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格律与对联创作漫谈(之一)

 悟痴 2016-06-06

 对联格律与对联创作漫谈(之一)

齐应凯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中华国粹之一,和律诗、国画、京剧、书法等一样,都属于中国的国粹,为汉语言文字所独具的特殊功能,任何外国的拼音文字都无法望其项背。其骈联对偶、字正腔圆,为任何一种中国文化之外的语言和文字无从参照、无从仿拟。大凡中国人,都知道对联,也见过对联,但是并不一定人人都真正懂得对联的奥妙所在。写过文章的人大体都知道,篇幅越短越难写,要用区区两行字完成一篇作品,表达一种心声,营造一种意境,就已经不易,何况对联和诗词一样还有许多特殊的讲究。正是有了诸多的讲究,它才与其它文学门类相区别而自成一体,蔚然独立于文学之林。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和表达了汉字的特色与优点,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对联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世界关注。楹联的生命力极强,千百年来一直兴盛不衰,既为高人雅士所钟爱垂青,又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

民国以前,孩童启蒙读物就是各种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书籍,例如《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等,为的是让孩童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那时,“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之类的琅琅上口、如唱歌般的语言,为许多人所熟稔和牢记。新中国以后,基础教育备受摧残,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国学基础越来越薄弱。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对联也同其他古典文学一样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其对称美、音乐美、凝练美、意境美、哲理美、谐趣美和视觉美激发了人们对它的由衷热爱,其修身养性、抒发情怀、祈祥祝福、装点厅堂、烘托年节、渲染景观、哀挽亲朋、酬赠宾客、庆生祝寿、怀古颂今、征答交际、广告宣传的功能和作用更加得以显示。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留连忘返。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对联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其运用范围,则如我在《楹联赋》中所言:“广布于天南地北,大行于中外古今。山河胜迹,书籍文章,庙堂殿宇,寺观楼亭,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无处不见其踪,无时不烙其印。或雄浑大气,或隽永空灵;或婉约绮丽,或豪放恢弘;或富含哲理,或饱蘸深情。出身于阳春白雪,取悦于下里巴人。妇孺皆知,老少皆欣。微言大义,自立一门。并驾于诗词曲赋,流芳于春夏秋冬。”

对联绝非简单的两行字数相等的文字,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国粹,确有其内在的韵律和规则。正如我在《楹联赋》中所言:“对非小道,讲情真律切;联本大观,见万象包容。惟其精粹,喜爱者多,通晓者寡,撰作者稀。惟出于心,发于情,贯于气,明于理,可入其门,通其律,感其韵,悟其神。”渊博的文史学家周渤先生曾经讲道:“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诗词有诗词格律,对联亦有联律。因此,对于对联格律,不仅撰写对联的人要学,就是不撰写对联的人,书法家、报刊编辑、园林管理者,以及文化宣传部门的人,特别是那些把关者,都应当学,都应当懂得一点对联格律常识。特别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延安文化人,更应当知道一些对联常识。

楹联包含于对联的大概念之中,是对联的一个分支。对联与楹联应为属种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若以楹联来代表对联,未尝不可。

一、对联的格律与禁忌

(一)对仗的要求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既对又联,方为对联。对立与统一是对联的特点和本源,对联的格律,首先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但是,字数相等的两行字却未必都是对联,不管它意境如何,不符合联律的都不能称之为对联。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意思很好,但不是对联,有的只能划入格言类。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的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呈|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如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题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联:
  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
  水光浮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二二三”式。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下联都是“一二,一四,四三”式。(细分“一四”可作“一二二”,“四三”可作“二二一二”。)

几十字、数百上千字的长联,都应当做到上下联句式一致。(有时自对例外)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此类推。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上下联词性完全相同的对联不少。如清杨昌浚题西湖湖心亭联:
    新   水   影   摇   双   槛   碧;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旧   山   光   映   四   围   青。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动词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数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介词 代词  形容词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仍以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为例,看其语法结构,大致情况如下: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介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好”与“秋”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好山”与“秋水”都是偏正结构,同类结构相对。“留客住”与“为君清”虽然结构类别不同,但是大致对应。上下联是主语“好山”对主语“秋水”,定语“一县”对定语“五溪”,主语部分对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对谓语部分。
  又如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计   利  当   计  天  下  利;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求   名  应   求  万  世  名。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此联上下联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自然是结构相应的。病例: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九万里。(词性不对仗,结构不相称)

 

春回大地诗行绿;

彩笔喜描画卷红。(词性不对仗,结构不相称)

 

春回大地诗行绿;

莺歌燕舞山河新。(词性不对仗,结构不相称)
    有个叫徐少华的人,自称大学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曾任大学兼职教授、杂志常务副总编等职。不懂对联格律,偏喜好作联,致使闹出了笑话,下面就将他自创的拙联举例分析:

1)边关服役期间春节撰思乡联: 

居戈壁,常闻金鸡喔喔报春晓;  

登红山,遥望彩风翩翩正腾飞。 

红山为部队旁边一座山名,在新疆天山山脉南麓。金鸡借指宝鸡,彩凤借指凤翔。除了上下联字数相同,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外,可以说几无是处。   

一是意境粗俗浅陋,缺乏虎豹雄师、赳赳武夫、为国戍守的边关将士的豪情悲歌;

二是上下联意思基本合掌,这是对联之大忌;

三是“戈壁”是泛称,“红山”是专指,对不住;“喔喔”是象声词,“翩翩”是形容词,不对仗;“报春晓”与“正腾飞”不伦不类,春晓是主谓结构名词词组,腾飞是并列结构动词词组。牛头不对马嘴!报是动词,正是副词,对不上。还在后注什么,宝鸡是市,凤翔是县,二者属包涵关系,能对么?

四是语言逻辑上有问题,在戈壁、红山上能听到金鸡和彩凤的声音吗?

五是平仄关系方面,也是出律之处,如腾字处必须为仄声,而现在为平声。
    2)祝苟珍老师六十大寿联:

学富艺精,为国育才,手栽桃李三千树;  

德高望重,与人以善,心照日月四十年。  
“为国育才”怎么能对“与人以善”?首先是“为国育才”是介宾词组,“与人以善”是动补结构,“育才”怎么对“以善”?;如果把“与人以善”换成“以善与人”结构就可对了,但平仄又失替了,因为“国”字古音为仄声,下联对应处必须为平声字,“十”字古音也是仄声,所以这副联只能按照古音来分析。二是月字处应为平声。

3)赠留美工作的表弟联:

母情万端盼天涯学子归故土;

树耸千丈为华厦巨厦做栋梁。

一是词性对仗的问题:“母情”是偏正结构,“树耸”是主谓结构,“盼天涯学子”是动宾结构,“为华厦巨厦”介宾结构。天涯对华厦倒是可以,“学子”如何对“巨厦”?“故土”如何对“栋梁”? “故土”是偏正结构,“栋梁”是并列结构,怎么对?

二是语言逻辑的问题:“母情万端”,亵渎母亲,俗不可耐!“风情万端”,一般指轻佻女子风情万种骚味四放。既然留美国工作,又怎么能说“为华厦巨厦做栋梁”?“华厦巨厦”,生造词语,读来别扭。

三是声律的问题:“故”字处应为平声,“巨厦”处应为平声。

4)赠弟结婚嵌字联:

乖巧宜勤敬,秀阁淑女欣跨凤;  

瑞云绕华堂,德门才男喜乘龙。(注:徐瑞华系弟名,陈乖勤系弟媳名。)  

一是词性对仗的问题:“勤敬”按照句意是形容词,系并列结构,“华堂”是名词,系偏正结构。“乖巧”是形容词,并列结构,“瑞云”是偏正结构名词,对不上。宜字为副词。绕字为动词,对不上。

二是用词不当的问题:“秀阁淑女欣跨凤”,啥话吗?凤比喻女人,淑女何以“跨凤”? 难道指同性恋?何况在结婚那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是多么丢人!“跨凤”是古代男人作践女人的隐语,在结婚场合由哥哥说出,多么低俗。即便将“跨凤”作正面理解,也是指男人赢得了女人的芳心,娶了美丽的女子,怎么能说“淑女欣跨凤”呢?“乘龙”是对女婿的雅称,是站在女方家庭角度说的,龙就是男儿,是女婿,“乘龙”是指女儿出嫁,哪有男方自称是“乘龙”的?况且“跨”“乘”在这种喜庆的场合说既伤风又败俗。“才男”是什么词?纯系杜撰!有“郎才”、“才子”一语,何来“才男”一说。

三是平仄方面的问题:连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按照古音,“阁”为仄声,新音为平声,后面有淑女,那么此处的“阁”只能按新音来理解,但这么一来,“跨”字出律了,应为平声。门字也出律,应为仄声。

5、平仄相对。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为的是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在当今诗词界和楹联界,遵循的声律规则是,古音今音双规并行,但要求一首诗词或一副对联,古今音不能混用,要么用古音(即《平水韵》106韵,是宋代以後使用的诗韵系统),要么用今音(即《中华新韵》十四韵,中华诗词学会编)。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讲,只要会讲普通话,就能够判别一个字词的平仄音。对于什么是《平水韵》知道大概即可。但是欣赏古代对联、诗词作品,就必须按照《平水韵》来识别平仄。有相当诗词和对联造诣的人依然喜欢用古音,例如读、菊、节、福、节、一、十、八、拨、白、德、国等等字在古音里发仄声,而在今音(普通话)里则发平声。那么,如何识别平仄呢?用今音者查《新华字典》,用古音者查《平水韵》。另外,网上有古今音查询软件,下载后将对联或诗句输入,一查便知。

    例如我给宝塔区石村大门撰写的门联:

物阜民熙耕读第;

仄仄平平平仄仄

光今耀古秀才村。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的“读”就用的是古音,发仄声。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完全相对的对联,如清顾鼎臣题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少对联,平仄基本相对,少数或个别字平仄不对。如福建永定县高陂桥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这里用的”用皆可一字在古音里发仄声两句平仄完全相对,符合联律,因为字词的节奏点平仄相对。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首先最重要的是,上联联脚即上联末尾字必须仄声,下联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对联的铁律,不得违反。其次,多分句长联的各个分句句脚,也应当平仄交替,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前进,语言的发展,现代双音词、多音词的增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联,要求句中的字像格律诗词那样,处处讲究平仄,有时已不可能,但是联脚的字,上仄下平,应该做到。半联几个分句,句尾字,也应力求做到平仄相对。如果能够在句中、句末、联脚都能做到平仄相对,合乎规定,当然最好。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如吉林龙潭山公园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特色。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狂言少”与“乱梦多”正相反,两相对比,更说明节酒、清心的重要。

 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如集句联: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

上联语意不完整,直贯下联,显出题旨,表明立大志。


(作者系陕西省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会会员、中国辞赋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常务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