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入为主

 昵称31728201 2016-06-06

思维有时候像精子,游在最前面的是赢家。--老喻

 

 

一、

 

容我借用《Brilliant Mistakes》(中文译名《做最好的决策》)里的一个问题:

 

请从下面的序列中找出潜在模式:

 

2、4、6

 

规则:你有权提出其它几套三个数字的序列,以此测试你的猜测,并获知它们是否符合这种模式。

 

例如,你觉得该模式是“偶数、升序数、连续数”,也可能是第一个数字的2倍、3倍。

 

于是,你根据规则,提出测试序列之一:4、6、8。

 

结果显示:该序列符合潜在模式。

 

你又提出测试序列之二:10、12、14。

 

结果也符合。

 

你继续测试:126、128、130。

 

同样符合。这时,你可能(和大多数参与者一样)胸有成竹地推测:该模式就是“偶数、升序数、连续数”。

 

但是,你错了。

 


二、

 

此刻我想跳到另外一个有趣的测试。你几乎可以在每一本时髦的行为经济学书籍里看到类似的案例。

 

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

 

“琳达,31岁,单身,一位直率又聪明的女士,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下面列出琳达可能会出现的7种情况:


  1、 琳达是小学老师;

   2、琳达在书店工作,她还在学瑜伽;

   3、琳达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4、琳达是妇女选民联盟成员;

   5、琳达是银行出纳;

   6、琳达是保险推销员;

   7、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问题:请就以上各种可能性排序。

 

实验结果是:猜7的人比猜5的人多。

 

作者说:

 

“积极参与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的集合包含在“银行出纳”的集合之中,因此琳达是位积极参与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的概率就一定比她只是个银行出纳的概率低。

 

当你想更加详尽的说明某个可能的事件时,只能降低其概率。——这就使典型性直觉和概率逻辑两者对立起来。

 

让逻辑和典型性互相竞争,结果典型性赢了:受试者都认为琳达是积极参与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的可能性比她是银行出纳的可能性更大。

 

这两种结果都列在一张表中,受试者应该有很大机会发现逻辑规则中的关联性,但他们却没有。

 

当人们没能运用明显相关的逻辑原则时,就会出现“谬误”。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在此即为银行出纳和女权主义者)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银行出纳)的可能性更大,此时就出现“合取谬误”。

 

 

三、

 

再回到第一段里的那个问题。据说只有不到10%参与测试的大学生发现了潜在模式。

 

正确的方法是--作出深思熟虑的决策后,对反面进行测试:

 

测试1:

 

4、6、11,结果符合;(不止是偶数,也未必全是连续数。)

 

测试2:

 

5、2、1,不符合;(降序数是不符合的)

 

测试3、

 

-10,0,546,符合。

 

结论:该模式是“任何升序数”。(靠,真简单,真无趣,真没想象力。)

 

(又,较真儿一点的话,应该继续测试2、2、6,以及3、9、10。但这里我也不想深究了。)

 

作者保罗.休梅克分析:

 

当人们真正制定策略来检验他们的假设时,一种暗中为害的确定性偏见可能会趁虚而入。

 

绝大多数人背困在一种狭隘的假设中,例如偶数和连续数,而且他们只会去测试符合这一模式的数字组合。

 

保罗.休梅克的这个实验,是想表明:找出模式的最快方法,就是去尝试很多否定性测试。

 

 

四、

 

在我看来,这两个有趣的实验,有着惊人的类似,尽管两位学者的设计目的各不相同。

 

关于那个银行出纳的案例。在《 思考,快与慢》里,卡尼曼把我们的认知系统划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

 

两个实验的交叉点,是人类的“非理性”。

 

我的心得:

 

1、人有强烈的先入为主的冲动;

 

2、人有追求精确答案的过度自信(尽管越粗略,你越可能不犯错);

 

3、一旦你发现了某个貌似有趣的(先入为主的)假设,就很容易陶醉其间,就像探寻数列模式时,作出“偶数、连续、升序”的假设;

 

4、一旦你陶醉于某个先入为主的假设,你就像有了一把锤子,然后反复用其去敲打,进而被该假设彻底套牢;

 

5、就像下围棋,只需多半目即可取胜,可很多时候我们要去争取更大的胜利(结果付出了“增加不确定性”的代价)。

 

 

五、

 

又想起一道有趣的题。

 

你在生活中也可能经常遇到,和朋友两人打赌,在餐厅里,猜某顿饭的金额,谁最接近真实金额谁就赢。

 

你的朋友猜是326元。

 

你大概估了一下,觉得肯定比这个数高,你猜极可能是365元,因为你常来吃,对数字感觉也很敏锐。

 

于是你说:我猜是365元。

 

错!

 

假如你有极大把握认为金额比326元高,你只需猜“326元多1分钱”,要比你猜“365元”的胜率要高。

 

这里面的妙趣,几乎都可以对应“第四段”的说明。多一分,也有点儿像赢半目。

 

 

六、

 

巴菲特说:“我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很多时候,“精确的错误”可以制造错觉,让你逃离或终止理性思考。

 

这里的逻辑会稍微有些跳跃,我不展开拧了。


 

七、

 

大约在我刚满四十岁那个月,曾写到:

 

经常想想“你的大部分直觉与判断是错误的”这一事实对人帮助其实挺大。

 

四十岁前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四十岁之后是“小心假设,大胆求证(或是求错)”。

 

 

八、

 

我在纸上画了两个圈。(见本文封面那张图)

 

里面那个且借用“真实能力圈”;

 

外面那个是“自以为是的能力圈(常由先入为主所驱动)”;

 

再外面,是未知世界。

 

两个圆之间,多是错误与陷阱。

 

对未知的敬畏,需要我们缩小自我,压缩先入为主。听起来是够不积极向上的。

 

要勇于说“我不知道”。--推论至此,亦可知“诚实”其实是一项重要的智慧资产。

 

 

九、

 

最后,我告诫自己:

 

1、要克服追求“解题”与“妙趣感”的冲动(很不幸,这是我的爱好);

 

2、要理解“规律”与“推理”的脆弱性;

 

3、用说“不”来应付“先入为主”。

 

 

十、

 

又,想起某次投资股票,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很正确的推理。

 

最后下单时,我游离了,自问:你丫是不是先入为主啊?

 

于是,对自己说“不”,选择错误答案。

 

这是一次“先入为主”地否认自己的“先入为主”的行为。

 

大脑让大脑别干蠢事,大多时候,就像想提着头发想把自己拎起来。

 

因为,有时候,思维就像精子。


它们都喜欢乱窜。


 

 

2014年2月3日于温哥华

 

 -----------------------------------------

(完)

 

 

(以下可以不用看,但看看也很有趣。)

 

 

附录: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胡适名言。来自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杜威John Dewey。

 

根据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解释,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在实践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所以,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更好的名字应该是“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或者“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

 

胡适认为“实验主义”是科学的产物,用科学的观点看,一切真理都是人定的,因而不可能有绝对真理。同时,世间没有永恒的东西,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他解释“实验主义”,是只重真正的事实,探求试验的效果。世界是人创造的。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应付环境。人类应该从事实中求真确的知识,训练自己利用环境的本事,养成创造的能力,去做真理的主人。知识思想是应付环境的工具,他坚持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要培养创造的思想力,就要以怀疑为起点,找到新知识来解决这疑难。胡适把它总结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杜威的思维术

 

他认为有系统的思想通常要通过五个阶段:

a. 思想之前奏,是一个困惑,疑虑的阶段。导致思想者认真去思考。

b. 决定这疑虑和困惑究在何处。

c. 思想者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

d. 选择其中一个假设作为对他的假设可能解决的办法。

f. 最后阶段,求证。 

 

 

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与“实用主义”无关?

 

梁文道曾有如下探讨:

 

首先我们要回看,他在康奈尔念书的时候,他有几个教授,教的是什么呢?教他哲学史的其中一个教授使用的教科书,这个教科书是直到今天还有人看,我念书的时候都还在看,是德国新康德主义者那本哲学史,商务印书馆世界名着译丛有出,大家有兴趣可以拿来看。

 

这里面当时胡适的一个老师,称赞这本书,说这本书展现出他的长才,用求因溯源的方法,去彰显他所分析的人物、思辨的运动或问题,他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就在于他能够充分的引用语言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成果,能够批判的运用文献以及用证据来判定真伪。这些是不是跟我们后来熟悉的,胡适喜欢的做中国思想史时候,常常强调要用勘考的方法很像很像,同时当时影响胡适的另一个人,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叫做布尔教授。

 

这个布尔教授也是非常喜欢强调,各种各样历史学所需要用到的诸学科作为辅助工具,比如说文献功用、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碑铭学、古文书学、官文书学、纹章学、古钱币学、文章学、谱系学、编年地理,学这一大堆东西,都学好了,有这个方法,你才能够做历史,甚至才能够做哲学史。

 

这个东西为什么跟实用主义不相干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基本上就是强调有一个不可变的事实在外部世界,我们可以大胆的对他有各种理论的猜想,想办法在事实上去证明。

 

但是在杜威看来,实用主义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的事实世界在外面。我们看任何外在世界的时候,我们的理论、我们心里面公用的目的都已经搅进去了,没有一个脱离我们个人效益考虑的外在世界的存在,所以说,胡适毕生致学最有名的这句名言,基本上就已经不是杜威的,而是刚才说的那些老师的。

 

 

约翰·杜威

 

(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与皮尔士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杜威最重要的两个教育思想:连续性以及实践中学习(或译从做中学)。

 

教育的连续性是指,一个人如果念完一个教育阶段,或是他念完了数学第一册,却不想再继续念下去,这代表教育是失败的。 没有连续性,成功的教育是一直延续下去的,就是现在所谓的终身教育。 做中学是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进步论的产物。

 

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理智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凭感觉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但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而是认为自己是多元论的。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

 

· 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 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 强调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1]

· 主张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2]

 

在实用主义大旗下派生的分枝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神奇学派”、“逻辑学派”等。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意大利墨索里尼将实用主义哲学家奉为良师,他声称从这些人的学说中发现了“行动的信心,生活和战斗的坚强意志,而法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英语:Empiricism)又作经验论,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直觉迷信。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归纳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

 

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是欧洲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根据理性主义的说法,哲学应经由思考和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纳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

 

与科学的关系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前身。直到今天,经验主义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学构成主义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

 

哲学上的关系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国人洛克系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原本是一块白板拉丁语:tabula rasa),而是经验注记其上。这种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知识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并不主张人们可以从实务中自动地取得知识。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演绎,才能铸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理性主义认为大部分的知识是归咎于感觉上的独立思考。无论如何,这种对比已被视为过于简单化,因为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得实际经验;而洛克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学)必须单独借由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

 

 

理性主义

 

欧洲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1]。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中的一派),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践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并非由当时的哲学家,而是后人作出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学的理论上更接近笛卡儿而不是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和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tz)。尽管这种区分在著书立作时很有必要,他们在哲学本身来说不是非常有用。

 

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最典型的持这种观点的是斯宾诺莎及莱布尼兹,在他们试图解决由笛卡儿提出的认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使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得以发展。斯宾诺莎及莱布尼兹都认为原则上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现实中除了数学之外人类不能做到单纯用推理得到别的知识。

 

笛卡儿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儿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康德开始时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经过休谟(David Hume)的“将他从沉睡中唤醒”的著作(《人类理解研究》)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义者以及经验主义者的综合体。

 

现在“理性主义者”表达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这种观点被欧洲理性主义者以及类似的经验主义者所认同)。

 

 

(全部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