么主角就是呼兰这座小城本身,以及城里存在着的所有人物灵魂。这些人物在根本上是一群人的复合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有着个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他们以群体姿态参与村落生活,在小说中作为平行并列的功能性结构,凸显了呼兰城的主体形象。
萧红是寂寞的。她的作品多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出发点,作为超越当时时代的思想先行者,她说:“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是矛盾的。对待愚昧又温情的故乡,她既怀念童年的温存,又十分厌恶其闭塞落后的生活。然而在国破流亡之际,只得孤身一人在病榻上孤寂的吟唱故乡的咏叹调。
萧红的一生和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揣希望与向往,心中坚韧如刀,笔下亮白如雪。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情怀描故乡,绘时代。《呼兰河传》这首咏叹调,诉说着萧红对精神故乡的眷恋,也在国民思想领域深刻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萧红文中的悲悯和讽刺,可说是直承鲁迅的衣钵,一个极端忠实于内心感受、敏感而真诚的作家,她对人世间一切的把握,完全来源于原始生命的直觉。
呼兰城的冬天过去了,我们依然坚信有人存在,就必有希望。
本文作者为我校教师段博楠,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原文来源出处。
编辑:武 铭 编审:吕 村
来自: 邙山居士不称兄 > 《读书》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优秀作文选登】呼兰河里的别样滋味——读《呼兰河传》有感
【优秀作文选登】呼兰河里的别样滋味——读《呼兰河传》有感梅语文教育/阅读/朗诵/写作呼兰河里的别样滋味——读《呼兰河传》有感。这个...
对故乡的爱,自然流淌
对故乡的爱,自然流淌。毕竟,呼兰河是她的家乡——家乡是一个只允许自己说不好,但不允许别人说不好的地方。通过萧红的文字,我大致认识了那个时代的呼兰河城和城里的人。呼兰河的人都很认命,尤其是...
客死他乡
客死他乡。萧红在最后弥留的岁月里,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呼兰河传》,梦里回到了她深爱的故乡。萧红的文字底色都很冷,荒凉,一如寒冷的...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简介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简介。《呼兰河传》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黑龙江省呼兰河畔小县城呼兰镇的富有东北农村地方...
张莉 | 重读《呼兰河传》: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
张莉 | 重读《呼兰河传》: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迟子建看河灯,是''''''''此岸’望''...
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小团圆媳妇之死》 教学设计(选修)
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小团圆媳妇之死》 教学设计(选修)6月1日,除了是儿童节,还是萧红的生日。环节二 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
《呼兰河传》一部孤独中孕育出的语言,在童年中成长的文学
《呼兰河传》一部孤独中孕育出的语言,在童年中成长的文学。在《呼兰河传》的头两个章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萧红小时候的童年。萧红在书中刚开始记录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我们看到的时民国二三十...
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传》团圆媳妇是萧红虚构的一个悲惨人物。萧红对童年的感受是符合《呼兰河传》的情感基调,成长和生活经历都在书中有所体现,但...
《呼兰河传》:无关悲喜,满眼满心透着生机带着苍凉
《呼兰河传》:无关悲喜,满眼满心透着生机带着苍凉。1940年,萧红逃难到了香港后,对故乡对呼兰河那座小城却愈发思念起来,也就是她在...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