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死他乡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昨晚早早的沉沉睡去了,夜里客愁乡梦乱如思;晨,院静厨寒睡起迟,一场秋雨过后一股凉意扑面而来,鸟儿悄悄地躲在屋檐下不再歌唱,松鼠也不再乱窜而是安静地在树上窥视着一切,计划着贮备冬天的食物。我想起八月初的某一天,和朋友去宾州玩,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林点缀着稀疏的别墅,忽然一片黄叶在风中飞旋了半天,执着地落在了我前挡风玻璃上,跟我走了好长一段路,像秋天发给我的一张名片,我忽然明白了一叶知秋的含义,是日立秋也。两个月后的今天,枯黄的树叶一夜之间被雨打风吹去,秋天真的来了!

        我脑洞大开地顿悟,为什么中国大部分老人不愿意像外国老年人那样世界各地旅游,他们怕客死他乡。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没有像我们的诗歌和小说里那样,如此深情地反复吟咏着故乡和乡愁。萧红在最后弥留的岁月里,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呼兰河传》,梦里回到了她深爱的故乡。萧红的文字底色都很冷,荒凉,一如寒冷的东北,而这部小说却是萧红少有的有一丝亮色的文字,有她儿时的后花园,大花园的花开得很艳,一直开到天边;有那个大家族里唯一爱他的爷爷,我记得有一幕是,儿时的萧红爬在树上摘果子,被一双大手抱了下来,那是爷爷,那双手的温暖仿佛一道电流也传递给了作为读者的我。就像她在小说末尾说的一样,“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是充满我童年的回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人的感情真是很奇怪,年轻时的萧红一心想离开家乡,《萧红》电影海报不就是一个孤单的女学生背影,拎着一个箱子消失在茫茫大雪中,仿佛是她一生的缩影,而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马上要走到尽头,便拼尽一己之力,在战火纷飞中,在敌机的轰炸声中,在医院里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对儿时的回忆。我自己也是开始写作后才明白什么叫呕心沥血,我想创作其实是加速了萧红的死亡的,她用生命换来了《呼兰河传》,用生命演绎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欧亨利的小说中,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没有人知道老人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最后只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架挪动过的梯子,扔的满地的画笔,和有着黄色和绿色的调色板。当人们发现老画家的时候,他的鞋子和衣服全湿了,浑身冰凉冰凉,第二天就因为肺病离世了。老画家在风雨之夜把最后一片树叶画在了墙上,给女孩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坐在床上等死,而是用整个心灵和灵魂成就了这幅不朽之作!萧红小说中那些下层劳苦人民,尤其是女性,命运非常凄惨。《呼兰河传》中比萧红大不了几岁的小团圆媳妇,本来是个脸庞黑黑的,爱说爱笑的小女孩,后来在婆婆的折磨下,变成脸黄黄的,每天传出凄惨的哭声。她病了,婆家不给请大夫,而是跳大绳,跳完大绳又用热水按着她给她洗澡,当天夜里她就死了。她的家人觉得心酸,并不是因为她的死,而是因为觉得她是个赔本买卖,人生的悲凉和无奈都在萧红的笔下平淡地道来,没有一丝波澜却力透纸背。小团圆媳妇短暂凄苦的一生仿佛是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缩影,所以萧红只能离开那片深爱的、而又愚昧无知的土地。我仿佛看见萧红在病榻旁虽气若游丝,却依然伏案奋笔疾书,仿佛天使在人间一样,魂归故里,俯瞰着呼兰河上空,她曾经的家,和那些生死场上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萧红这本书我初中就买了,却一直没有心思读下去,而是最近才在异乡的图书馆看的,也许此时的心境让我更能理解她吧。萧红临终之际曾说,如果三郎知道我在这里,一定会来救我的;多年后,他的三郎在接受采访时说,即使我知道她在哪里,我又能怎么样?萧红指的是哈尔滨时期的三郎,那是她的黄金时代!        

卫斯理女校的博物馆挂着宋氏姐妹的照片,这座学校仿佛《天鹅湖》中囚禁公主的城堡,有着湛蓝的湖水,美得幽静深邃,处处彰显着贵族气质。我不禁想到了曾经客居纽约长岛的宋美玲,晚年的她一定非常非常想回故乡看看,但因为种种原因却不能,活到了一百多岁又能怎样,依然是客死他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