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知足第四十六

 鹿文康金 2016-06-05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道德经》,全文高清朗读!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之知足
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糞;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cǎn)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此恒足矣。


今译
以部分存在之“有”治理天下时,连日行千里的骏马都只能用来耕田;以整体全息之“无”道莅治天下时,连战马都可以自由地驰骋在郊野并得以顺利产下马驹。罪过,莫过于对欲望无休止的追求;过错,莫过于欲壑难填地攫取;祸患,莫大于自以为对“不”的作用已经知之满足了。所以,能足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满足,才是真正恒久的满足。



解析
 对这一章的理解,可参照第十八章“故大道癹,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兹;邦家緍乱,安有正臣”,说的是完全背离大道时的情形。大道废时,仁义、智慧、孝慈、正臣等等这些似乎看起来好的事物全都凸显出来了,这就是所谓“乱世出豪杰”的道理,这些事物的出现恰恰说明社会风气败坏,天下昏黯混乱。这里说的是以“有”和“无”道治理天下时的情形,说得是在政治治理上有为何无为的区别,侧重于对社会中坚力量的“士”的人才使用上。
当统治者以部分存在之“有”道手段治理家国天下的时候,由于不能整体全面均衡地看待和把握,整个社会容易偏离大道之“中”而失衡,“非”的事物频出,因而作为“可”的事物必然出现用以平衡调节失衡的社会回归“中”,这会表现出动荡,实际上这是“不”振动失衡时而不“和”的表现。这时无法做到全体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尤其是人才得不到重用和合理使用,就像日行千里的骏马却被用来耕田拉车。社会成员必然积累怨愤,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安宁。这里的“却走马以糞”是比喻人才得不到合理任用。
当统治者以整体全息之“无”莅治天下时,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个人之“有”都是自由地涵容在天下之“无”中,各安其位、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杰出人才就像战马那样自由驰骋在广阔郊野,并且能够产下小马驹,从而人才绵绵不绝。这里的“戎马生于郊”是比喻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情形。




 ↑
天下动荡祸乱之根源,无不是人心之过度贪欲造成的。对物质财货、名望和权力等“有”的贪欲,造成战乱四起、生灵涂炭、民生凋敝。这都是由于统治者未能从整体全息“无”的角度去观察和治理家国天下,只能汲汲营营于眼前利益之“有”而丧失了整体观。解决之道,就是“知足”,也就是适可而止。也就是以“无”的整体观全年看待家国天下,以“不”平衡调节平衡贪欲,恢复合于大道和平衡振动的和谐。

华夏道统中,“士”作为卫护正道的中坚力量,其发挥作用也是顺道而行。中国士人秉承道的观念,认识到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是永远处于振动平衡螺旋前进状态的。就像太阳运行,有日升就有日落,不可能永远处于中天。华夏文明也是如此,也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也有兴盛和衰落。“士”的作用就是维护道在人间的传承不灭,有“天道承负”的责任。华夏文明兴盛时期,文士当道,文风鼎盛;衰落时,武士奋起,救世纾难;天下亡时,隐士担负起道统文明承续责任。隐士们或远走异域,或遁入山林,或隐于市井,或寄寓宫观寺庙,或混迹于暗世朝堂,但他们都只有一个责任或者说使命,就是保存华夏道统文明的种子并将这种子传续下去。礼失求诸野,道隐发乎士,一旦华夏文明再度迎来黎明,就将这种子播撒天下,再造华夏文明之辉煌。这就是中国道统文明万年不灭的原因之一,当然,道不灭,道统文明之种子就不会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