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用“足下”表敬称?

 江山携手 2016-06-03
    古文中,对人的尊称有“足下”一词。为什么以“足下”作为尊称呢?原来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公子重耳 (后来的晋文公)即位之前,由于受到父亲晋献公的宠姬骊姬的谗害,被迫到外国流亡十九年。
  在这漫长的逃亡生活中,随臣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他。在重耳饥饿难忍时,介之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他论功行赏,据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其他手下人都在争功,而只有介之推以之为耻。由于介之推自己不说,晋文公也把介之推忘掉了。介之推最后什么赏赐也没有得到,默默退出朝堂。回去和母亲述说了这件事,母亲说: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
  介之推背着母亲到了绵山隐居起来。后来,有人鸣不平,晋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泽,让人多方查找,最后找到了绵山。绵山山高树茂加上介之推已淡泊名利无论如何也不肯下山,晋文公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迫使介之推出来。但介之推仍然不出来,最后众人在满山灰烬中找到了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的介之推与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发布命令,每年这一天要禁止烟火,这就是后来寒食节的由来。
  他把介之推抱木而死的那棵树砍下,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下,每当走路木屐一响,他就想起介之推,常常潸然流涕,俯视木屐说:“足下,悲乎!”“足下”本来是晋文公怀念介之推的称呼,后来就演变为对人的尊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