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与中国文化

 居茨山人 2016-06-07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酒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或者说,喝酒主要是为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因此,中国从来就有喝酒的礼仪和规矩。但是现在包房里席位的安排,简直不伦不类,很没文化,应该改革。

 
从汉字的演化看酒

  中国很早就有酒。
  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有文字学家说它是这个样子的:


  这其实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来指代酒。


  而且,跟酒有关系的字,也都以“酉”为部首,比如:酿酒的、醉酒的、酌酒的和酗酒的

  
  此外还有酝酿、酩酊、酬酢。酬酢就是酒宴上相互敬酒,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还有,是用不同的酒调出的颜色,以后才引申为配偶、配合、匹配、分配、调配。哈,原本媒婆就是调酒师。


  当然,酉为部首的字也不都是酒。比如醍醐灌顶的醍醐,就是从酥酪中提取的奶油。都是奶制品。即便马奶子,也不是果酒或粮食酒。
  也不是,但与酒有关。实际上,醋的第一种意思是,也就是客人回敬主人。第二种意思才是调味品,也叫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因为醋起源于酒糟,也有人说酒酿不好就会变成醋。古时的作坊,往往酿酒也酿醋。宋代,酒和醋都实行专卖制度,由国家垄断资源。民营企业要酿酒酿醋、卖酒卖醋,得向官方申请特许经营,还必须购买使用国企生产的酒曲,政府趁机大发横财。


  国营酒厂直属和使用官曲酿酒的酒店,在宋代就叫正店。正店的酒成本高,价钱也高,必须促销。手段则有两个,一是在门口挂出“正店”的招牌,表示本店安全可靠,不卖假酒和劣质酒;二是在招牌旁边悬挂红栀子花灯,表示有陪酒女郎甚至色情服务。元代甚至在官酿新酒上市时组织歌女游行,类似于今天的车模。
  在《清明上河图》中,挂红栀子花灯的正店是这个样子的:


  不过,正店的利润还是很高,因为与官方关系密切。难怪宋代民谚云: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
  行在,就是皇帝所在地。
  天子脚下好卖酒,这个你懂的。
  事实上,从商代起,用酒量最大的就是王室。所以,商代不但有酉,也有酒,而且字形就是这样:


  对此,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奇怪,酒与人性有什么关系?
  不妨先讲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睿智的人,叫淳于髡。有一次,齐威王请他喝酒。

齐威王
先生喝多少酒才醉?
淳于髡
一斗也醉,一石也醉。
齐威王
只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
淳于髡
  大王赐酒,执法官站在旁边,监察官站在背后。臣心惊胆战,诚惶诚恐,低头伏地,不到一斗就醉了。
  父母请客,臣躬身奉酒,低眉顺眼,行礼如仪,不到两斗就醉了。

  朋友久别重逢,高谈阔论,互诉衷肠,大约能喝五六斗。

  乡里聚会,呼朋引类,握手言欢,相邀成对,男女杂坐,眉目传情,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这时喝上八斗,也不过两三分醉意。

  再往后,夜深人静,杯盘狼藉,宽衣解带,男女同席,这时臣忘乎所以,能喝下一石。

  结论是:酒能乱性,乐极生悲。
  这个结论牵强附会,我甚至怀疑淳于髡有没有说过这话。实际上他表达的意思是:酒量与心情和场合有关。因此,我们应该能看出别的意义来。
  意义在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