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书育人 以人为本

 江山携手 2016-06-06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书育人的涵义有了全新的诠释,因此新的形式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目前在此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体现它。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她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由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从备课,上课一直到课下的批改作业,时时刻刻体现人文精神,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备课时不仅参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
      参透教材对一个有着扎实专业知识的语文老师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再加上科学的发展,高科技已经进入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查阅资料,辅助自己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但是一个老师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仅吃透教材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所以教师备课的关键在学生。我在备课过程中,时刻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来安排课堂结构,设置教学环节。如:在每篇课文初读结束之后,我安排的环节是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收获,而不是检查字词。因为我们成人在读过一篇文章后,首先就是从整篇文章上去把握、理解,而不去关注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学生同  样也应该具备这个特点,所以我一般不先处理字词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课堂结构。
     再有,每新学一篇课文,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时,我从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并结合文体特点自由读。虽然说提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些问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下一步分析文章带来很大方便,但是这种方式就违背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试想,如果你在读一篇文章之前,先给你提出几个问题,你还愿意去读吗?学生亦是如此。

      设置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着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能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原则,来寻找文章的突破口。如我在设计《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处理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你从文章中感悟到了些什么道理?并将自己所感受到的哲理拟成格言警句,声情并茂的读给同学们听。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积极的思索着人生和自然的关系,写出了很精彩的语言。
      生 1:当人们遇到不幸时,不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展现自己。
      生 2:经历过风雨的人生才是充实丰富完美的。
      生 3:生活不是处处美好,但是你可以创造美好。
      生 4:没有人能剥夺你生的权利,有的只是你放弃了那生命之花,放弃了那繁花似锦的生活。
      ……
      学生能写出这么富含深意的语言,并能以此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可见他们对文章主旨理解之透彻,感悟之深刻。
      由此可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我备课的指导思想。
     (二)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主
      让人文精神渗透课堂。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学习研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按照备课前所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从文章内容中你读出了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生答:“他是个对音乐执着,对前途乐观,与厄运顽强斗争的人。”   

     “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他说的乐观不符合贝多芬的特点。贝多芬不是乐观的,而是消极的。。。。。。”“你为什么说他是消极的?如果贝多芬消极的话,怎么会创作出这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又怎么会成为音乐巨人呢?”另一个学生还没等刚才那个女学生发表完意见,就截断了她的话。“他就是消极的,从贝多芬的一句话中就能看出来,他说来到外面,看到那些树木的时候,感觉做人还不如做一株树幸福呢。这难道不能证明他的消极吗?”这位女同学也据理力争。

     “可是我感觉贝多芬的乐观成分要比消极成分大的多,从总体方向来看,他还是乐观的”“ ……”看着他们争的面红耳赤的样子,我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