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损益第四十八

 阳光海岸s49tty 2016-07-23
点击上方“中华道教”一键关注!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之损益
第四十八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今译
外求知识,需要外来学识每日增益;内修大道,需要内心负赘外物每日减损。负赘减损再减损,以至于减损掉了有形有象的行为,有形有象行为的丧失,即是符合道之振动本质以“不”平衡调节的作为。获取、执掌、治理天下最好任运自然,以整体全息之“无”作为处理事情常态,保持清静不扰攘其事。面对“有”之事物的处理,有能够秉持“不”的原则去处理,能够做到如此“居无”和“用不”就足以取得和执掌天下了。
解析
 澄怀观道、虚怀若谷、明心见性,这三个词分别来自道家、儒家和佛家。说的是一个道理:保持一颗不染尘的心,大道本质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说的是知识的获取与道业修成的关系,一益一损,一增一减。若损而无益,则损无所损;若无损有益,则益无所用。“益-损”关系还是以“不”来平衡调节。

为学,是指对“有”之知识学习掌握的过程,是增益之“积有”过程;为道,是指对“有”之知识进行提炼纯化的过程,是将知识变为智慧的“化无”过程,是将片段知识之“有”炼化融合为整体全息智慧之“无”的过程,也就是儒家所谓“格物”过程。界定“为学”之“益”还是“害”,其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澄明内心,是否能转识成智。



有的人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结果将自己变成了图书馆资料库,而且是没有检索系统的图书馆资料库,积累的全都是些不能体现整体全息之“无”的知识碎片之“有”,而没能将这些“有”之知识炼化成整体全息之“无”的鲜活灵动之智慧,这些知识反而成了其蒙蔽澄明心智之负赘,不能炼化成智慧,只能是蒙蔽澄明内心的“尘”或“物”,是任何益处没有的,甚至是有害的。“损”是减损外物负赘,而非减损整体全息之本质,损之结果是“全”而非“残”。这就好比开矿炼金,要得到更多黄金,高品位金矿石获得越多越好。“为学日益”,就好比开采金矿获得越来越多矿石的过程。但开采获得金矿石不是目的,目的是获取高纯度黄金,这需要提炼矿石将矿渣去掉,获得纯度更高的黄金,矿渣去掉越多,黄金纯度越高,但是损掉的只能是矿渣而不是黄金,此类比可帮助理解“为道日损”。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