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青木森森 2016-06-06





·文/李梦瑶

·《艺术科技》2014年08期

·非遗中华(feiyizhonghua)编辑整理

·转载注明出处。




配图:陕西省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摘 要: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社会大众的积极关注。身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天然的优势。博物馆传统的藏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博物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以达到保护非遗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 博物馆对“物的关照”


在我国,博物馆一度重“物”,这种倾向性从定义上即可清晰地反映出来。不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陈设一切天然或人造之物,供民众观览之所”,还是80年代教科书如江西省博物馆学会主编《博物馆学概说》所定义的“以文物标本为基础的,以收藏、研究、陈列、传播为基本任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机构”,传统的博物馆重在对“物”的关照,收藏品也主要是文物,即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这种对物的关照是否说明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格格不入?我认为,博物馆并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格不入。相反,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不论是在对其展示、收藏方面,还是在博物馆业已存在的人才方面,博物馆都能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事实上,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也有非物质的、精神的方面。博物馆收藏文物不仅在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征,更在于这些藏品反映了它们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文化传统等。从这些凝固了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追溯遥远的过去,去解读遥远年代精神方面的东西,让静止的文物呈现其所蕴含的无形意蕴。因此,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相融的。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自己的工作范畴中,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身的业务之一。


2 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遗产有两种形式,一种依赖于物质性的东西而存在,但非物质成分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更加重要。譬如“实践、表演、技能”,就要依托“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戏剧表演所需的戏服和道具,古琴艺术所依托的琴和曲谱,各种刺绣艺术所需的刺绣针线、布匹……没有了这些物质性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根基,丧失其完整的存在。


并且,创作者亲自参与该遗产的物态化过程:戏剧表演者要亲自穿上戏服,拿着道具;古琴演奏者要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古琴进行弹奏;苏绣、汴绣、顾绣的刺绣者要通过手拿针线在布匹上挥洒刺绣艺术……再比如昆曲艺术,2001年,我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艺术诚然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昆曲此物,乃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大成,它词美、曲美、表演美、舞美、服饰美;昆曲,它是诗,是曲,又是画;它是钧天雅乐,又是人生百态;这些,又怎一个‘物’字所能概括。”[1]然而,它所依托的那些构成不正是物质的吗?昆曲表演者所穿的戏衣,所需的道具是物质的;乐师在演奏美丽的曲子时要依照有形的记载曲谱;昆曲演出时所依照的脚本也是物质的。


这些静态的东西可以以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被博物馆收藏,展览,进行保护,就像博物馆中传统的藏品那样。所不同的是,它们不再孤立地存在,而是作为昆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和重要构成而被保护。


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对其物质的成分进行像博物馆传统藏品一样的收藏与保护、展览,对其非物质的成分,则可以进行动态的展示。例如,南京云锦博物馆就对南京云锦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展现,融合了动态的技艺过程与静态的产成品之美。


云锦是丝织技艺的精品,有“寸锦寸金”之美誉,博物馆在展览中一方面展出了静态形式的产成品——云锦,以及所用到的生产工具大花楼木织机,以及一些与云锦有关的物质性的展品。例如,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各色丝线,云锦服饰等。此外,博物馆二楼展厅还对云锦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展示,这是同静态展现迥然相异的动态性展示。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过程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而非固定的、定格的。它不以特定产品的最终形态或者表现形式为终点,而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应该是动态的展示为主,而非传统的单纯以最终产成品的静态形式展出。


而另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不依赖有形物质形式存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中所说的“口头传说和表述”就是这种形式,包括各种民歌民谣,各种口头文学。当然,在后来的整理过程中,整理者可以将这些内容固化在纸上,固化在书中,但是在其传承过程中,主要是口传心授,辅助性的物质东西不是其存在的根基,只是整理者与研究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与保存而使用的工具。


其物化形态多数是保护者或者研究者参与的,而作为创作者的本人,并不必须要参与遗产的物化形态过程。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对其整理之后的档案进行收藏、保护。当然,档案馆也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同样有责任,也有能力做这样的工作。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措施。


3 关于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思考


首先,虽然前文提到非遗中含有物质的成分,但它们毕竟与博物馆传统的藏品——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同之处,这使得博物馆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应该突破原有的模式,利用一些新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展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是防止其脱离时代与现有社会环境而成为死气沉沉的历史化石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历史留下来僵化的“文化化石”,不是被凝固了的历史。


它是变动着的,是“文化的主体在与孕育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并在自然、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中创新,具有延续性和变化性。”[2]苏州戏曲博物馆是昆曲博物馆的前身,一度注重对昆曲历史的简单陈列。这种展览方式使游客更加多的关注了昆曲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是对“史”的概括与展现,而非对这种艺术的全面性、立体化的展现。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诚如前文所述,昆曲有着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与媒介,唯有通过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昆曲本身作为一种艺术才能得到实现。然而,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唯有动起来,才能完整地展现这种艺术。如今位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内,不仅呈现了古朴的木雕、雅致的装饰,还有脸谱展示、主戏台。最重要的是,每周还会举办昆曲的专场演出,演员的唱腔,乐器的伴奏,演出的台词……昆曲中的这些非物质方面通过表演得以淋漓地展现。


而曾经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主打内容的昆曲史则被凝练于昆史厅中。此外,南京博物院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做了展示。南京博物院在非遗馆与民国馆的交界处设立了颇具民国特色的老茶馆,古色古香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既可供观众在参观劳累之余稍作休憩,亦可使观众在参观了足够多的物质文化遗产书画、陶器、青铜器、漆器之后领略昆曲的精髓,《牡丹亭》《玉簪记》《孽海记》轮番上演,精致的表演内容,穿越千年的缭绕曲调,南京博物院对昆曲的再现让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抵抗时间的腐蚀,永远流传下去。


这也是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的深层意义——更好地保护它们抵抗时间的侵蚀,即使跨越物质形式的载体依然得以保持其文化内涵。


其次,博物馆不仅应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表现形式,更应当关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关注它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与在现实情况下的变化,将这些变化记录。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静静欣赏来自遥远年代的玉器,青铜器,并且从它们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那些已经定格的东西是属于过去的,是记载逝去岁月的物质载体,更强调对历史的保留与再现。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不断的变动与发展中,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和未来似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更大。


最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实的联系远比传统馆藏文物与现实的联系要密切。因此,现代化的手段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也以其包容的心态开始尝试运用种种新科技,包括多媒体技术、现代电子数码科技、动画技术、影音资料集合。


通过时下流行的信息交互工具,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实现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与保护,这一使命对未来博物馆发展很有意义。


南京博物院的非遗馆就很好地借用了各种新兴科技对江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动态的展示,加深了观众对这些珍贵遗产的印象,强化了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总是动态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非遗中的制作工艺、传统戏剧等进行展示,能更加生动地再现非遗的内涵,绽放其文化魅力。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割裂开来的。博物馆有能力,也有责任竭尽所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要突破传统的保护方式,增加对非实物形态的保护,也给博物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博物馆今后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克仁.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J].中国博物馆,2005(02).

[2] 尹彤云.博物馆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艺术,2006(04).

[3] 王宏钧.中囯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刘卫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06(02).

[5] 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