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 ·弦上山水现,指下无古今

 世代千秋 2016-06-07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深层的内在联系,让我对世间一切都充满了敬畏。怀有一颗空明之心,将自己想象成一粒尘土,与山水同行止,与日月同明暗,多想些因果,少了些诘问,消除了妄念,寂静、安详。于自然中入境,又出尘,是一种澄澈的明净。


据说陶潜并不精通音律,在诗中却经常提到琴:“乐琴书以消忧”,“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即便听琴,听的难道不也是弦外之音么?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林黛玉得宝钗和诗后,也赋了四章,翻入琴谱,以当和作。妙玉与宝玉走近潇湘馆,听得叮咚之声,便在馆外石上坐下,倾听黛玉边弹边唱。听到最后是“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这馆里弦外的叹息,无不叫人黯然神伤。妙玉更先听出有“变徽之声”而哑然失色,又听“君弦”崩断,起身就走……


一个人的灵魂灌注入琴,抚出的一定是自己的幽思与命运。站在远处聆听,一任古今在指间回旋穿梭,是一种爱而不占有的忧伤与美好。这弦外之音,一定曾绚丽丰富了你的人生,成了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需要宣誓,不需要盟约,是自由空间维度的相安,舒适。也不会因浮世的喧嚣,而乱于心。


上篇《清厉而静,和润而远》发出后,得到好多知友的指点与留言,“独钓寒江雪”的“指间无古今”让我很是感慨;“博客顺风”的“苍莽之于灵秀,巧慧之于拙正,可谓共擅一场也。山水知音何处?乱于心者,未必山水也”也令我会然。知友们都在表达对古琴这古老艺术在古今文化间自由穿行流淌,打破时空界限与自然同尘之澄静的热爱与赞叹,享受这种缓慢、温暖、幸福着的美好:“在时代的高速路上,听一支古曲。古琴的弦音,如古寺钟声,洁净精微,清静和远(“稳如蜂鸟”)。”篇幅关系,恕不能把知友们留言的精彩之处一一细说,夭夭都了然于心。我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生的路会越走越宽,也不会孤单。


除去上回那十支经典曲子,我可能更偏爱下面这十支。曲后还是一点点关于古琴文化的探微,喜欢的知友可以一起了解下。               




《长清》:捧一捧白雪,怀一怀空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6:48 管平湖《长青》 来自小镇的诗

曾闻“嵇氏四弄,长长短短。耆卿三书,古古新新。”人问《长清短清》,哪管人离恨?


是真无尘之志,空明之趣;高古深远,若寒潭之澄深;意游千古,造化自然。站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野与荒芜中,这孤独,更与谁人说?




《碣石调·幽兰》:幽谷野草丛,花落不知终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该曲)


曲调缓慢柔美,幽兰孤傲冷艳,无不在诉说声微而志远。清雅素洁,意境静谧悠远,抑郁伤感虽萦绕于心,委婉安详处亦令人身心俱静。白居易写有《听<幽兰>》一诗: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酒狂》:托兴于酩酊,侧身于竹下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酒狂 陈则钊 - 水墨江山 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时事至此,怎能不“醉于酒,隐于狂”?志非不存焉,惟愿忘世于形骸。阮籍有知,在天上若听到唐朝乐队的《酒狂》和许巍《世外桃源》的音乐,在人间还是会酩酊不醒么?




《秋风词》: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点点滴滴思念成殇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秋风词 熊云韵 - 广陵散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曾经的点点滴滴,慢镜头般在脑中回放,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凄凉委婉,那一些些的悔意尽是凄美而无奈的真挚爱意。




《欸乃》: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欸乃 李家祥 - 古楚琴韵 二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子厚经由自己的这首《渔翁》所作琴曲,有脱尘寓江海河汉之游,物外烟霞之思,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欸乃无心,方显山水之绿,真意难得,置身喧杂污浊外,天地之清幽尽现无遗。清风明月之夜,心无机事,隐逸山水,听曲而乐守天真,是久违了的空灵。




《鸥鹭忘机》:机心生而物逝,猜情起而人疏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鸥鹭忘机 徐庄 - 遗世琴音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动,彼神即知,是以圣人与万物同尘,常无心以相随。当夫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飞众和,翱翔自得,浑然一派天机,可以想其音韵矣。此曲淡逸幽俊,听之尘想一空。




《山居吟》:山水相对久,兀坐忘尘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山居吟 郭关 - 郭关古琴

山之壮阔,水之婉约,养心亦养性。山水之美,在于自然的真切与纯粹。以山为屏,以流为带,结庐在天地,以草木为衣,淡然泰然。山水无心而自在,人能效得一二,自能开阔旷达许多。寥寥旋律,恬静而苍古。松荫下,一桌,一石,一人,一盏清茶, 聆听自然的声音,看时光请浅,静静流淌,坐忘……




《忆故人》: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忆故人 黄安源 - 大陆国乐名家名曲

其实最适合的曲解是王摩诘的这首《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今又见青草返青,却是人去山空,思念故人之情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中升起。但我却固执地想用他的《送别》来作解: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无须追问,君一定是隐归山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惟愿将这悠悠的思念细嚼慢咽后,再久久回味。




《普庵咒》: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普庵咒 李家祥 - 古楚琴韵 一

一种化戾气为柔和的慈悲。试着用一些词组来描述:古刹闻禅,庄严肃穆,雅畅清逸,自然安宁,质朴平实,优美深沉,光明祥瑞,清净空灵,回环反复,连绵不绝,心静如水。 




《高山流水》:相知无远近,万里枕弦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高山流水 曹正 - 南北古筝名家名曲


知音

不需要对坐

也不必非得高山流水

是可以枕着万里之外的波涛

闭眼处明月照松间

疏影婆娑

豆灯黄暖

一片片清风

一丝丝细雨

珍珠落入玉盘


这一回

字字琴音幽悠

句句鼓点集结

是细数欢喜

如流水回旋不息

是盘点忧伤

若高山静默巍峨






 古琴探微之②



关于古琴的最早文字见于《诗经》,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见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


西周时期的钟仪是现存记载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而先秦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以后更成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我国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亦有琴的身影。


琴作为旧时一种主要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孔子对琴曾十分推崇,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支琴曲。


而琴风盛行出现在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那时,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四首,合称“嵇氏四弄”。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身历齐梁陈隋四代的隐士丘明所传《碣石调·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一件唐人手抄文字谱,这用文字的形式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录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乐谱。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琴风稍落。到以柔弱称的两宋,抑武扬文,自宋太宗起,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南宋姜白石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耶律楚材都是当时著名的琴人,到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欧阳修作为诗人,酷爱琴曲。作为一代大家,他从理论上不断思考,探求音乐何以感人,企图解释音乐“与人之气相接”的道理。他在《赠无为君李道士》中写道:“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描写琴声像山涧溪流那样源源不绝,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下思冥想。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云愁云阴。”是说弹琴虽用手指,琴声变化却取决于心意;听琴虽然用耳朵,可是理解其中奥妙却要靠心领神会。做到这些,就可以忘却形骸,深入化境,遨游于奇妙的音乐艺术天地。


欧阳修认为从古曲中可以探求古人的心意,弹奏古曲犹如与古人促膝谈心:“古人不可见,古人琴可弹。弹为古曲声,如与古人言。”《系辞说》中写道:“然自古圣贤之意,万古得以推而求之者,岂非言之传欤?圣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书乎?”渊博的历史知识和卓越的思考能力缩短了他和古人的距离,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艺术修养启发了他的想象力。于是,从自然风光到人文世界,从古代到现在,都是他听琴时驰骋的天地。


我说过,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式微,受众变小是必然的,犯不上难过。但这文化已经像基因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隐士身上根深蒂固地留存,默默流淌着,等待有朝一日被唤醒,觅得知音。在被忽视了许多年后,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字已获作者授权,图片源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