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收遍名校offer的牛娃, 成长路离不开4个关键问题

 长沙7喜 2016-06-03



看点 “牛爸”王健的孩子Richard被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一连串名校录取了。这位“牛蛙”成材路上的秘诀是什么?为孩子择校的时候,应该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申请美国名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王健博士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教育经验。


按:收看讲座完整版请点击以上视频。


文 | 严柳晴  摄影 | 晓黒

编辑 | 李论


“如果说,Richard暂时小有成功,那也是人文教育的成功。”


王健的孩子Richard,哈佛新生。美本放榜日,Richard大丰收:一连串的名校offer,包括5所顶尖藤校。而王健博士本人,也以“牛爸”身份,被中芯学校家委会邀请,交流教育心得。


听了“牛爸”讲座才知道,牛爸本身也厉害:1986年考入复旦,从本科读到研究生,1994年赴德国读博士,1997年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后。


等儿子慢慢长大,满身物理细胞的王健,对教育问题产生兴趣,琢磨中美教育的差异。有人盛赞他,“中美教育第一人”。王健说,这倒不是吹牛,学物理的人,看问题,会抓住核心。有许多爸妈,他们蒙在鼓里,看不清所以然,在信息杂乱的世界里,心猿意马,奔波操劳,辛苦极了。




核心价值是什么?


 

“中美教育差异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人文教育的看法。”王健说。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家长们内心纠结——国内教育评估孩子的标准,与孩子的成长标准脱节。


国内体制中,评判“牛娃”,唯分数是论。但高考成功,并不一定和人生成功关联。要说“高考成功”的例子,王健身边比比皆是:在同班同学中,全国物理竞赛第一名、第三名,全国计算机比赛冠军等等,简直星光璀璨。但30年过后,以这100多个同学现状看,相关性不存在——当年成功,未必日后辉煌。


从这一点来说,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的系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支持人文精神,支持孩子们追求他喜爱的任何东西。王健认识一名高中生,每天花3-5个小时,研究哲学。还有个中学生,一天拉3个小时的小提琴。中国的体系下,这样的学生一旦面临升学,就会面临“艺术还是应试”的两难处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某种学问、艺术存有特定热情的孩子,较适合西方教育体系。王健家族中有个孩子,在上海读高中时,成绩平平。但他有特点:情商高。这孩子有一个特别爱好:收藏石头。他去哥伦比亚大学面试时,面试官是一个女士,两人相谈甚欢。面试官甚至把耳环摘下来,交给他鉴定。2015年申请大学时,他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文书,包括对石头的热爱,石头美在哪里,并提升到人性的高度——由此顺利地申请到了名校。

 

核心能力是什么?





第一,大量阅读。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之前的小学生,阅读量不输给美国。但越到高年级,孩子阅读越碎片化,疲于奔命。而在西方,9年级的学生,读全本的《奥德赛》,12年级的学生,每周都在读原版经典书,无论历史还是哲学。这种阅读习惯,对一生的影响很大。


第二,说。这项能力与人一生相关。我们往往有一个印象: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都是成功者。说的能力很重要,演讲、辩论、深度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核心问题,对人一生的养成至关重要。


“在中国,我接触到五年级、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充满阳光。”王健说,到高年级,高一、高二的孩子,都是目无表情的——他们并非没有素养,而是被应试磨灭了热情。


第三,书面表达能力。这也是工作的核心能力。书面表达包括报告、项目、写的能力。在美国所有的名校,有一门课,每个孩子必须修,就是批判性写作(critical  writing)。


第四,深度思考。这一点与前三者关联密切。深度思考者,必有读书的习惯,口头、书面表达清晰。“我甚至可以下断言,这几项能力强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王健说。

 

公校还是私校?





王健的“牛蛙”孩子Richard ,曾在公立初中就读,后转到私立高中就读。这两类学校的差异很大,甚至能直接决定孩子的发展道路。


公立初中,师生比一般16:1。一个班级约25名同学,和中国课堂教学相似,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很难得到培养。


私立学校,师生比10:1。私立高中,椭圆式教学法,师生围着圆桌探讨。有这样的理念,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提高许多。


公立学校,STEM课程很强,王健对一些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现象:公校不产生文科生。私立学校,都有深厚的人文传统,但STEM相对较弱。有个孩子,一心想做科学家,高中上了私校。他申请大学时,唯一没申请的学校就是MIT。


学校风格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私校在意学生课堂发言,并重视思考能力的深度与广度。Richard上9年级时,很少课堂发言。到私校之后,老师指出他的弱项。2年之后,老师给Richard这样的评论:他有谦谦君子的风范,等到别人发言完毕时,再发表评论。在这一点上,Richard突破了自己,既能尊重别人,又能展现丰富的人格。


为何不能随大流?

 


许多人向往美国名校,在申请之前,还得先明白:这些藤校,为什么需要多元的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考评?


王健博士道出其中的本质原因:招生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结构。一个社会,有精英阶层、中层、底层。而名校的目标,即是培养社会的精英阶层。社会的精英阶层包括各行各业,除了学术之外,也有商界、体育界、艺术界……


对私立大学来说,招生与社会结构匹配很重要。比如哈佛,它是一所私立学校,以捐款维持大学的日常运作。捐款从何处来?它所录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有能力进行大笔捐款,回馈社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长们的期待和名校一致:希望孩子进名校,希望孩子几十年后取得成功,回馈社会。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明白,培养孩子不必随大流,发掘孩子的优势,尽可能地提供资源,使他的才能生根,并枝蔓叶茂。


比培养学霸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有趣、有益的人。“华裔的孩子,学业上出色,但不一定有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参加STEM的竞赛,但更重要的是:是否还有热情,是不是在思考?”


“为什么社区很重要?真正地走进社会,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去参加社会活动,才有意义。随波逐流的人,不能发现乐趣所在。”王健说。



王健

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学博士。热爱教育,对美国私立高中申请及高中规划和大学申请颇有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