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风雨雨话太极

 小功架 2016-06-0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如同一本久未打开的书,当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抹去,那秘不可及的面纱被慢慢揭开,一种形式质朴简单、哲理深遂包容、内涵精彩纷呈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立刻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拨动了无数的心弦。其中作为堪称中华文明史精髓的太极文化,更是迅速风靡了长城内外。

  起源

  太极文化恒源已久,起源于道家。道、释、儒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学说,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推崇,而道家位列三家之首,更可见其影响之深广。同时,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提出阴阳五行养生之道,崇尚顺应自然、内外平衡之理。所以说太极文化最受医、道之影响,当然,她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的溶入了释、儒之说。如今,提起太极二字,人们则不约而同地联想到太极拳。这一方面在警示我们传统文化已然淡出我们的内心深处,仅在记忆中有些模糊的残片了;另一方面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太极拳在国人之中的影响之深广。其实,太极拳法只不过是太极文化的一个分支,别一种形式的延续。关于太极拳的具体出处,历来争论颇多,众说不一。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其祖师是道家张三丰,他在武当山潜心修道,其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修道中悟出了一种拳法,不仅能修心养性,还能以弱胜强,保护自身。又有说她是岳飞在抗金时所造。更有说她久已失传,现在的拳法是后人根据遗留的资料重创的。诸多说法,各执一辞,由于没有正式的史料记载,至今一直难以定论。

  内涵

  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即原始混沌之气派生的,进而分裂为阴阳两个对立面,再产生新的第三者,继而产生了千千万万的新事物。所以,世间万物无不太极,任何东西都有正反两面。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们认为“道”是独立、客观、永恒的,所以一切皆要顺应自然,以其本性为法则。太极拳正是吸纳了这个理论,将它用之于人体。她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太极,借助中医的阴阳、经络学说,寻找出一种使身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中正不偏的养生之法。同时她又置其自身于周边大太极中,使其溶合于自然,逐渐形成了以虚实分明、以柔克刚为特色的特殊拳法。她既渗透了古代哲学,又兼容养生之道,更是一门武学绝技,在科技发达的的今天也堪称极为科学和严谨,是太极文化和我们最直接、最紧密的融合,而她尊重自然、挖掘自身、匡扶正气的宗旨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所推崇和景仰的大道,也是人类科学研究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事实上,这种竟能融哲学、医学、力学、美学、武学等多种学说为一体的技艺,真可谓精美绝伦,无愧为世间之奇宝。

  派别

  太极拳在中国历经了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门派,流传至今的有陈、杨、吴、武、孙五家。几家中现确有资料记载最早的是陈式太极拳。其创始人名叫陈王庭,其祖陈卜,原居山西泽州郡,后移至山西洪洞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至河南怀庆府,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得当地人敬重,现有陈卜庄。后因地洼久涝,又迁至温县常阳村,随着其人丁繁衍,易名陈家沟。陈王庭(1800—1860)明末清初人,因社会动荡,久不得志,老年隐居在家,依据祖传之拳,博采众长,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陈式太极拳,传下多路拳术和器械演练招法。后传至陈长兴时,他将各种拳浓缩精减合并成流传至今的陈式老架一路、二路,形成一套整体拳路,并将拳术传给外姓杨露蝉,杨将太极拳带到京城,在贵族子弟中授权,发展成杨式太极拳,太极拳才慢慢为外人所知,渐渐衍生出吴、武、孙几大流派。其实,太极拳源自何处、派别多少现在已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汇聚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智慧。

  传承

  太极拳历经几百年,其传承的方法也由于以前学武者没有社会地位大多自身素质不高,加之没有系统、完善的理论,所以是很落后的。几乎都是家传或师傅亲授亲传的,陈拳中就有“陈式太极凭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而授拳又是众多武师的饭碗,加之恐被坏人窃取,祸害天下,所以向来是秘不外传的。早期拳术有仅在同族本门传授的规矩,不同派别之间也鲜有交流切磋,更少于外界接触,不同拳术、不同派别间难免相互诋毁之举,这无形中阻碍了太极拳的发展。从清末起中国国力衰落、战乱蔓延、运动频频,百姓衣食维艰,导致传统文化屡遭浩劫,太极拳也鲜有发扬光大,并几遭灭顶之灾。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太极人,凭着一颗赤诚之心,抱着顽强执着的信念,饱经风霜磨难,艰难地维系着传承之路。现在的陈式太极老辈们还常常提起,文革时太极拳曾屡遭封杀、几近失传,当时陈式传人八十有余的陈照丕先生为了自己的使命,呕心沥血,常常半夜授拳,为今日太极之繁荣作出了不朽之贡献。如今想来,不能不令人感触良多,更让人从心底肃然起敬。

  所幸的是,在中国重新走向富强的今天,太极拳也不断得到继承、发展,并逐步为全世界所认可和重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她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则面临着如何使其各家各派弃陋存真、取长补短、扩大交流、各树风范,寻求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的问题,而让这门独特的文化重放新的光彩,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永恒的亮点,则更可谓责无旁贷和任重道远!

  习练

  “学拳先明理”,正确地认识、理解拳法是非常重要的。太极理论质朴、简单,为大道之理。先辈说:天下无物不太极。世间万物都蕴含太极阴阳之理,人也一样,她追求的是“全身无处不太极”的至高境界。但太极拳融入了百家之说,所以不能单用武术的眼光来看她,她将人体视为一小太极,将抽象的阴阳理论具体到自身,追求中正自然,内求太和之气,外修筋骨之力,从而达到内养外御之效,是理论与实际在人体中最完美无暇、最登峰造极的结合。所以说,她是一门艺术,当然,她更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体训练,用大脑去融合、用心灵去体味,让其慢慢溶入你的灵魂,与你永不分离。因此,要学习太极拳不难,可要真正掌握太极拳,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而十年能学成,也算一件幸事。我们的先辈们曾感慨:学者众多,而能成者万之一、二。所以她最易练,却也最难成。不信你到公园去看,晨习太极拳者比比皆是,而真正算入门的却凤毛麟角。

  那么太极拳到底该如何习练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她的基础入门之法吧。

  一、太极拳怎么练?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练好拳“全在苦练与深悟之间”,言简意赅地指明了习练之路。

  首先必须有一个好师傅亲授亲为,“名师出高徒”嘛。书本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特别是起始阶段,各人对理论的理解不同会导致练习时的误差,好师傅可以让你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子,激发你内在的灵感,避免无谓的用功;其次是对练者自身的要求:一要具备悟性,先得悟透她的理论,在练功的同时下大力气反复研究拳论,品味其中的要领。否则,流再多汗水,拳练得再美,也不过是触及皮毛,所以与其说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不如说她是有心人练的拳;二者更必须下大力气苦练拳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道理讲得再多,也不过是一纸空谈,不足为道,要经过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洗礼,将你领悟的东西通过练习用身体表现出来,渗透其中。总之,你必须有深刻的悟性、充分的热情、持久的耐力,真正痴迷其中,再按明师的指点、太极的规矩认认真真练习,反反复复领悟,日久天长,才终将有所收获。没有以上几条,恐都难以入门,更难以成为太极大家。这也是太极拳难之所在。幸好,祝大彤老师的自然太极拳是比较科学的、简单的,他的心法、道法、拳法为我们后学开辟研学的途径。从《九松十要一虚灵》基本功入手,阴松、阳松、阴动、阳动、动点、不动点、三动三不动。准确把握太极拳的内涵,阴阳变化、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劲、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中正安舒、方向、方位。只要循规蹈矩没有不成功的。只是时间问题。祝师的太极拳理论专注:太极解秘十三篇、太极内功解秘(增补珍藏版)、自然太极拳等著作是自然太极拳修炼的系统工程。祝师的影像作品《太极内功解秘》、《太极拆招解秘》、《太极养生解秘》、《太极揉手解秘》、《品太极》以及《祝大彤太极推手艺术》为我们学练自然太极拳提供了方便。

  二、太极拳练什么?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太极拳的本质无外阴阳二字。阴阳者,动静、虚实之谓也,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而练好动静虚实,则必须内外双修,所以说太极拳也是内家功法。行家将太极拳的习练阶段分为松、空、无三大层次。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基础,即练习大脑和躯体的放松。你放松的进程代表着你功力的深浅,诀云: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不能松则无所谓阴阳,不能称之为太极拳,更不可能向空、无的高等层次迈进。

  内家功法强调精神与实体的两者统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一口气不是单指呼吸,而是指内劲。太极拳正是将内功作为其修练的基础。“练功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句话精确地概括了太极拳练习的步骤。

  1、静

  无极,即虚无。内功要从虚无练起,也就是练习身心的入静,首先要让大脑松空,使神经系统得到彻底放松, 让它能在瞬间入静,灵敏异常。因为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受神经系统支配的,而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是人体的总指挥部,只有经过反复、长期的放松练习,才能使它真正达到“静”界,从而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继而才能使肢体得到放松,做到真正身心全松,才能达到明察秋毫,分秒虚实的效果,这是静功习练的目的所在。所谓静到十分,则快到十分。能静始能动,所以静在太极功法中极其重要。其具体练法是静坐、无极桩等。这种练习在众多内家拳法都有,形式各异,目标相同。它能消除疲惫、放松心情、开阔心胸、怡养性情,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之法。

  2、动

  这里的动,不单指身体的运动,而是大脑和身体的放松配合,是虚实的转换。没有阴阳转换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别家拳种的关键。在练习神经灵敏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躯体的放松训练,要使两者协调自如。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它的初步训练方法就是练习拳架,架子的种类不在多少,只要揣摩到它的内在东西就行,初学者更不宜多,一多疲于应付动作,无法纵深研究,反而劳而无功。选一两套适合自己的反复练习,请明师反复指点,反复纠正,以去弊存正,通过不断练习,使全身每一寸关节节节舒展,由筋到骨到皮点点放松,神经系统极其灵敏。你必须不厌其烦,刻苦用心,功夫不负苦心人。总有一天,你的内劲会霍然贯通,浑圆之气油然而生,这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步。接下来是练习太极推手,在反复研究中充分领悟八门五步十三势的要领。运用自己的所学,检验掌握的对错,认清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水平,以达到内外三合,进而才能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阴阳,进入“全身无处不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境界。

  总之,只有通过恒久、刻苦的练习,使神经系统极度灵敏,筋骨皮肉完全松驰,身心之间充分放松协调,才能无时无处都处在太极状态中。“灵机一动太极生,牵动四两拨千斤”;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稳若巍巍山岳,泻似浩浩江海;从而达到收发从容、转关自如的境界,至此,太极的基础功法就算完成了。

  提高

  达到了松,有了基础功法,要向无招无式、虚灵空无的高层次的转化,则还需很长的路要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这需要更多的毅力和灵性,全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俗话说:心有多高,路有多宽。有了坚实的基础,高远的目标,加上不懈的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对我们初学者来说,了解这一过程,知道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才能下决心从基础踏踏实实做起,才能心存高远、百折不挠。

  “酒存日月醇香久”,“梅经寒霜蓄芳浓”。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浸透着无数代的心血和智慧,太极拳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数不清的社会变迁,几经磨难才得以流传至今,如何挖掘继承、传播普及、提高发展她是当今太极拳研究人和广大爱好者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实践证明,这朵中华文化的奇葩,历经时代的风烟沉淀,越来越芳菲浓郁、神韵独具、光彩四溢。她在人类探索自我的研究进程中增添了精彩的一页,必将生生不息,流芳千古!(江苏宝应 郭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