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压高最易致青光眼 当心失明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6-07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胡冰峰 戴婧

  指导专家 邓莉

  长沙市第三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

  6月6日是全国第21个“爱眼日”。目前,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三类眼疾,已成为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主要的致盲性眼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许多疾病不请自来,眼睛也会逐年衰老,视物越来越模糊。眼病不仅使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有些还可能诱发失明,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同时还可能引发许多并发症。专家提醒,眼病需预防和早期治疗,才可将失明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1 眼压高要警惕青光眼的发生

  【典型病例】

  前不久,唐女士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看东西也很模糊,到附近诊所就诊,没发现什么问题,医生给唐女士进行了止吐、护胃等治疗。第二天,唐女士上述症状加重,医生高度怀疑青光眼的可能。家人随即带唐女士到长沙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结果发现,唐女士左眼眼压高达53毫米汞柱(眼压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正常眼压为10-21毫米汞柱),视力仅为0.02(相当于仅能看到眼前手动)。确诊唐女士患上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专家分析】青光眼是全球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眼病之一,仅次于白内障,在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中排第一位,以病理性高眼压引起的威胁或损害视神经、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特点是发病、发展过程的隐匿性强,患者很难觉察出来,早期仅觉得眼胀,视力有所下降,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患者容易忽视治疗。直至患者眼压高,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或出现明显的视野缺损,影响视物才会去就医。

  邓莉指出,患上青光眼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最终导致视神经永久性损害和无法逆转的失明。

  青光眼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发育性三大类,门诊患者中,以原发性青光眼居多,且多为40岁以上人群,包括闭角型和开角型两类。闭角型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眼痛、头痛、畏光、视力急剧下降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症状剧烈、视力严重减退者,可仅存光感;多为单眼先发作,也可双眼同时发病。开角型患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有视力模糊、眼胀或头痛等症状。

  目前对青光眼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激光或手术等治疗方式,但却不能逆转患者视力、视野的损失。因此,重视青光眼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由于青光眼具有遗传性,建议有青光眼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检查。对于4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可每2年做一次青光眼排查,65岁以后应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青光眼排查。高眼压症者(眼压高于21毫米汞柱)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建议长期追踪观察。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激动、紧张状态;避免过度疲劳;一次性饮水不宜过多,应少量多次;减少长时间阅读、玩手机、看电视等近距离的用眼时间等。

  2 白内障没成熟也可以做手术

  【典型病例】

  两年前,老王被诊断出右眼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也称老年性白内障),视力仅有0.1。老王有吐不尽的苦水:“走路时看不清,要‘摸着石头过河’般一点一点往前挪;炒菜时也只能估摸着放作料,结果不是多放了盐就是少放了盐。”邻居曾多次建议他去做白内障手术,老王顾虑重重,原因是其左眼患有黄斑病变,视力几近失明,目前的日常生活起居就依靠右眼,如果右眼手术效果不好的话,会不会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

  【专家分析】白内障的发病部位是眼球内的晶状体,如果晶状体混浊,光线就无法正常通过,成像就不清楚,反馈给大脑的是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如果将眼球比喻成照相机,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镜头不清楚,照出来的相片自然也就不清楚。

  白内障的发病原因,除了人体机能老化导致的晶状体混浊,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因素如代谢异常、外伤、药物或化学药品、全身疾病等,也可引起晶状体透明度的降低。

  邓莉介绍,前来就诊的很多白内障患者,把视力模糊等同为“老花眼”,认为治与不治都一样。有的患者认为滴点眼药水,就能治疗白内障,没必要做手术。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不仅使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等一系列并发症。

  “至今尚无任何有效药物,能抑制白内障形成或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摘除白内障,即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

  邓莉表示,按照以往的治疗方法,要等到白内障成熟期才可做手术,而现在,则建议患者在感到视物模糊、影响工作生活、不能用镜片矫正时即可考虑手术。针对工作性质对视力要求高的患者,如精密仪器修理工,即使白内障尚未成熟,视力在0.5以上也可进行手术。

  年老谁都无法抗拒,但诱发或加重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比如日常生活中减少紫外线带来的伤害,在强光下佩戴深色太阳镜;多补充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入;戒除烟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屈光不正者要到医院检查,佩戴合适的眼镜;有糖尿病者严格控制好血糖;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白内障等。

  3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做眼底检查

  【典型病例】

  40岁的张先生,确诊糖尿病已有3年多,但其并没有引起重视,总觉得吃药对身体不好,有时候血糖稳定下来就擅自停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忽高忽低。一个多月前,张先生开始感到视力下降,并且总觉得眼前不断有小黑点漂浮,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双眼已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性眼底病变,双眼视力仅剩下0.1。

  【专家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眼部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更是致盲的一个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一是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二是忽视定期检查眼底。邓莉指出,糖尿病史越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几率就越高,尤其是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的,约60%的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糖控制不佳的发病更早、患病率更高,失明的危险性远高于其他患病人群。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盲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定期做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并接受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变的进展。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患者眼部常无症状,特别是单眼病变时更不易被察觉,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等。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是不可逆的,它所造成的视力残疾甚至失明,是无法治愈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

  邓莉强调,一旦确诊糖尿病,无论视力好坏,都要立刻到医院做眼底检查,这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的手段,已确诊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3个月至半年检查1次眼底。若有激光或手术指征,应及早接受激光或手术治疗,可帮助患者保存有效的视力;若未及时干预,会导致严重病变,从而丧失最佳的治疗机会。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自我管理,控制好血糖,配合医嘱,规范治疗,减少或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