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痛风药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chenqh76 2016-06-05
抗痛风药根据其作用方式可分为五类:① 抑制粒细胞提润药,如秋水仙碱;②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③ 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④ 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等;⑤ 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
治疗痛风急性发作,可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控制慢性痛风可用促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生成药。
1 抑制粒细胞浸润药
秋水仙碱(cdchicine):本品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对痛风的急性发作有选择性抗炎作用,一般于服药后6~12小时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减轻,24~48小时内约90%以上病例得到缓解。48~72小时症状完全消失。它对一般性疼痛、炎症及慢性痛风均无效,因为它不影响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其抗炎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粒细胞提润和乳酸的生成。传统认为秋水仙碱通过与微管蛋白(:ubulin)的结合而阻止微管蛋白构成微管microtubule),从而阻止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目前研究认为秋水仙碱可能通过抑制 a及白三烯 (L11 )的生成而减少粒细胞的趋化运动,因为嗜中性粒细胞一旦暴露于尿酸钠盐结晶(MSU)环境中,便可产生c5a及LT 等强力趋化物质,引起继发性炎症物质如溶酶体酶、氧释放,从而导致痛风急性发作。
2 抑制尿酸生成药
别嘌醇(allopurino1):其作用机制是本品结构类似次黄嘌呤,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阻断次黄嘌岭向黄嘌呤、黄嘌呤向尿酸的代谢转化,而使尿酸生成减少,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抑制痛风石和肾结石形成。并促进痛风石溶解。另外,别嘌呤醇本身亦由黄嘌呤氧化酶代谢为羟嘌呤醇,而羟嘌呤醇对黄嘌呤氧化酶亦有抑制作用。用于治疗慢性痛风,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对排尿酸药过敏或无效,以及不适宜使用排尿酸药的病人,尤其对痛风性肾病或尿酸性肾结石者具有良效
3 促进尿酸排泄药
适用于痛风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和与痛风有关的高尿酸血症,肾功能尚好,每日尿排出尿酸不多的病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目前常用的有以下3种。
①丙磺舒(probenecid):本品经肾小管主动分泌,可竞争性地抑制尿酸在近曲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中尿酸浓度,从而减少尿酸盐在组织中沉积,但其无镇痛、抗炎作用,故对急性痛风无效。
②磺毗酮(sulfinpyrazone):本品为保泰松的衍生物,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可竞争性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
主动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中尿酸浓度。亦无抗炎、镇痛作用。对丙磺舒有过敏或毒性反应者可改用本品。
③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本品较前两者具有更强的降低血尿酸作用。作用机制也是阻断近曲肾小管对尿酸
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从而降低血浆尿酸浓度。主要用于慢性痛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4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是广泛存在于人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前体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AA经酯化作用主要结合在细胞膜的磷脂上,在磷脂酶A,的作用下,从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AA再经细胞微粒体内的PG合成酶(环氧酶)的催化生成各种PG,如PGE2 、PGF2 、PGI2、TXA2等。它们参与炎症反应、发热、疼痛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PG合成酶,减少PG合成,从而发挥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该类药物可用于痛风的急性发作与秋水仙碱不同的是该类药物还可用于一般性疼痛。
① 保泰松(phenylbutazone)或羟基保泰松(oxyphenbutazone):保泰松通过抑制体内PG台成而发挥作用,有明显抗炎作用,且能促进尿酸排出,用于治疗急性痛风,对发病数日者仍有效。羟基保泰松为保泰松的活性代谢产物,其作用、用途与保泰松相似,但无促进尿酸排出的作用。
② 吲哚美辛(消炎痛,indomethacin):本品是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剂,具有显着的抗炎、镇痛作用。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疗效与 保泰松相仿。
③ 炎痛喜康tpiroxicam):属苯并噻嗪类的非甾体抗炎药,对PG合成酶有强大的抑制作用,用于急性痛风,药效时间长。
④萘普生(naproxen):本品是苯丙酸衍生物,抑制PG合成酶,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抗炎作用为保泰
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的7倍。用于急性痛风。
⑤布洛芬(异丁苯丙酸,ibuprofen):也是苯丙酸衍生物,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用于急性痛风,也可用于一般疼痛。
5。糖皮质激素(glucocordcoids):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为①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释放;稳定肥大细胞使前列腺索、白三烯、组胺、缓激肽等致炎物质的产生与激活减少。②稳定溶酶体膜;③ 抑制肉芽组织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