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

 昵称29313448 2016-06-03

  【摘要】  历代医家认为“小儿有阳无阴或阳盛阴微”“小儿热病多归咎纯阳体质”,分析这两种有关“纯阳”的错误认识的原因,解释了“纯阳”的真正涵义和对小儿疾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纯阳”之体;小儿;疾病;临床意义 

  '纯阳'一词首见于《周易》,用来说明宇宙现象。我国最早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用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其曰:'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对纯阳一词的概念未予阐明,从而引发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此理论对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疾病防治很重要,试作初步探讨。

  1历代医家对'纯阳'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认为小儿有阳无阴或阳盛阴微。明代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曰:'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嫌'字作'近似'解。这种说法显然是违背了中医关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观点。小儿出生后不能离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不能没有阴的存在,且先天元阴元阳促进后天水谷精气的吸收,后天水谷精气能长养先天元阴元阳。正如《类经》云:'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长,必得阳而后行。'成人如此,小儿亦然。清代冯兆张《锦囊秘录》曰:'天癸着阴气出,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谓阳气有余之论。'这里'着'本'著',可作'附着'解,意为天癸依附于肾阴气(肾精),肾阴气(肾精)不足,天癸未至,这是纯阳。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繁殖的一种精微物质。认为肾精不足,天癸未至为纯阳,这种解释不合小儿生理特点,是不易被接受的。

  认为小儿热病居多归咎纯阳体质。如《河间六书.小儿论》曰:'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叶天士说:'小儿热病最多者,以其体质属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宋代《圣济总录.小儿风热》曰:'小儿体性纯阳,热气自盛,或因触犯风邪,与热气相搏,外客皮毛,内壅心肺,其状恶风壮热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烦应作'须'解)以上医家从病理上立论,把小儿纯阳之体当成阳旺热盛解,以清热之法清热之药广泛应用,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把小儿热病居多的特点归咎于阳盛之体,这是不全面和不恰当的。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指出:'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乖误相承,流祸千古。'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  小儿岂盛阳者哉?'明确指出'纯阳'不可理解为盛阳。《灵枢.逆顺肥瘦篇》言:'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药证直诀》言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都说明小儿的气血阴阳皆不足。清代罗整齐在《浮溪医论选》中指出:'小儿年幼,阳气未充,故曰纯阳,原非阳气足有余也  '从阳气充实完善的角度分析,小儿的阳气是稚弱的,未充的。小儿之阳相对于成人为不足之阳,小儿生机虽旺,但不完善和成熟,具体表现在肾气未盛,脾运力弱,肺宣发未健等方面。

  《晋书.郭璞传》云:'时在岁首,纯阳之月。'此处'纯阳之月'指一年之首春季,万物生机旺盛,欣欣向荣。小儿初生,禀受母体胎元之气,尚未耗伤,在纯阳之气作用下,后天饮食之精尽化为先天之精气,充养机体,不断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恰似一年岁首春季,如旭日东升,生机盎然。例如小儿的形体发育,从初生至周岁体质量增长3倍,身高增长1.5倍,头围增长1/2倍。'纯阳'揭示了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长不足。'这是指出小儿在阳气作用下,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格外迫切,相对显得阴液不足,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阴充阳长的过程,阳长为主,阳占优势。黄岩杰等[1]引用数学模型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不同时期的阴阳水平进行量化计算,结果显示小儿时期阳的水平最高,并且年龄越小,阳气相对越盛。故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此处'有余''不足'是指在生理范畴内相对的有余或不足,并非阳亢阴亏或阳盛阴衰的病态。'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旺的生理状态。

  2'纯阳'对小儿疾病的指导意义

  小儿属纯阳之体,阴相对不足,虽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特点,若外邪侵袭,阴对阳的制约功能相对差,发病容易出现阳、热、实证。如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故治疗上应选用清凉之剂,苦寒药伤阴损阳应慎用。清代陈复正指出:'后人误以为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温病条辨》提出:'夫苦寒药,为儿科之大禁也,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阳热证易伤津液,诊治中应时时顾护津液。若邪热亢奋,'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若热已伤阴,治则以'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若邪已渐解,则'邪虽去而津伤也,苦寒之药当禁,宜甘寒之剂可也'。(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吴鞠通认为小儿为阴虚之体,强调用药宜'酸甘化阴''宜甘多酸少'。

  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小儿的阳气是稚弱的、未充的,尤以肺、脾、肾三脏最为突出。六气着人,并非皆从阳化,化热化火。六淫致病,寒最伤阳。不仅卫阳被遏,中阳亦损,甚至元阳虚衰。如流感高热、肢冷,轻则热退纳谷不馨,重则洞泄不止。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弱,冬春季节寒袭,新生儿可致低体温和新生儿硬肿症。一旦元阳不支,正不胜邪,易传易变,这是造成疾病向垂危方向转化的内在因素。如上述新生儿硬肿症及小儿危重症常有阳气虚衰的一面。因此在小儿病症治疗中,临床上应处处维护阳气为要。如上述流感虽可见咽部、扁桃体红肿,但解表不避辛温,清里不可过寒。寒甚则散寒通阳与温补脾肾、通经活血并施。 

  清代余梦塘《保赤存真》云:'真阴有虚,真阳亦有虚  此不可徒执纯阳之论  阳可以统阴,阴不可统阳。'当外邪侵袭或内郁之时,阳气首先表现抗邪能力,阴津抗邪作用需要化生阳气来实现,'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虚者,补血还须补气,气能生血也。高热脱水或久泻伤阴亦应扶阳或通阳,阳旺则阴复,养阴不碍阳。

  小儿属纯阳之体,阳相对有余。即古代医家所提出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传统中医理论将小儿心肝有余归结为小儿感邪后易高热、惊风等症。换言之,阳有余似乎仅是对小儿外感易动风这一病理变化概括,而不包括《内经》所谓'肝在志为怒',这显然不符合临床实际。当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已不同古代,小儿娇恣任性,对忧、思、悲虽不大敏感,但对怒、惊、恐特别是对怒相当敏感,太过便易罹病。如小儿厌食、胃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肠胃病独治脾胃乏效时,转而以疏肝、敛肝为主多有效验。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入夜持续咳嗽、面赤烦热,治肺不应,从治肝入手,常可事半功倍。抽动-秽语综合征系难治病,现代著名儿科医家刘弼臣教授认为当属'肝风证'范畴。多数患儿以眨眼为首发症状,且以不自主抽动为其主要表现,本病其本在肝。将小儿阳有余尤其是肝旺引入疑难杂症思辨中,将扩大临床视野,提高论治水平。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脏气清灵,精力充沛,宿疾少,病情相对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只要诊断无误,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处理得当,用药合理,护理适宜,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较成人为大。明《景岳全书.小儿则》:'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且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体现了纯阳理论对小儿疾病和预防有重要指导作用。 

  小儿体禀纯阳,平时保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于营养。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忌辛香燥辣炙煿之品,保持大便通畅,不要滥用营养保健品。《幼科发挥》指出:'重棉厚褥,反助阳以劫阴。'《古今医统.养子日用法》也说'宜时见风日'。注意襁褓衣着偏凉,尤以头凉为要,不宜重衣厚帽。这样不仅能减少疾病,而且可以指导体质重建,使阳多阴少不均衡体质向均衡体质转变,对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保证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岩杰,赵喜新.从量化阴阳的角度认识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7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